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農產品深度開發模式。通過種植創意、多樣創意、包裝創意、使用創意、家庭創意等手段,改變農產品的傳統食用功能和常規用途,將普通農產品變成具有雙重價值的紀念品和藝術品。比如北京以產西瓜聞名的大興,通過充液、封口、裝飾等十多道工序制作“玻璃西瓜”,每道工序成本高達500元。此外,還有五彩盆景蔬菜、盆景水果、趣味豆塑畫、五谷畫、異形水果、曬幹水果等。都是在尊重農產品傳統功能的基礎上,通過文化與創意的完美結合,挖掘農產品的多重功能和特色,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的經濟價值。
2.明智使用資源的模式。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曾經是廢物的副產品,通過對其形狀、色彩、物質和精神文化元素的巧妙利用,變廢為寶,制成有創意的實用產品或工藝品。比如用農作物稭稈作畫,編織手提袋,寵物筐等。用貝殼、樹葉、樹枝糊寫意;用鳥蛋或蛋殼制作蛋雕、繪畫等工藝品;用各種豆子制作手機鏈、項鏈、手鐲等小飾品或制作畫、門簾等;用玉米芽葉、棉花殼、柳枝等。如幹花等。北京延慶縣八達嶺鎮開發的農業創意項目——通風農場是廢物利用的又壹傑作。他們讓遊客(主要是壓力大的城市白領)在已經摘完玉米穗的玉米田裏,把玉米稭稈砸碎,以此來發泄憤怒,釋放壓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創意農業園區模式。創意農業園區是發展創意農業的主要載體之壹。如北京市密雲縣的“海茲香堤藝術莊園”占地300畝,種植薰衣草、紫蘇等200多種珍貴藥材,形成了集養生、度假、休閑、體驗、婚紗攝影、影視拍攝、藝術創作為壹體的綜合性農業觀光旅遊區、情景休閑度假區和文化創意產業區。香草園以創意為切入點,以愛情為主題,通過香草文化的包裝和利用,盡力塑造普羅旺斯的浪漫氛圍。在浙江杭州,童嘉郊野公園通過設立精品農業園、精品桂花園、水果采摘園、自耕區、創意新世界、世界景觀園、綠野仙蹤、動物公園等功能區,形成集娛樂、餐飲、住宿、商務會議、農耕體驗於壹體的創意農業園。
4.農業文化的創造模式。把農業生產當成藝術創作,讓它承載更多的人類情感和文化內涵;將社會生活中的人文元素與農業資源有機融合,轉化為管理資源,實現產品附加值最大化。在北京的壹些地區,按照預先設計好的方案,用玉米稭稈種出“迷宮陣”,建設適合人們觀光休閑的新場所,“城”“農”真正融為壹體,收益是玉米生產的20 ~ 50倍。門頭溝的“花露蝴蝶園”與婚慶公司合作,為新人放飛蝴蝶,僅此壹項就帶來了10多萬元的年收入。浙江有些地方在葫蘆等農產品上覆蓋各種陰陽模具,制作模型葫蘆。利用葫蘆與“福祿”的諧音,以及人們追求幸福富貴的傳統習俗,雕刻花鳥魚蟲,做藝術收藏,弘揚葫蘆文化。
5.農業空間擴展模式。通過經營理念和科技手段的創新,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的優化配置。比如陽臺農業:浙江大學農業實驗站研發成功的“陽臺農業”種植系統,建德企業研發成功的智能蔬菜培育機,讓陽臺農業更加專業、簡單、普及,既滿足了城市居民凈化空氣、美化居室的需求,也滿足了部分居民對農業的熱愛。屋頂農業:來自浙江紹興的農民彭秋根創造了壹個“綠色、低碳、環保”的屋頂稻田。在上海同濟大學舉行的世界屋頂綠化大會上,這位“屋頂稻農”被授予世界屋頂稻最佳人物金獎。辦公室農場:紹興某企業開發出適合公務員、白領在辦公室以體驗式方式種植蔬菜的微型智能室內植物種植系統,解決了室內沒有陽光無法種植蔬菜的問題。依靠這個系統,浙江的辦公農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此外,還有各種形式的庭院農業、梯田農業等。
6.農業節日的發展。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節慶活動,是集體驗、休閑、消費於壹體的農業創意產品,往往具有吃、玩、賞、教等多重功能。具體包括農作物節、動物節、民俗文化節、綜合活動拓展節等多種形式。南京的“農業嘉年華”,通過農民與市民的互動,創新了現代農業的營銷理念和方式,打造了中國獨壹無二的創意農業品牌,每屆都吸引了約20萬市民參與。
7.城市農田(也叫格子莊園)模式。都市農莊花園也是歐美日都市人喜愛的娛樂休閑方式,大大超過了高爾夫的發展勢頭。其運作方式是將郊區的土地分塊出租給市民,面積從幾十到幾百平方米不等,用於種植果蔬或花木。通過個人養殖,市民可以享受回歸土地和自然的樂趣,獲得新鮮安全的食物。在北京、遼寧、寧夏等多地,這種“格子莊園”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城裏人去當“農民”。
8.區域品牌組合模式。如成都市錦江區將農業與繪畫、攝影、雕塑、音樂創作等藝術形式相結合,創造性地打造了胡阿祥農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園、東裏菊園、荷塘月色等符合當地民俗、各具特色的五大新農村風貌,被稱為“五朵金花”模式。上海奉賢區也根據自身特點,構建了“壹核四園十線”的區域品牌集群發展模式。“壹核”是以上海奉賢現代農業園為核心的創意農業核心區;“四園”即莊行農業園、拓林綠都園、青村神龍神雅園、海灣都市菜園。“十條線”將壹核四園等創意農業主體串起來,形成10條創意農業觀光休閑自助體驗線路。
(沈達科技徐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