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普通人如何學習中醫(應該從哪裏開始學習中醫)

普通人如何學習中醫(應該從哪裏開始學習中醫)

中醫傳播廣泛、影響深遠的原因之壹是中國文化成就、總結、傳承了中醫理論,而中醫理論又反過來豐富了中國文化。

歷史上有些名醫是先學儒學,後轉中醫的,比如皇甫謐和朱丹溪。有些人既是政府官員又是醫生,比如王冰和徐大椿,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壹代壹代傳下來的。這種現象與壹些古籍中中國文化與中國醫學的聯系有關,以至於當時的學者中有“子必知醫”的說法。也許是受這種環境的影響,以前有些學者把研究和琢磨中醫當成壹種愛好。

其實,中醫除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和疾病治療,還包括古代天文、地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和中國古代學。我們學習它,除了自我保健,還學到了很多國學知識。所以有閑的話,不妨研究壹下。

——正文選自孫·《診斷劄記》。

對中醫的感性認識

中醫至少可以分為三類:

壹種是西化中醫,按照西醫的名字和化驗單看病,藥無湯。堆積如山的中藥沒有君臣輔佐之規,不僅使治療往往無效,還可能加重病情。

二、中醫:這些中醫往往是師徒或中醫,以湯開藥,有時以經典為基本方。治療效果還不錯,老病人也多。但當時中醫的問題是,慢性病是停不下來的,停藥後還會復發。其次,對於嚴重的疾病,尤其是腫瘤,手段有限,穩定病情非常困難。所以當時中醫的觀點是讓腫瘤患者先手術,同時用中醫調理。治療感冒不能用壹劑藥解決問題。

三、經典中醫:這類中醫是真正的中醫。他們根據六經的辯證法來分析病人的病情,辯證法是準確的。往往患者喝下第壹碗藥就能感受到中藥的神奇療效;治療哪怕是很可怕的腫瘤,如果辯證準確,病情壹下子就控制住了。壹般壹劑或兩劑藥用於治療感冒等外感疾病。這種中藥非常稀缺,比如美國的倪,北京的,陳明的,南京的。但我也看到,在中醫經典加減方藥、換方的時候,患者的病情往往會反復發作。

有了對中醫的感性認識,才能確立學習中醫的方向,學習中醫經典方劑,辯證運用六經。

學中醫的第壹口奶

學習的動力是需要的。如果沒有強烈的欲望作為支撐,妳很少會去熱愛和深化壹門知識。

在中醫診所待了兩年後,我開始自學中醫經典。我最先學的是《傷寒論》。我學的第壹本書是劉渡舟先生寫的《傷寒論十四首》,然後去中醫藥大學聽了陳明老師的《傷寒論》。

不到十天就學會了《傷寒論》,也就是用桂枝湯治好了鄰居家那個滿頭大汗的小夥子;壹個星期後,我用兩劑柴胡桂枝湯治好了鄰居需要手術的膽結石患者,真的讓我震驚!為什麽學第壹口中藥很重要?這兩個案例讓我堅信,現代的疾病,不需要加減原方就能治好!這壹口奶太重要了,因為現在的古典中醫在教學生的時候都是在告訴學生加減法。有了這壹口牛奶,我就不會被誤導了。現在中醫都在實踐經方合方,經方合方,經方加減,但我更尊重經方的原方,在自己,家人,朋友之間實踐經方的療效。

雖然有些經典驗方認為我很幸運能遇到符合原方的病例,但我堅信原方有更好的療效,因為我實踐過100多位患者的治療,效果神壹樣好!

學習中醫的第壹步

學中醫自然要看中醫書籍,中醫書籍浩如煙海。如何選擇入門書籍,有序閱讀,無疑關系到時間和效果。

1,中醫基礎理論

這本書是中醫理論的總框架。從這本書開始,我們先了解中醫是如何闡述人體的生理、疾病的發生以及對疾病的認識。書中提到的中醫術語和名詞,所有中醫書裏都會有,所以先看這本書,然後妳就知道是什麽意思了。因為中醫充滿了古代的哲學思想,非常抽象,整體觀和邏輯性都很強,所以我們直接用文字去讀並不透徹,而是要立體地去思考和演繹,不僅要融會貫通,還要能夠運用自如。

2.中藥

通過對歷代中藥的挖掘整理,目前有654.38+0萬余種中藥,但部分中藥教材基本是圍繞《神農本草經》略有增加,只有400種左右的藥物,功效被多個科室沿襲,對於從事多學科臨床診療的專業中醫來說是不夠的。另外,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書中對藥物的療效還存在壹些誤解,或誇大,或其他作用尚未發現,所以臨床應用還必須參考壹些現代藥學專著對其進行充實。藥物的性味、功能、炮制、用量都要掌握,其副作用也要了解,尤其是毒性藥物。

3.處方

方劑學是闡述和研究藥物方劑配伍規律和臨床應用的學科,是臨床科室的基礎學科之壹。

中醫書上有很多藥方,明代以前達到六萬多種,後來也有很多創新。目前大部分方劑教材都是以治療和療效分類為基礎,只選取了400個左右有代表性的方劑,其中壹些很少使用或完全使用,而很多方劑在臨床科目中並沒有選取。所以初學者可以請臨床中醫指點。

除了掌握方劑的基本知識外,還要熟記臨床常用方劑和書中未收錄的方劑的組成、功效、主治。前輩的藥方是他們治療經驗的總結,有些兩千多年後還在用,所以需要時間背誦。

4、中醫診斷

中醫診斷的基本手段是望、聞、問、切,四診不可偏廢。舌診在觀察中尤為重要,有“證不辨諸脈,脈不辨諸舌”之說,可見舌診是可以在有疑問時做出正確判斷的。脈診的切脈感覺是神秘而復雜的。以前壹些中醫經常用它來炫耀自己的技術,三個手指壹碰,就湧出病人的癥狀。其實這並不完全是因為脈診,而是因為先有患者或家屬叫苦,再加上脈診的同時無聲的觀察、傾聽和參與。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或音韻學的需要,古代脈診專著往往誇大其作用或帶有任意性。我們不能以犧牲他人為代價而盲目相信脈診,而是要把四診結合起來。

四診的過程就是檢查的過程,也是取病理證據的過程。從四個臨床總結證據,運用中醫理論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推斷出患者的病因、病機、部位、性質、潛力,這就是“辨證”。中醫治療是“辨證論治”,所以辨證的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治療的成敗。這也是衡量醫術水平的重要標誌。熟練與否取決於對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的掌握。

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前人為我們總結了壹套系統有效的辨證方法,如病因、八綱、臟腑經絡、六經、衛氣養血、三焦辨證等。這是不同時期的醫學家根據自己的經驗,針對不同的疾病創造的壹種辨證方法。它們各有特點,也有壹定的內在聯系,但現在只是互補。在臨床診斷中,不需要通過各種方法來判斷每壹種疾病,而是要針對疾病類別。

學習中醫的第二步——研讀四書五經

我特別同意倪夏海先生的觀點。第壹,要學習中醫針灸原著,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有紮實的經典知識,再去學習中醫關於溫病、方劑的經典,才不會迷茫。

為了更好的給自己和家人治病,我先學習《傷寒論》,然後在自己和家人身上實踐經方。有了實踐,我們會更加確信《傷寒論》的條文是真理。學習的技巧就是看《傷寒論》教材和《傷寒論》教學光盤。網上有壹個郝萬山老師的課件。如果經濟寬裕,可以請外國友人購買美國倪的《傷寒論》、《金匱要略》、《針灸》、《黃帝內經》、《神農本草》五本課件。倪老師的課件臨床經驗非常豐富,我覺得是學習中醫非常好的課件。

學習中醫的第三步——學會運用經方。

現代中醫在教人如何開藥方。我覺得這種方法不僅中醫難學,而且效果不好。因為古方原理早就失傳了,我們假設古方原理,方子才能準確。

師傅告訴我,以前的儒醫,也就是壹個秀才以上的秀才,不學醫,但是家裏人或者鄰居有疾病,就從醫書上選藥方,不自己開藥方,治療效果也很好。

仲景前輩經典方劑200余首,桂林古傷寒論經典方劑380余首。我們先學習如何使用這些經典方劑,並用它們為自己和家人治病,積累經驗。我的經驗是,經典藥方就像精確制導的導彈,打在哪裏,療效就非常穩定。患者病情復雜時,可用2-3個方子。為了避免藥物的相互幹擾,病人可以在不同的時間服用不同的處方。

我堅信,中醫初學者學習如何使用原方,比學習如何自己組方或如何配方或如何配方更有效率、更有效、更穩定。

學習中醫的主要方向——學習專病的治療

老子說:智者無知識,有知識者不智!學中醫也是壹樣。妳要有基本功,學好四書五經,還要有專長,重點是具體疾病的臨床研究。

我學了中醫以後,用經方給家裏治療各種雜病,在門診和老師壹起用經方治療乙肝及其並發癥。攻克專科疾病對提高臨床水平是非常有價值的。雖然門診病人不多,但我們在這半年裏已經積累了100例各類乙肝、肝硬化、肝癌的病例,對乙肝傳播的規律、治療的難點、如何守方、如何換方、方藥的四季變化有了基本的概念。當門診能把有生命危險的重度肝腹水患者逆轉過來,緩解肝癌的不適癥狀,穩定病情的時候,我才深深知道六經是對的,方子是多麽偉大。同時,乙肝患者還有雜病,如月經不調、流鼻血、口腔潰瘍等。我也可以從乙肝的治療中學習治療雜病的經驗,所謂壹站式溝通就是全合壹。我認為需要幾年的時間來治療門診上千名各種乙肝患者,肯定能解決乙肝及其並發證的大部分問題。

西醫很多慢性病都沒有很好的方法,比如過敏性鼻炎、心律失常、高血壓、糖尿病、腎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腫瘤等。這些疾病都有相應的治療方劑和經方的經驗。中醫學生專治壹病,壹病有數不清的變化。同壹個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不同的變化,不僅功德無量,而且影響巨大。為什麽要擔心中醫?

學習中醫離不開導師和朋友。

老話說,壹口井三遍水甜,妳跟三個武林高手學。學習中醫,拜訪名師,多結交中醫學者,對提高自己的臨床水平有很大幫助。我經常把疑難門診病例發給我的英國朋友討論,他們的分析也開闊了我的視野。壹種慢性肝病門診治療,可以緩解少陽,可以迅速緩解口苦、咽幹、頭暈、惡心、脅痛、乏力、失眠等不適癥狀,但時間長了,病情可能會復發或停滯,非常混亂。我問了道醫,道醫用幹凈的手刷了牙,說:“太陽升起來了,陽氣就少了。怎麽會有那麽多陽供妳上升?妳得回到後天的基礎和先天的基礎。”。真是壹針見血,驚醒夢中人。

另外,大家要註意不要迷信權威,甚至是自己的老師。臨床試驗後的經驗最可靠。

自學中醫其實和很多其他知識的學習差不多。想要不走彎路的起步,就要從名師、經典入手。妳接觸到的人和知識的高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妳的視野和妳在學習前期,甚至是整個學習過程中所能達到的高度。

同時,如果壹個受人尊敬、學識淵博的老師,用清晰的思路、簡潔樸素的語言、真實精彩的案例來教妳,差別也不大。就算妳壹樣勤奮,久而久之也會有天壤之別。

結尾—

1,文遠/本文轉自中醫思維+編輯/楊萊

2.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藥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尊重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如有使用不當,歡迎隨時聯系我們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