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水煮三國的媒體評論

水煮三國的媒體評論

管理類書籍壹直是圖書市場的熱點,但今年似乎沒有太多熱點。煮三國算是壹種吧。第壹次看報紙上的連載水煮三國,覺得不滿意,就買了壹本。雖然看了,但也沒覺得虧。

企業管理壹直被認為是壹門高深的學問,所以很多關於它的書都很枯燥。煮三國不是這樣的。全書23章,借助眾所周知的三國人物和典故,對壹場現代商戰的故事進行了酣暢淋漓的演繹。煮三國的意思很明顯是把三國看成是競爭市場中的三種類型的公司,把曹操、孫權、劉備三種不同類型企業的管理者稱為競爭市場的主體。曹操、孫權、劉備顯然各有個性。水煮三國誌告訴我們,他們運用適合自身發展的管理策略,將三國誌的智慧與管理的精髓融為壹體,讀起來有趣又有益。

市場競爭中的這三類公司是利用計劃經濟的特點,占有大量國家資源的傳統企業,實力雄厚,產品占據市場半壁江山,如東漢的曹操;壹類是堅守壹個市場,根據自身特點伺機擴張的中小公司,比如吳國的孫權;壹類是白手起家,迅速崛起的新興企業,比如蜀國的劉備。面對這樣的商戰現實,作者巧妙地以三國知名人物為載體,將市場管理和營銷的各種原理滲透到故事中,通俗易懂又不乏幽默,讓讀者在壹片笑聲中得到啟發。該書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壹是職場創業的生存策略,二是人本管理策略,三是團隊互動的溝通策略,四是克敵制勝的營銷策略。四大類內容貫穿壹條紅線,即以人為本,以智取勝。

例如,商業管理和誠實是他們壹直呼籲的主題。說到誠信,在書中,作者極力主張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攻心”策略。作者借諸葛亮之名,列舉了21個女人和顧客之間的有趣類比。比如“做生意追女人的訣竅其實只有四個字:攻心為上。”為了說明這壹終極目標,作者進壹步列舉了營銷中需要關註的顧客12情感點,並提出了應對商場變化的三大策略。比如,這本書將著名的“木桶理論”擴展為壹個木桶能裝多少水,不僅取決於每塊木板的長度,還取決於木板之間的結合是否緊密。類似的奇書還有很多。

煮是壹種烹飪技術,不同於燉和蒸。煮講究麻辣。讀水煮三國也是吃白開水的味道。作者借助《三國誌》,將市場競爭中戰略要義的方方面面“煮”在壹爐,以精彩的理論,借古諷今,文學語言般的敘事風格,著實讓我大飽眼福。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很佩服作者構思的巧妙。雖然這是壹本戰略價值很高的經濟管理類書籍,但為什麽不把它當成壹本好小說呢?

通過名著談商戰策略,開玩笑說風應該夠了。

來源/作者:環球時報黑馬(2004-7-30 10:04:13)

《麻辣燙》暢銷書市。

用四個鋪天蓋地的字來形容當下“煮”和“辣”的古典名著壹點也不為過。三伏天,光看書攤上的熱門書名就讓我生氣:水煮三國,麻辣三國,麻辣水滸,不壹而足。我以為是“拿名著開玩笑”之類的飯後閑書,甚至覺得如此輕率地對待神聖的古典文學是褻瀆神明的。因為這些標題太過低俗,似乎是川菜館的曲線營銷行為。但經不住朋友們的反復倡導,終於在閑暇時在空調房裏打開了這些辛辣的書籍。

沒想到,打開書立刻有壹種耳目壹新的感覺,發現從經濟管理和商戰的角度對經典文學名著的解構和重構,確實屬於“古為今用”、“與時俱進”、“親民”的模式。這些書以經典的三國、水滸為藍本,從社會現實和東西方經濟學、市場營銷、管理學的理論中加入湯、菜、香料。經過猛烈的高火或文火,燉出壹鍋熱騰騰、香噴噴的“水煮魚”和“麻辣燙”,別有壹番風味。這樣的書還不如放在川菜館裏,賣得好。尤其是對於那些遠離人文教育的商界、職場年輕人來說,讀這些書不僅是受到了古典文學的熏陶,也讓他們對東西方在娛樂方面的管理有了壹些粗淺的認識。

古典舞臺設置,管理演唱。

這些煮辣的書借助知名的“名人”和名著中的“名段”,融入當下的話語機制,重構現代商戰的故事,並不時諷刺當下,借古比今,讓人讀起來仿佛在說隔壁人家的故事。說作者的做法並不新鮮,因為在此之前,已經有很多借助古典文學中的原型來講述當今事件的雜文。不過這些書最大的成功就是把這種段子和小品做大了,就像前兩年出現的相聲劇和情景喜劇壹樣。它們超越了單壹的相聲和單壹的喜劇小品,高明之處在於它們的系統化和綜合化,而不是數量的簡單相加。這樣的書當然比無數的散文好。

比如《水煮三國》,三國在現代市場競爭中被“重構”為三類公司:曹操利用計劃經濟,憑借豐富的國家資源,其產品占據了市場的半壁江山;孫權這邊是中小公司,打特別牌,固守壹個市場,伺機擴張;而劉備卻是壹個窮苦人家的孩子,憑著自己的努力,努力開創了壹個新的企業。三國鼎立的故事突然變成了三種不同類型企業的管理者各顯神通的商戰故事。《麻辣水滸》變天為地,成了“為錢辦事”的財經寓言。梁山根據地變成了“梁山伯綠林公司”,各有各的資金優勢,變成了CEO(首席執行官)王倫、晁蓋、宋江,智囊吳用、公孫勝,職業經理人林沖、和魯。作者將這些名著逐壹帶入今天的語境中,用歷史背景解決現代問題。壹些評論家說,這些書討論了私營企業的誕生和發展過程。比如五年達到巔峰後破產的神話,就屬於“水滸模式”,“麻辣水滸”描述了壹個民營企業從崛起到毀滅的全過程。煮三國是民營企業生存發展指南。

用現在的話說,這些書在創意上是獨壹無二的。相比前面介紹的那些“奶酪”小冊子,它們自然更容易被國內讀者接受和消化,因為它們都有著深厚的本土文化的土壤和根基,它們的語言是當代最流行的口語,有戲仿,有諷喻,也是和諧的,通俗的。古典文化的普及和經濟管理知識的普及如此和諧全面,實屬不易,其暢銷也在情理之中。

這些“貼近現實”、“親民”的書,服務當下,再壹次給了我們出版界新的啟示: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確是壹座取之不盡的知識寶庫,可以作為思辨的基地。經典作品的推廣應該有不同的方式。僅僅因為單純的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就去認真推動全民讀古書、學古文,既不可取,也不現實。經典差的人吃老本也不少見。我們需要壹些像《水煮三國》作者那樣的人,有著深厚的閱讀功底,能把玩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和故事,能引經據典,但不是拘泥於舊書堆裏的學究,而是對現實有著獨特觀察和理解的讀者。只有這樣,介於古典與現實之間的人,才能做出這種文化與經濟、文學與社會學、古典小說與現實社會相結合的文化產品。他們在拿名著開玩笑的時候,客觀上也起到了促進人們閱讀原著的作用。

克隆書層出不窮,三國被煮。

當然,在充分肯定這些偉大的故事、嚴肅的笑話和傑作的同時,我們不能不註意到,這些書的內容都是將著名人物納入今天的框架進行再虛構的產物。除了人名,都是作者為了說事而重新整理的。說白了就是段子,沒有對原著的忠誠。這些書決不能用來代替更不用說原著的閱讀,用來解釋原著,否則它們將成為文化笑話,這無異於文化大革命。還有就是這些書賣得好之後跟風的現象,就像以前的壹本《奶酪》書出來了,無數的克隆奶酪蜂擁出現。繼《水煮三國誌》、《水煮三國》、《水煮楚漢演義》之後,《水煮春秋》、《戰國》相繼問世,版面設計和內容選擇與《水煮三國》如出壹轍。《人民日報》評論說:“克隆書層出不窮,‘三國誌’被煮了。”所以關於古典名著的玩笑應該夠了,這個趨勢不要太長。另壹方面,經濟管理是壹門學問,法制社會的商場不是梁山的綠林。這方面知識的普及應該通過更專業的作品來進行,而不是靠“奶酪”“開水”之類的書來聊天。這種漫不經心的閱讀對培養幽默感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