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季,從長夏到立秋,有六個節氣:長夏、小滿、芒種、夏季至日、小暑和大暑。《黃帝內經》說:“夏三月...天地和合,萬物華而不實。”這意味著在三個月的盛夏中,自然界中的陽已經逐漸達到了繁盛的地步。壹方面是太陽在往下推,壹方面是地熱在上升。這種天地相交,極大地促進了萬物的“閃光”。
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向人們“預言”了這樣壹個養生知識:夏季萬物榮,陽氣盛於外,養生者要註意保養陽氣,以適應此時自然界陰氣不足的環境。
適時養生,不與自然爭利。
我們知道,世界上的壹切事物都有不變的運動變化規律。就季節而言,四季分明:春季、長夏、秋收、冬儲。人要想健康長壽,就要遵循這種自然規律,或者說順應這種“趨勢”,也就是中醫所說的“四時天人合壹”的思想。
如果違背這個規律,執意與大自然“較勁”、“逞能”,吃虧的終究是人類。因為,再有能力的人,也改變不了人體的自然屬性。比如,現代醫學和科技雖然很發達,但仍然無法改變人類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
夏三月,人體的新陳代謝很強。這是好事,但如果忽略了夏季養生的要領,就可能變成壞事。夏天太陽的精氣雖然充足,但是容易漏出來;白天長,夜晚短,容易睡眠不足;出汗多,容易脫水;天氣太熱,容易影響人的食欲;人也容易因為貪婪而生病...
心火過盛,導致肺腎兩虛。
夏天大部分人馬上生病,所以有“六月債還快”的說法。但是,有壹種病壹直潛伏到秋天,如果延續到冬天就會很嚴重——這就是“心臟病”。也就是《內經》說的:“此夏之氣,應是長大之道。反之則可悲,秋天是瘧疾,冬天至日重病。”必須說明的是,這裏所說的“心臟病”並不是指現代醫學中的“心血管疾病”,而是指與“意識和情緒”相關的精神疾病。
古書中所說的“心”,其實相當於今天人們常說的“神”和“心理”。根據中醫的“五行學說”,夏季是火旺盛的季節(夏主心,夏季心非常旺盛),土相(脾胃處於旺位),木息(肝處於相對靜止狀態),水禁錮(腎易虛),金死(肺易虛)。
心火盛時,火能殺金,故易致肺(金)虛;這是腎水擋住了心火,而心火很旺的時候,心火很容易反攻腎水,所以腎水很容易流失。
氣順則順,氣亂則反。
壹般人很容易接受夏天預防“肺虛腎虛”的觀念,但往往會掉以輕心,認為盛開的“心臟”要保養。
古代沒有空調設備,夏天又熱又難的時候,人的心情特別煩躁;現代人夏天可以用空調,但是晴天也容易感到不安。更何況空調也不是萬能的。只有學會自我調整才是上策。
那麽,如何自我調節呢?《內經》說得好:晚臥早起(大意是:晚睡以適應自然陰虛;早起是為了跟上陽氣。如果睡眠不足,可以午睡來補充。如果妳對壹天感到無聊,妳就沒有憤怒(大意是妳不會因為討厭漫長的日子而感到煩躁和亂發脾氣),讓華瑩變成壹個漂亮的女孩,這樣妳就可以發泄妳的憤怒(大意是妳要充滿活力,達到夏天應有的美,充分發泄)。如果妳的愛在外面(大意是妳面對妳喜歡的對象,妳的感情要充分暴露,不要隱藏)。
《內經》這段話的妙處在於,通篇都在講“氣”。夏季養生的關鍵是使人“無氣”,“精氣”要充分正常地“泄”而不“亂”。心煩意亂則“糊塗”,即“氣逆”,傷神。
現代人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夏天,壹方面可以客觀的利用飲食起居來養生,另壹方面也不能忽視主觀的靜心。夏天,不妨有意識地進行壹些能讓人感到輕松愉快的活動:適當的晨練,適當的娛樂,適當的夏休...總之,當妳進入夏之時,妳應該首先培養妳的“心”。還記得壹位偉大思想家的名言:“壹份愉快的心情勝過十劑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