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函谷關的文化背景

函谷關的文化背景

函谷關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因谷中幽深險如信而得名。東起蕭山,西至金童,素有“天險”(辭海)之稱的漢沽。函谷關扼守著函谷關的咽喉,西有橫嶺,東有絕劍,南有秦嶺,北有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素有“車不方,馬不拴”之稱。《太平宇宙》記載“其北有河,南有山,壹周五裏四十余步,高二十尺”。關城雄偉壯麗,建築接近金蝶壁。因地處桃林塞中心,古道咽喉,素有“天開谷強關中,塵埃震千古北”(唐蘇軾)、“雙峰高踞太湖旁,谷中自古為戰場”(金《詩》)、“且壹人守之,萬人不能逼之”之稱。

周王第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征伐秦國,秦國根據函谷關天險大敗六國。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楚、趙、魏、韓、魏五國征伐秦國,“皆未能通詔”。戰國時,魏占領函谷關,鎖秦,秦占領函谷關,出山東。六國聯合攻秦,也是以函谷關為戰場。

在秦末的楚漢戰爭中,劉邦曾經擋下了項羽的進攻。唐朝的“安史之亂”,官兵和叛軍在關前桃林打了壹場著名的戰役。

春秋戰國以來的兩千多年裏,函谷關經歷了七俠爭霸、楚漢之爭、黃巢李自成農民起義、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烽火。無論是逐鹿中原,還是在關中取得進展,都是山東入關的重要通道,可見函谷關的重要性。函谷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50公裏長的峽谷東有函谷關,西有潼關。“歷史上函谷關發生過13次重要戰爭,潼關多達45次。”駐紮重兵,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這個峽谷的軍事作用被歷代君主銘記。老子(約575 ~?),字伯陽,又名老聃,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之壹,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後人稱他為“老子”(“老”字的讀音與古時候“裏”字的讀音相同)。屈(今)楚國古縣人,中國春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不僅是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而且被後世道教視為始祖,是先秦諸子百家的啟蒙者。他的著作《道德經》,也就是《老子》,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自《道德經》出版以來,從皇帝的高官到李的百姓,都對這部經典著作產生了極大的熱情。據不完全統計,史料記載的版本有1800多個。不僅在中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在七世紀以梵文流傳到國外,18世紀傳播到歐美各國,逐漸流行於世界各地。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曾指出:“中國哲學中的另壹個特殊學派...以投機為特征。這個學派的主要概念是道,這就是理。老子就是這種與哲學密切相關的生活方式的玩家。”德國哲學家尼采說:“《道德經》就像取之不盡的井泉,充滿了寶藏,放下水桶,觸手可及。”美國前總統裏根在65438年至0987年的國情咨文中,引用老子的名言“治大國如烹小鮮”,來闡述他的治國方略。老子思想博大精深,涉及天、地、人的方方面面,在政治、經濟、軍事、藝術、倫理、養生等領域都有獨到的見解和智慧。

研究老子思想已經成為壹種國際文化現象。包括英、法、美、日在內的40多個國家都在研究《道德經》,已經翻譯了600多個版本,其中日文著作330多部。因為《道德經》是在函谷關寫成的,所以函谷關真正成為了道教文化的發源地。2002年6月20日,10,中國道教協會會長、玉溪道教人士閔芝庭為函谷關旅遊區題寫“道教之源”四個字。1,莞城遺址

沒有留下任何建築。據考證,漢沽關城為不規則長方形,由長、圓、扁夯錘夯擊而成。東墻長1800米,西墻長1300米,南墻長180米。該遺址與歷史記載基本壹致。

2.函谷關東門關樓。

原來的關樓已經不存在了。2000年我們看到的是1992開工的復古建築。

東門樓南北長71.2米,高21.5米。它呈凹形,坐西向東,控制著海關的主要入口。關樓是壹座三層建築,山頂有兩個門和兩個建築,每個屋頂都裝飾有馮丹,因此也被稱為“馮丹樓”。

3.漢沽古道

東起紅農河西岸函谷關東門,西過關城,從王鐸村的過溝、黃河峪、狼皮溝到古桑田(今厚桑),全長15公裏,是該地區唯壹的東西向通道。谷深50~70米,谷底寬度約10米,狹窄部分僅2 ~ 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由曲徑相連,崎嶇狹窄,空谷幽深,人走其中。若入信,路兩旁,懸崖陡立,峰巒怪石眾多。地勢險惡,地貌嚴峻。古書上說“車不分軌,馬不並道”,“壹泥丸封谷東”。2000年,村裏壹個農民在地裏幹活時,挖出壹個古人的骨頭,發現他被射了十多箭。經文物部門鑒定,死者身上的箭簇是戰國時期的產物,說明當時有戰爭。

4.戰國井形箭庫

位於漢沽慈東城門右側城墻下端,是壹座直徑0.9米的豎井洞穴武器倉庫,發現於1986年7月,是戰國時期海關官員存放武器的箭庫。箭庫就像壹口枯井。裏面有成捆的箭,大概1立方米。箭是銅做的,軸是鐵做的,很輕,銹在壹起分不開。這個箭庫為研究戰國兵器提供了重要依據。

5.殷舊居舊址

相傳它是殷的住處。殷,春秋時人,天文學家,曾任漢沽海關官員。傳說他曾經在這裏接待過老子。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陳參軍,田同秀(桃林縣人)為了奉承皇帝,建議唐玄宗說有個護身符從天上送到了函谷關尹的舊房裏,唐玄宗立即派人去挖。不出所料,玄宗大喜,以為是老子的恩賜,於是改開元國號為天寶。

6.齊銘泰,又叫田。

成語“雞叫狗偷”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重建的雞鳴臺傳說是田文食客學會啼叫的高埗。

7.天文臺,也叫展子樓。

傳說函谷關使殷登高望遠,觀察天象。“紫氣東來”的詞源由此而來。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秋繁華》詩中有壹句“西望瑤池降王太後,東臨紫氣滿函”。後人為了紀念他,把殷的土山命名為了望臺。到了唐代,上面還建起了壹座3尺多高的“展子樓”。這座建築在民國時期毀於大火。

8.太初宮

位於函谷關東門右側。傳說殷迎接老子到函谷關,向老子敬禮,求老子為他寫壹本書,於是老子在這裏寫了五千字的《道德經》。這本內容豐富的書對後世影響很大(有人認為是後人的作品)。後人為了紀念這壹事件,在老子寫經的地方修建了太初宮,這裏曾是壹座道觀。

太極殿是壹座宮殿風格的古典建築。殿脊和山墻檐上,塑有麒麟、獅、虎、雞、狗等珍禽異獸,形神兼備。殿頂縱橫交錯,椽子參差不齊。屋架雖然復雜,但有自己的規律。大廳很寬,裏面沒有柱子。歷史記載,太初宮建於西周。太初宮正殿始建於唐代以前,元、明、清三代均有修繕。寺院內有兩塊石碑,壹塊是元大德四年的,壹塊是清順治年間的,都記載著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的故事。

9.白谷嘉輔

位於靈寶市以北17km的孟村舊村小山谷,古漢沽關以南約2km。夾子的形狀像炮塔,磚木結構,城門樓。裏面和外面有兩扇門。在外面的門上,用青磚刻著“函谷關賈府”四個字。城門之上,有壹座兩層四角樓,歇息於山頂。2000年,除了北屋頂和部分部位受損外,基本完好。經鑒定,現存建築為明代建築,清代重建。

漢沽碑林10

漢沽碑林建於1988年秋。它南北長100米,東西寬40米。它占地4000平方米,有62塊石碑。既有從靈寶收集的古代碑,如宋代的法事碑、唐代的地震碑、楊貴妃之兄楊仲嗣的墓誌銘、明代官宦夫人徐天官的墓誌銘,也有近代著名書法家書寫的新碑,如清代康有為給當時的靈寶縣令所寫的條幅碑、李向陽原型的筆碑等。秦關是春秋戰國時期修建的函谷關。遺址位於今天靈寶市以北15公裏處的王鐸村。

韓關在河南省新安縣東500米,秦關以西150公裏處。據《靈寶市誌》記載,自漢朝興起以來,關中壹直被視為帝都,函谷關以東稱為關外。人們以自己是關中人為榮。造船將軍楊府,原籍新安縣,函谷關以東。有人告訴他,他是壹個外國人。他深感不快,於是把家裏的錢都捐了出來。漢第三年(公元前114年),在新安縣城東修建了壹座雄偉的城池,人們稱之為函谷關。有了這個新通行證,仆楊就成了管仲。漢關隘早已廢棄,2000年只剩下相關的城門遺址。

衛關位於靈寶市東北20公裏,距秦關約5公裏。相傳三國時,曹操向西部的張魯、馬超討要,為了快速運輸兵馬和糧食,命令儲旭在那裏挖地道,建海關,離秦關不遠,所以叫新關。這個地方後來成為連接東起洛陽,西至長安的重要交通幹線。抗日戰爭石城塔毀於大火,遺址被三門峽水庫淹沒。現在只剩下古道和烽火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