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輸入文本:
(黃帝)問石天:“聽說古代人春秋百歲,行動不變;現在的人都是年過半百,運動失敗的人。時代不同了,是吧?人們會懷念它嗎?」
我們自稱是炎黃子孫,但事實上,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敗家子。
腐敗是什麽意思?古人說“肖”就是相似的意思。比如我們畫壹個人像,畫的比較傳神就叫“栩栩如生”。但現在,除了長得像我們的祖先,我們的價值觀、信仰、生活方式、衣著都與他們相去甚遠。所以有逐漸回歸自然和傳統的趨勢。
現在我們以《黃帝內經》第壹篇《古代天真論》為線索,來看看我們的祖先在古代是如何認識自然、人體以及如何養生、保健、治病的。
養生首先是找準方向。
養生之道,先了解人或自然的本質,這樣才能明確方向,知道從哪裏努力。我們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情養生,但要遵循自然規律。
什麽是養生?養壹盆花,首先要明白它的性質是什麽,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情養。妳覺得它渴了就給它澆水,妳覺得它餓了就給它施肥,最後植物都死了,花盆堆起來。所以養生的基本要求就是妳要了解它的性質。
“養生之道”的“道”指的是方向。“道”字上面有“首”字,代表壹個人的頭,下面有“誌”字,代表方向。我們所說的養生之道,就是掌握人或自然的本性,知道從哪裏努力。黃帝意識到了存在的問題,向他的老師齊伯請教。
他說:“我聽說在古代,人們春秋百歲,但他們的行動從未停止。”意思是我聽說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可以活100多歲,他們的動作壹點也不顯得虛弱。
古人用的詞和我們用的不太壹樣。我們現在都在談論行動。什麽是“動”,什麽是“做”?繁體字中的“動”是這樣寫的:動,左邊重,右邊力。意思是用腳發力。在“重”的左邊加壹個“足”,意思是“腳跟”。道家還有個說法叫“足跟呼吸”,意思是足跟也能呼吸。眾所周知,練武的時候,摳腳趾頭的時候,腳後跟的所有力量都會傳到全身。我們在練壹些內功的時候,比如太極拳,有壹個要求是“力量要從腳底開始”。當腳後跟著地時,力量可以通過脊柱傳遍全身。所以,移動意味著移動妳的腳。而且做的時候,是五指張開,就是做的意思。“作業”、“工作”、“車間”都是指動手。
黃帝觀察到,人在50歲以下的時候,手腳沒有那麽靈活。也就是說動作的頻率、幅度、力度都很弱。
“衰”是古人用來形容人的力、氣、色的詞。我們說人老了,氣色在變淡,就是指這種感覺。為什麽人老了手腳就不太靈活了?蜥蜴和蠍子遇到危險會變色,會折斷小尾巴逃跑。這是放棄保護自己身體的終極提示。人也是如此。當氣血不足時,他會首先保證身體的氣血供應。同時,流向四肢的血液減弱。人未老先老,這是黃帝觀察到的現象。
這又引出了兩個詞:身體和身體。身指軀幹,身指四肢。我們常說有的人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四體不勤,就是胳膊腿不動。身體和身體,誰更重要?毫無疑問是身體。
這就引出了另壹個問題:現代人經常去健身房。真的是為了“強身健體”嗎?
“健身”不同於“健身”
現代人經常去健身房。他們去健身房還是健身?是符合養生之道還是以此為代價求末?
現在我們發現,50歲左右猝死的人很多。為什麽?黃帝提到,人到了50歲,除了收回氣血,補給身體,放棄身體,別無他法。現在我們有了手段,壹個健身房,在手腳不靈活的時候鍛煉身體,迫使氣血從身體流向四肢。他們的動作看起來轟轟烈烈,但弱在哪裏?心虛,心腦供血不夠。所以現在的人要麽“動作無力”,要麽容易猝死,呈現兩個極端。
所以健身房應該叫健身室。
為什麽我們很容易動胳膊和腿?因為是隨意肌,所以可以隨心所欲的隨意識運動。但是體內的臟腑能按照妳的意願工作嗎?妳說我心跳加快,胃蠕動加快。它聽妳的嗎?這不是妳想要的。那接下來是什麽?道教是自然的。它有另壹個系統控制器。在妳刻意放棄,達到狂喜的狀態後,它就開始起作用了。
我們中國傳統的健身方式不是健身房的跑步機,而是站在壹個樁上。像木樁壹樣站著,手腳壹動不動。但是這個時候所有的胃腸道都開始蠕動,這就叫健身。
為什麽現代人不知道健身?因為他活得太刻意了。他不想放棄後天獲得的那套東西,所以陶和自然不能回來。這也是我們要強調的壹個重要理論:回歸自然。
隨著自然的節拍
黃帝問:我發現人現在“半個世紀了,動靜都不行了”。為什麽?他接著問,“時代不同了,人會輸的。”?“這個時候是時候了。不是小時,而是季節。”好雨知時節,春來時,“這個“時節”指的是季節。
中醫講陰陽四季,講的就是四季。《黃帝內經》為什麽說四季不同?我們再來看前面那句:“聽說古代人春秋百歲。”“這說明壹歲的時候有幾個季節?在古代,包括四川在內的中原地區是壹個非常溫暖潮濕的地方。
我們之所以稱歷史為春秋,是因為在古代,只有兩個季節,叫做春秋。後來氣候變化有四季。所以黃帝說,是不是因為我們現在有四季,和古代不壹樣,所以我們現在五百歲了,運動在衰退?溫帶和熱帶植物是不同的。熱帶植物早熟。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人吃的東西與溫帶地區的人不同。氣候不同,導致生理變化。
“世界”是什麽意思?我們經常談論世界,世界和世界。“世界”這個詞是壹個十和壹個二十(20),加起來就是三十。壹生就是三十年。《黃帝內經》認為,男人30歲左右是最旺盛的時候,這個時候生孩子最好。所以我們說壹個世界正好相差30歲,所謂的代溝也是從這裏衍生出來的。到了唐代,李世民用“代”而不用“世”。有些人為了早點抱孫子,讓孩子二十歲前結婚生子,人生時間逐漸縮短。所以這個“時代不同”講的是天氣的變化,世界的變化。
到底是天氣和世界的變化產生了這種影響,還是我們失去了適應時代變化的能力?
黃帝的問題很深刻,也很值得我們世俗的人去思考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