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學。千百年來,從帝王將相到平民百姓,無不從這本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之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之道的精髓。
如今,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豐富,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假酒、假奶粉、毒大米、毒火腿;坑、拐、騙、騙;腐敗、貪汙和其他令人震驚的社會問題經常見諸報端。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認真”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在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我們也可以從經典的《道德經》中汲取智慧,找出答案,那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註意保持安靜,安靜自省,全心全意的盡職盡責!
其實禪定、清凈、奉獻是人正確心態的問題,包含了人心態的三個不同層次。冥想:保持自己的生活坐標;清凈心:清凈自己的人生定位;敬業:盡最大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冥想是心靈平靜的基礎。
“清靜”是道家修道的根本,老子以“清靜為上”。《道德經》第十六章說,“要空,要靜。壹切都在壹起工作,我看著它。世間萬物回歸本源,歸根到底是靜,這叫我。人生常講,知識常講。經常不知道,輕舉妄動,兇神惡煞。懂得平時的寬容,寬容才是男性;公開就是壹切。壹切都是天堂;天是道,道是長的,死了也不危險。”它強調的是努力修煉和返璞歸真的理論。“致虛”就是去除心靈的障礙,理清混亂的精神活動,然後是“靜養”。通過“靜”的工作,我們才能“知其常,明其明”,不會因為不知道什麽是常而“輕舉妄動,兇之以恒”。
在老子之後,莊子強調自私、無欲,以求安息,這就是道家的養生思想。
魏伯陽《易經童燦氣》雲:修義於內,靜而空,本隱而明,身形於內。
司馬成鎮《坐忘論》說:“心為道之器,極靜則道住於智;身若同道,則時不存;心若與道同,則不可。”還有壹種說法是:“靜則智,動則昏”,這是道家以靜應對人生的指導思想。
只有“禪定”,才能“知其雄而守其雌”、“知其白而守其黑”、“知其榮而守其恥”;禪定不受名利幹擾,不受來來回回的影響;冥想是保持貧窮和忍受孤獨的唯壹方法。
簡而言之,冥想是心靈平靜的基礎。當人的精神狀態達到壹種空虛的狀態時,就會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工作作風,在工作中就會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純潔的心靈是保持清正廉潔工作的源泉。
凈明道重要經典《泰山靈寶凈明洞上品神經》序言說:“壹個清凈的人,沒有隱居,沒有燭照,沒有塵埃。”由此可見,天地萬物皆清凈,無塵埃,謂之“清凈”。如果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幹凈”的含義,就是“幹凈”。
“不染”的含義非常廣泛。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說:“五色使人盲,五音使人聾,五味使人爽,馳騁獵使人狂,奇貨可居使人礙。故聖人不以腹為目的,故去彼處取此。”從色塵(視根)、音塵(聽根)、味塵(味根)、香塵(聞根)、觸塵(觸根)、法塵(法根)六個方面,勾勒出人們貪染、染聲、染味、染心、染身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所以後人說:六根清凈,壹塵不染。西漢智者尚宮為了教人克制,克制人的貪欲,就把這壹章命名為“察欲”。
再看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若辱,若驚,則大難。”什麽叫驚則辱!撒嬌了,得到了會驚訝,失去了,丟臉了也會驚訝。妳的生命有什麽危險!我有大病人,因為我有身體;我沒有身體,妳怎麽了!所以,如果妳是世界,妳可以把它送到世界;愛是世界,但可以托付給世界。“我們可以看到,‘奇恥大辱’的根源在於‘有身於我’,而‘有身於我’的根源在於人的心靈不可能像水壹樣幹凈、清澈、透明,過於看重個人和個人的名望、地位。如果妳對這個世界漠不關心,妳會保持安靜和簡單,妳會有很少的私欲。“如果妳有麻煩了,妳怎麽會?"
如此壹來,凈化心靈可以讓妳有意識地堅持自我反省,時刻檢查自己貪婪的內心,遏制自己不想要的想法。純潔的心靈是保持清正廉潔工作的源泉。
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工作
人們常說:讀史是壹面鏡子,它表明人們可以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為己所用。那麽我們通常所說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但是,我認為,讀經典可以有智慧,智慧導致智慧。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七章中說“道總無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並不是說他是被動的,什麽都不做,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教人順道而行,無為而治。“不可輕舉妄動”是人的禪定、清凈的外在表現。只有“不輕舉妄動”才能有大作為,也就是說,“不輕舉妄動”才是做事情的保證。什麽叫“有為”!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有為”。
記得看過壹篇《道是什麽》的文章。作者有壹句話我至今記憶猶新。他說:“陶在哪裏!道就在我們身邊,盡心盡職也叫道。”
這句話通俗易懂,令人警醒。是的,在當今這個世界充滿沖突的社會,如果他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他的心靈就必須始終處於禪定和清凈的狀態,不進入禪定和清凈的狀態,他就無法收斂自己躁動的心。也就是說道家說精神無非是氣,心無非是思,所以說禪定和心靈的清凈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和前提。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的教育作用,提倡“以德為先”,提倡“為人師表,為人師表”。各行各業都在加強道德自律教育,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
隨著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愛國守法、禮貌誠信、團結友善、勤奮自強、敬業奉獻”二十項原則的出臺,具體來說就是將“清靜、純潔、奉獻”三心轉化為“六心”教育:對祖國忠誠、對社會熱愛、對集體熱情、對同事關心、對父母孝順、對自己自信。
在現代社會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下,壹些有識之士越來越重視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性。重讀和解讀道教經典《道德經》,積極探索道教中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社會進步的教義和學說,可以使道教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和人類,可以使人保持寧靜,凈化心靈,從而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