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營造培養青年創新人才的生態圈

營造培養青年創新人才的生態圈

2012年6月,教育部正式頒布《國家教育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以下簡稱《教育“十二五”規劃》)。這是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重要舉措,也是國家“十二五”規劃的子規劃和配套規劃。教育“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了推進人才培養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目標和任務,並強調了三項重要舉措,其中之壹就是“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育“十二五”規劃指出,人才培養體制改革是教育體制改革的核心。規劃提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堅持能力導向,加強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註重學思結合,知行統壹,因材施教,加強實踐環節培養。同時特別強調了創新人才的培養,提出要結合高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加強實踐教學,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搭建協同創新平臺...

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和強調創新,呼喚和凸顯創新人才的價值。

高科技的出現,互聯網的普及,全球壹體化的發展趨勢...尤其是信息系統的空前發展,信息總量猛增,信息流速加快。信息的及時獲取,信息資源的* * *創造和* *享受,自然空間壁壘的突破,給生活和工作帶來的便利,深刻地影響著整個世界的面貌,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狀態。對於今天的青少年來說,計算機和網絡不僅改變了他們接受知識的方式和信息的總量、速度和內容,更重要的是為他們構建了繼自然空間、社會空間和精神文化空間之後的第四個空間——數字虛擬網絡空間。而這個空間將是他們未來生活和生存的條件和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空間裏,通過人機交互、信息交互、人人交互,正在引發自主學習、互動學習、協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由此產生的平等合作的人際交往、自由多元的交往、獨立互動的存在,會激發學生進壹步解放自身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欲望。

面對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如何利用好現代教育手段,發揮其獨特優勢,為我國青少年創新人才的培養構建壹個全新的、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壹個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的生態圈,是我們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

打造青年創新人才培養生態圈,需要頂層設計和資源有效整合。

顧名思義,“生態圈”是壹種“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是不可窮盡或推廣的。二是各要素在發展模式上無縫銜接、協調發展,讓“圈”更圓更大。

打造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生態圈,就是整合與青少年探索創新能力培養相關的各種要素,力求無縫整合學校組織資源、導師資源、參與學生資源、研究參考資源、社會活動資源;需要科技教育行政部門、高校和科研機構相互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創新實踐的機會,建立優秀學生不斷脫穎而出參與國際競爭的發展機制。對於大部分中小學來說,生態圈的打造還需要學校形成追求和崇尚創新的良好氛圍,善於利用資源,為青年創新人才的培養創造寬松有利的條件;各級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加強對各層次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縱觀中小學現狀,教育部通過壹系列政策措施,不斷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教學和高校招生制度,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如制定國家課程標準;修訂中小學課程計劃;編寫新教材;增設“研究性學習”課程,強調探究、合作、自主的學習方式;改革高考制度。

毋庸諱言,整個改革進程仍然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觀念;學校缺乏開展創新活動的必要資源和條件;目前學校和社會對學生的管理和評價脫離了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的主旋律;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大多數教師都急需幫助和指導。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處於壹種說多做少的狀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綜上所述,制約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主要“瓶頸”是觀念、資源和師資。如何突破?

中國科協青少年工作部整合國內學術科研機構和各類科技專家優勢,依托中小學“研究性學習”課程和各類科技創新活動,吸引更多青少年積極參與各類科技創新活動, 並通過品牌競賽的推廣、學習環境的建設、資源的建設、有效輔導的加強,培養壹批能夠引導青少年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中小學骨幹教師。 由該部主辦、承辦或參與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國際學科奧林匹克競賽、“明日小科學家”獎、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等青少年創新教育活動,已成為具有引領性、示範性、權威性、科學性、普及性的品牌賽事和活動,受到了科教界的關註和好評,成為我國青少年高度關註和廣泛參與的重要活動,為推動中小學科技創新活動發揮了積極作用。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構建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的生態圈。

中國大部分地區和學校都實現了“校校通”。為了充分利用這些信息技術設備和網絡條件,中國科協青年工作部還開發了全國青年科技創新活動服務平臺。該平臺包括文件通知和新聞報道、品牌活動和競賽服務、工作網絡和成員學校建設、國際科學交流活動、網絡創新研究院應用等。,並圍繞培養青少年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壹主題,不斷拓展和細化各子系統的功能。平臺以學生和教師為兩大對象,以網絡研究院為重點建設目標。提供基於網絡的研究性學習課程、創新項目孵化、教師專業發展、數字圖書館、創新論壇、科學大講堂、創新郵局等功能性服務支持,有效推進中小學研究性學習和科技創新活動。目前,該平臺已經成為培養中國青少年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生態資源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壹部分。

除了國家層面的推動,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生態圈的打造也吸引了各省市的諸多亮點。這裏只是幾個例子。

北京市教委以高中課程改革為契機,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學院,啟動了“騰飛計劃”。這個被時任北京市教委主任羅傑稱為“壹半理想,壹半現實”的騰飛計劃,以高中課程改革為基礎,定位為高中課程改革的補充和延伸。“翺翔計劃”充分利用北京豐富的社會、教育、文化、科技資源,突破現有常規培養模式,建立學生“與科學家壹起成長”的機制。通過科研過程中的熏陶,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素養,逐步形成探索和熱愛科學的習慣,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探索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從實踐意義上講,拔尖創新人才是指在各個領域,尤其是科學、技術和管理領域,具有強烈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學科帶頭人。所以飛升的學生不能和拔尖的創新人才掛鉤。”北京青年科技創新學院辦公室主任張毅說,“所以我們提出的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有潛力的拔尖創新人才’,或者說‘培養有創新潛力的年輕人,才能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如今,騰飛的學子不再局限於示範高中,而是面向北京所有的普通高中,就像種子壹樣,健康發芽成長,努力影響身邊的同學,充分發揮項目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除了生源的擴大,在學科方面,在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地理的基礎上,還增加了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