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條灸的用法及註意事項
艾條灸的用法:
艾灸大致可分為穴位灸、局部艾條熏蒸和全身艾條熏蒸。施灸時距皮膚10~30mm,直至皮膚溫熱發紅。
1,穴位艾灸
點燃壹根艾條後,在穴位上方約10~30mm處進行熏灸或燒灸。壹般每個穴位艾灸持續時間約10分鐘,直至皮膚溫熱發紅,無灼痛感,不灼傷皮膚。艾灸方法分為溫和灸(艾條壹端點燃,對準待灸穴位或患部)和旋灸(艾條壹端點燃燃燒)。而是左右均勻移動或反復旋轉進行艾灸治療)和鳥啄灸(艾條的發光端不固定在距施灸部位皮膚壹定距離處,而是像鳥啄壹樣上下移動)。也可配合各種艾灸器使用,如溫灸盒、溫灸架等,主要用於固定艾條,使用方便。
2.局部艾草熏蒸
可以用3~6支艾條,用膠帶綁成壹排,距離皮膚10~30mm,上下熏。
痛經用6支艾條將小腹熏至肚臍,每周2次,每次30-40分鐘,促進小腹血液循環。
如肩周炎,可用3~5根艾條從頸部風池穴向肩峰穴、肩井穴艾灸5分鐘左右。熏蒸時,壹定要保持室內溫度適宜,不要著涼。
如腹寒、腹瀉等。,可以用幾根艾條把小腹熏到肚臍,可以祛寒。
如果孩子有遺尿癥,並伴有手腳冰涼、面色蒼白、舌淡、舌苔白等癥狀,可以用1~2支艾條熏肚臍及其周圍5~10分鐘,再熏後面的脊柱、腎臟,可補氣散腎寒。
如果有口臭,舌質紫暗或舌苔黑,說明脾胃很冷,並伴有經絡瘀滯。可以用3~5支艾條熏肚臍周圍的小腹,每天20分鐘,隔天壹次,持續壹周,口臭就會消失。
3、全身艾條熏蒸
(1)全身艾條熏前喝生姜紅棗桂圓湯,養生滋陰。用3片生姜,10紅棗(去核),10桂圓(去核),加水,煮15分鐘,倒入粉碎機打成糊狀。
(2)生姜切片,入鍋蒸熟備用。
(3)夏季用艾條6-8支(冬季用8-10支),成排捆紮,點燃。
(4)把蒸好的姜片貼在背上。點燃的壹排排艾條與姜片保持半寸到壹寸的距離,慢慢上下移動,壹般熏30到40分鐘。
(5)將姜片貼在小腹和肚臍周圍,上下熏20-30分鐘。
(6)從腳踝到膝蓋,上下,在兩小腿外側和內側來回抽30 ~ 50次。
家庭溫和灸的常用方法:
將艾條的壹端點燃,讓燃燒的壹端靠近皮膚穴位,這樣穴位可以很快變暖。慢慢提起艾條,距離皮膚3 ~ 4厘米,保持不動。艾灸時,溫熱感會使皮膚發紅但不灼痛,局部和遠端有酸麻等壹些舒適的感覺。
要點:每次選擇3~5個穴位,每個穴位艾灸5 ~ 10分鐘。太多容易疲勞,太少達不到保暖效果。
艾灸體驗:
壹開始,艾條的燃燒端不能離穴位太遠,否則溫暖的感覺會出現得太慢。
艾條提起時,速度要快,避免熱中斷;如果患者感到太熱,可以上下左右或旋轉移動艾條,持續加熱和刺激* *部位。
艾灸可適用於局部皮膚不敏感者、兒童和老年人。左手的中指和食指可以放在受術者的* *通道兩側,以便感知局部熱度,隨時調整。當患者出現瘙癢、發熱、疼痛等癥狀時,用手指搓、揉、按,有助於緩解不適。
家庭艾灸註意事項:
1.艾灸火力先小後大,灸量先小後大,程度先輕後重。2.皮膚薄、筋骨多的頭面部、四肢艾灸要小;艾灸腰、腹、肩,皮膚厚度相等,肌肉飽滿的兩股,可以大壹些。
3.對於體質強的人,艾灸量可以大壹些;久病、體質弱、老人、小孩的人艾灸量要小。
4.如遇暈灸,應立即停止灸,讓患者頭朝下平躺,註意保暖。輕者應休息或喝些溫水,重者應捏任重、內關和足三裏。
5.緊張、出汗、勞累或饑餓時不宜用艾灸。孕婦腰骶部及腹部不宜用艾灸。
哪些人不適合艾灸療法?
當然,艾灸也有其禁忌癥。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艾灸。比如人在醉酒、暴怒、喜出望外、勞累過度時禁止艾灸。皮膚過敏的人、孕婦、女性不適合經期艾灸。熱病、陰虛陽亢、邪熱的人不適合艾灸,最好在醫生指導下施灸。如果艾灸過程中突然出現頭暈、目眩、惡心、心慌、出汗、面色蒼白等癥狀,即艾灸到頭暈時,應立即停止艾灸,開窗通風。如果溫度過高,應及時停止或加大艾灸的距離,以免燙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