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作為壹部重要的醫學經典,其理論體系包含豐富的思想內容,其主要理論觀點如下:

壹、陰陽五行學說

陰陽五行是中醫認識世界的基本框架。《黃帝內經》認為陰平陽之秘是生命存在的前提。古人認為,氣作為天地萬物的本源,具有運動化生的性質。氣的運動展開為陰陽五行,整個世界是壹個以氣為內在本質,以陰陽五行為外在形式的動態統壹系統。萬物通過陰陽五行連接成壹個統壹的整體。陰陽學說屬於中國古代哲學範疇,在《黃帝內經》中被引入醫學領域,用以解釋人體生命活動和現象對立統壹的兩個方面,指導對疾病和病理的認識、診療和預防。陰陽和合是中醫的最高價值追求。追求宇宙萬物的和諧,是中華民族永恒的價值觀。人生病的根本原因是氣血陰陽失調,所以中醫有很多具體的治療原則,但都是以調理陰陽氣血為目的。在養生中,最終的目的是陰陽調和,經絡和諧,氣血調和,內外調和。

二、藏族形象理論

藏象理論是《黃帝內經》醫學理論的核心。根據這壹思路,《黃帝內經》建立了壹個以五臟為中心,六腑、經絡、五體、五花、五竅、五官等,五表、五味、五色、五獸、五聲、五氣,形成了壹個表裏壹致、內外相關的整體。基於藏學理論的臟腑辨證是中醫認識疾病的基本思維方式。

第三,天人合壹的思想

天地萬物,壹息而化。中國古人認為氣是宇宙和生命的起源,人和世間萬物都是由氣轉化的。天人有對應關系,源於天人合壹。氣是溝通天地的中介。氣是人和萬物的生死之本,是生命的本質。在齊自然觀的宇宙圖景中,整個宇宙是壹個大生命,是由氣推動的大規模流行過程。就人而言,生命靠氣,保、養、調氣是養生治病的根本要求。《黃帝內經》基於人與自然、社會的密切關系,構建了天地“三才”的醫學模式,使《黃帝內經》的醫學理論能夠真實地反映人類生命活動的客觀過程。這種醫學模式重視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把人與生存環境的和諧、人的身心和諧作為健康的基本標準,貫穿於防病長壽的理論和實踐之中。這是《黃帝內經》對世界醫學的貢獻。它類似於近年來醫學界提出的“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的基本觀點,但其可貴之處在於,它已經完全融入到自己的理論中,並作為壹種基本的臨床原則和方法在醫療活動中實施。

第四,形神統壹的觀念

重神輕形是中醫區別於現代醫學的基本特征。古人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氣產生的,具體來說,是由天空中的氣(楊琪)和大地的形狀(殷琦)結合而成的。就人而言,是形與神的統壹。神是氣的功能的最終表現,神本質上也是氣。人的生命活動雖然要依靠形式,但畢竟本質是氣,氣存在於生命之中,又去生命而死。所以古人更註重生活,而不是形式。最好的生理狀態應該是形神兼備。病理狀態下,氣勝於形,則生,形勝於氣,則死。所以,與現代醫學重視人體生理解剖結構的研究,註重有形的物質存在不同,中醫重視無形的生命之氣的變化過程的研究。

動詞 (verb的縮寫)獨特的人生觀

(1)人體觀。在古代“精氣”、“道氣”哲學思想的影響下,《黃帝內經》把人看作是精氣的聚散之器,生命現象是精氣運動的過程和結果。主要從整體功能活動的方式方法及其相互聯系的“道”方面研究生命過程及其機理和規律,提出“四時”生命功能結構理論。

(2)疾病的概念。《黃帝內經》在“奇變不變”觀念的指導下,結合豐富的醫學實踐,創立了疾病理論。關於疾病的概念,吃、住、工作等壹切身心活動。,這些都是違背正常生理的,會造成陰陽失調,引發疾病。它不以形狀、質地、其體積的變化作為衡量疾病和健康的單壹標準,而是強調整體功能的紊亂和無序。關於疾病的發生,《黃帝內經》以“邪正之爭”闡述其機理,以六淫入侵、飲食、勞損、七情失調概括其致病模式,從致病因素與機體抗病力相互作用的結果即“察證求因”來考察其病理意義。關於疾病變化的機理,《黃帝內經》註重對其整體功能失調的方式、狀態、過程進行宏觀、動態的分析,提出了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疾病為基礎的疾病傳變理論,成為臨床診療的理論基礎。

(3)診療理念。《黃帝內經》提出了通過考查機理來進行診療的原則,這是辨證論治的雛形。察其機,即察其病機,是通過臨床癥狀的收集、整理、分析、綜合來確定疾病的性質。是對疾病過程中致病因素與機體相互作用而導致的整體功能失調的本質概括。因時而異,因人而異。作為壹種診斷過程,後世演變為“辨證”,於是“證”成為診療的關鍵,這就決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本特征是個體化治療,強調在整體功能協調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治療。提倡多種方法的應用,強調綜合治療;在治病救人的關系上更加關註人;在處理整體與局部、功能與形式的關系上,更加註重整體與功能;多關註病竈的性格和人格。對於疾病的預防,提出了以增強體質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有效地指導了各種自我健身方法的實施,在世界保健醫學中獨樹壹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