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藏寺,俗稱司夏寺,始建於唐代。史書上說“自秦漢以來,很多人都躲在這裏”,名字就叫“神仙洞府”。原來的古廟已經被毀。重建的直藏寺比古寺更宏偉。周圍的懸崖上布滿了宋、元、明、清的佛教歌曲。東側是壹座造型獨特、雕刻精美的佛塔,是中國十大塔林之壹。在寺廟的西側,有壹座名為“鞠婧亭”的石亭,古樸典雅,在空中飛舞,是遊客休息和欣賞風景的好地方。亭西有山澗,樹木蔥郁,奇石遍地。相傳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後英勇隱退,與師隱居於此,故名“範蠡溪”。
從直藏寺沿著林中的石階向北,壹路溪水潺潺,草長鶯飛,不壹會兒就到了寺廟。日照寺,俗稱上思寺,因“日出壹照”而得名。它是古代泰山畢夏袁俊的宮殿,也毀於戰爭。如今展現在遊客面前的山門、正殿、附殿、鐘鼓樓,都是仿古重建,比過去更加宏偉。尼姑庵是獻給女神畢夏袁俊,觀音菩薩,無子女的母親,天賜良機和其他女神。他們心地善良,安詳寧靜。
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清、民國時期,大澤山廟會就在農歷3月18日舉行,3月26日達到高潮,人山人海,持續了壹個多月。碑文記載:“遠近紛至沓來,人山人海。常立碑送匾以示其德,建廟送衣以保其位。”“每壹次期待,都會對它頂禮膜拜,歲月不息。”如今的廟會改變了以往的習俗,成為集宗教朝聖、學習觀光、休閑娛樂於壹體的節慶活動。
在日照寺東側,有壹個大如廣廈的天然石洞,名為“老母洞”,又稱“蓮花洞”。相傳隋末女將軍楊思雨,武藝高超,道術高明。就是在這個山洞裏,她練就了壹身好武功。至今,洞外還有壹塊盒狀巨石,名為“盒石”,上面寫著“藏書萬冊”的字樣,是楊思雨的圖書館。在蓮花洞外,有兩種古松植物,彼此相對。壹種植物爬了上來,樣子像臥龍,名叫臥龍松;壹種覆蓋松散,如鳳凰展翅的植物,稱為鳳凰松,素有“龍鳳呈祥”之稱,為山中奇觀。
在日照寺的西側,到處都有石碑,長達徐莉壹百多座,這就是著名的大澤山碑林。其書法,或蒼勁有力,或秀麗典雅,變化多端,被譽為“古代書法藝術的天然展覽館”。漫步其間,令人難忘。
大澤山以泉水眾多而聞名,泉水多分布於上下寺廟周圍。牛奶泉,清澈的泉水,比牛奶更好喝;甘露春醇香,光可鑒。珍珠泉、湧泉、鳳池、天池也各有風韻。尤其引人入勝的,是推八角形玻璃井的時候。傳說這裏曾經潛伏著壹條龍,所以也叫“龍潭”。水深數米,常年不會幹涸。據史書記載,明朝萬歷三十年春有旱,萊州芝罘龍開化。他帶領家人進入龍潭山,祈求下雨。欣喜之余,龍潭旁建了壹座龍神祠來紀念它。龍潭將所有泉眼的水融進虎溪,向南流向水門,註入深谷,噴珠濺玉,倒掛如銀河,形成了虎溪瀑布的壯麗奇觀。
出了日照寺,越梳洗樓,越到瑞雲峰。險峻的瑞雲峰壁上,鐫刻著明萬歷三十六年王題寫的“瑞雲峰”三個巨字,直徑3米,筆法雄渾,氣勢磅礴,猶如壹塊瑰麗的奇石,高懸空中,為群峰添彩,為絕壁增光。
由此可登“八步緊逼”,跨“張飛騙馬”,跨“風箏翻身”,穿“田童洞”登上海拔736米的瑞雲頂峰。人站峰頂,天低懸,星月可摘。山頂上鐫刻的“羅盤五日”四個字,就是其高風險的真實寫照。據康熙《平度縣誌》記載,北峰上,半巖壘石為城,又稱皇城頂,又稱赤眉村。辛莽末年,紅眼起義軍占領此山,“多鑿臼搗粟”,“漢兵久攻不下”。紅眼軍鑿出來的迫擊炮至今隨處可見。抗日戰爭時期,也是東西海軍分區司令部所在地。軍民聯手,依靠大澤的天然屏障和巧妙的雷區部署,讓日軍聞風喪膽。大澤山被稱為“雷區之鄉”。山腳下的高家莊是電影《地雷戰》中高家莊的原型。1968年,高家村東山腳下,建立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家民兵聯防陳列館”。在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之際,民兵聯防舊址上新建“平度抗日戰爭紀念館”,館名由國防部長遲浩田題寫為“青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站在北峰向東望去,大澤山森林公園盡收眼底。公園裏的森林整潔,植被豐富。木本和草本植物超過150科,1000種。綠波湧動,泉水歌唱,瀑布鳴響,形成了森林獨特的風景。大澤山松,或盤繞危崖,或立於絕壁之上,有的抱頭如鶴,有的枝如蛟龍,極為誘人。於是,宰相劉在崖壁上題寫了“小河”二字。此外,還有觀賞價值較高的花灌木,如月季、連翹、帶花、杜鵑花、繡線菊、野葡萄等,以及530多種藥用植物,如黃芩、柴胡、靈芝、人參、何首烏、穿龍薯蕷等。獾、狐貍、刺猬、野兔經常出現在大澤山美麗的森林裏。山鷹、杜鵑、雉雞、喜鵲不時歡唱,構成了壹幅壯美而奇妙的林海畫卷。
站在瑞雲山頂,我看到大澤山的支脈貫穿東西,山間盆地的葡萄園將大澤山小鎮裝點得風景秀麗。山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小氣候,使得葡萄果穗大而飽滿,色澤艷麗,風味濃郁,是很好的生食佳品。出口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農歷七月二十二日,大澤山葡萄節開始,果農們身著節日盛裝,聚集在萬畝葡萄園中,敲鑼打鼓,舞起長龍,跑旱船慶祝。和來這裏的國內外遊客壹起沈浸在節日的歡樂中。
大澤山西麓的澤山湖是劃船和釣魚的好地方。1986首屆青島國際釣魚大賽在這裏舉行。近年新建的澤山亭飛檐高,雕梁畫棟,由壹條長橋牽引,矗立在水庫中央,為大澤山增添了又壹大景觀。
紫陽水庫,離澤山湖西側不遠,有“東嶽石文化遺址”,是新石器時代嶽石文化的發祥地,距今已有3600年歷史。1960和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曾兩次在此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造型獨特、特征鮮明的石器、陶器、骨骼和河蚌。這是當年居住在這裏的東夷人創造的燦爛文化。它不僅填補了山東這壹歷史時期的文化空白,而且研究了龍山文化在山東和初夏至日的去向。
在東嶽石遺址的西南側矗立著壹座山,名為知來山。相傳漢武帝曾登此山,以靈芝命名。據道光《平度縣誌》記載,古曦山有壹座月亮寺,是秦代八神的寺廟之壹。秦始皇三十年,萊山拜月;漢武帝元豐元年、太史公四年兩次到月壇主殿,山上也有秦篆刻。還有駱駝峰、鷹嘴石等景點可去。
北峰西側矗立著壹塊幾尺多高的巨石,險峻險峻,如尖錐直刺藍天,上面鐫刻著“孤峰”四個字。不要說敢的人只能在頂上自嘆不如,就連頑強的雄鷹也不能靠它生存,因為“雄鷹不落峰”這個名字。
從北峰西南到西峰,需要穿越九連洞。九連洞因九個天然洞穴相連而得名。每個洞內都有名人題字,洞口有對聯寫著“登天送客,出門以鶴接人”。洞內曲徑通幽,光線昏暗,浮雲飄動,涼風習習。穿行其中,猶如進入仙境,故又稱飛仙洞。
出九連洞往南走,爬“天梯”,過“壹線天”再過“仙人橋”,即達西峰。登上峰頂,郝然的字樣映入眼簾,如“藍天之外”、“天空之外”、“清風白雲”、“海闊天空”。站在望海樓舊址,北望渤海,海天壹色,煙波浩渺,千帆競速,海島掩映。此時此刻,妳會情不自禁地背誦詩人朱進的《登上大澤山望海樓》“樓空時,海萬裏望玲瓏,帆在雲外航,出入煙雲”的詩句,感到輕松和疲憊。
在西峰東側,有壹座名為“紅廟”的石屋,明代書法家劉爾智年輕時曾在此求學。劉二枝,本名慶,本名孫陽,本名二枝,山東葉縣人。《葉縣誌》載:“公窮,讀書於大澤山,采柿葉學書”,“揮小澤龍蛇舞,采柿葉於空山”。因勤奮好字,萬歷年間為秀才,為吏部右侍郎。相傳他曾在故宮宮中題寫匾額,被天啟皇帝譽為“神筆”。
有“天然雕塑公園”之稱的大澤山,從紅廟下行,怪石嶙峋,形態各異,有睡羊、嚇人的豬、兔子、喜鵲等。有的像狗望月,有的像鯉魚鉆山,有的像老人曬背,有的像少婦修鬢;耳石,耳輪附著在左側;眼石,眼睛和眼皮穿透頂部;蛤蟆石,如巨蛙撲食;獅子石,像壹只醒來的獅子;還有盤龍石、聖甲蟲石、蝸牛石、婁子石等,栩栩如生,別出心裁。
此外,大澤山還有兩處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分別是登“日出峰”看日出和“邀臺”看月亮。太陽峰筆直地矗立在上思寺的東面。每當陽光明媚,清晨時分,它到達山頂,向東望去,但初升的太陽大如圓盤,亮如宮燈,不停地跳動。隨後,冉冉站了起來。突然,雲蒸霞蔚,萬物皆美。數以千計的石峰亭亭玉立,在陽光下,五彩繽紛,嫵媚動人。真的很迷人。在寧靜的夜晚,登上智藏寺東側的“邀臺”,仰望夜空。明月如銀,明如瀉。臺下明月當空,虎流倒影。賞月吟詩,趣味盎然。在這裏就像在仙境。清代詩人於成龍來臺抒懷:“我醉在仙臺忘事,不思明月。”葡萄資源
廣為人知的大澤山葡萄種植歷史悠久,早在漢代就有引種繁育。唐朝時,唐太宗將當地的“龍眼”葡萄命名為“獅眼”,初具雛形。1984年,大澤山鎮建成以葡萄為主要種植區域的水果專業生產鎮。現在種植面積已達2000公頃,年總產量約25000噸。
該鎮出產的優質葡萄曾在全國農博會評比中四連冠,並在青島、昆明兩次世博會上榮獲金獎。濃郁的“玫瑰香”在品質上居全國之首。用大澤山葡萄釀造的葡萄酒連續兩年獲得布魯塞爾葡萄酒精英評酒會金獎。1995年,被首屆中國百個特色小鎮命名宣傳活動組委會命名為首屆“中國葡萄小鎮”,逐步樹立了“西有吐魯番,東有大澤山”的葡萄品牌形象。2005年9月,大澤山鎮被農業部定為“國家大澤山葡萄農業標準化示範園”,2006年大澤山葡萄被定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推薦水果。
目前,該鎮擁有國內外葡萄200多個品種,發展優質葡萄3萬多畝,年產量5000萬公斤。培育的“玫瑰香”、“澤山1號”、“巨峰”等優質品種多次獲得全國農博會金獎。現在葡萄產業已經成為支柱產業,占全鎮農業總收入的80%以上。
風景名勝資源
大澤山到處都是名勝古跡。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曾流傳“黃帝常與神遊”。吳佳龍山文化遺址、嶽石文化遺址、城隍崖商周文化遺址的發現,為大澤山史前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壹筆,東嶽石遺址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春秋戰國時期,齊八大祠廟之壹的“月壇”建於織裏楊珊。此外,後子嶺的春秋烽火臺、戰國的古驛道依然存在;大澤山主峰楊,是西漢末年赤眉軍的根據地。至今,其石城舊址、石臼遺跡、赤眉切割依然存在,被稱為“古皇城”。在古老的皇城裏,山峰險峻幽深,怪石嶙峋的洞穴千奇百怪,高銓的瀑布清澈見底,森林草木茂密。許多著名的貴族都藏在這裏,編號為“仙人洞屋”。
自盛唐以來,先後有“直藏寺”、“日照寺”、“三藏寺”,成為達官貴人探索攬勝奇景、拜佛成仙的仙境。天柱山“北朝摩崖石刻”屬於渭北書法的發源地,是1988年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書法山”。位於“石礦之鄉”的抗日戰爭紀念館和大澤山石刻及墓塔林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認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森林公園”。
石材資源
鎮內以櫻花紅、澤山青、芝麻白、澤山花、雪花白為主要品種的花崗巖、大理石儲量豐富。自古以來,傳統石雕技術就為世人所知。漫山的500多處摩崖石刻和100多方碑林,天柱山的“東魏石窟”,尤的石塔和造像,都是大澤山人雕刻的。到目前為止,以石材開采和深加工為主的石材產業發展迅速,已有四大類40多個品種的產品。大澤山鎮也成為“中國北方主要石材基地”,為開發石雕旅遊產品奠定了基礎。文化旅遊
以芷萊山、天柱山、魚枷山為重點,以東嶽石刻遺址、春秋戰國遺址、中國書法名山為載體,圍繞“文化”二字做文章,充分發揮其“考古研究、文化考察、民俗考察、休閑觀光”的功能,再現歷史、延伸文化,讓遊客體味過去、珍愛未來。
山裏有許多歷史遺跡和獨特的文化遺跡。智藏寺是膠東著名的佛寺;日照寺據說是泰山母親的東巡遊宮;墓塔林是中國七大塔之壹。有500多處文字優美、書法典雅的古崖和碑刻。著名的書法胡同的石壁上刻有十多首詩,描述了明代中國佛教界在大澤山智藏寺舉行的壹次壯觀的佛教活動。是研究中國佛教史的重要資料,被譽為佛教的“蘭亭”。
“嶽氏文化”遺址位於大澤山西麓東嶽石村東南,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嶽石文化是繼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之後的又壹獨立文化,為研究海岱地區特別是膠東半島的古代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眾所周知的天柱山在大澤山主峰西南約10公裏處。北魏鄭道昭撰寫的《鄭文公碑》(又稱“渭北”、“上北”),位於太陽山,歷來被視為渭北聖物,被譽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鄉村之旅
大澤山鎮是1984建成的水果專業生產鎮,林海整齊,品種繁多。田園遊主要在春夏秋三季進行,這是大澤山旅遊的壹大賣點。其精髓是“兩園三線”,即“烏龍布葡萄觀光園”、“天池嶺葡萄觀光園”、“大澤旅遊路沿線”、“紅山至盤龍山山路沿線”、“譚家夼村至尹家村公路沿線”,都是田園之旅的絕佳去處。
大澤山腳下,是壹片葡萄的海洋,65438+萬畝郁郁蔥蔥的葡萄園,充滿了無限生機。王光英先生來到這裏,高興地贊嘆:“西有吐魯番,東有大澤山”。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外遊客前來觀光,賞葡萄、摘葡萄、吃葡萄、喝葡萄酒、吃農家飯。
風景旅遊
風光遊主要是指大澤山的景觀、古跡和生態遊。主要有皇城景區、大澤山森林公園、澤山湖、大沽頂景區、茶山等,總面積約30平方公裏。
大澤山有深險的溪流,奇形怪狀的洞穴,高高的瀑布,美麗的森林,清澈的山谷和安靜的泉水,風景優美。明代有“大澤三十六景”之說。* * *共有山峰2100余座,其中包括北峰、西峰、天柱、魚枷、唐明等著名山峰100余座。主峰瑞雲峰海拔736米,高聳入雲,形似壹條龍。大澤的山與峰相擁,山巒疊翠,郁郁蔥蔥,猶如馬奔騰,極為壯麗,是“平度八景”之首。
大澤山風景區管委會結合采石山的保護和開發,因地制宜建設了“中國雕塑名山”和“福海首山”新景區,這是大澤山旅遊發展戰略實施的新舉措。被鐫刻的“中華第壹福”就坐落在大澤山的天然巨石上。
紅色之旅
大澤山是抗日根據地,抗戰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功績。特別是作為中國的“石礦之鄉”,更應該像海陽壹樣重視宣傳和開發。在做好抗日戰爭紀念館東側山峰修復管理的同時,重建大佛嶺兩側采石場,以摩崖浮雕的形式再現抗日軍民的光輝鬥爭歷史,同時對抗戰遺址進行修復、重建和整理,使之真正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