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張誌軍、和司大金剛的拳法框架為什麽不壹樣?哪個更好?

張誌軍、和司大金剛的拳法框架為什麽不壹樣?哪個更好?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我是大三學生,試著說說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妥之處,請多指教。首先,陳式太極拳的原理是壹以貫之的,其核心是纏絲勁。不管是哪壹派,都離不開這個核心,這個原則。而且太極在推手和散手階段練的時候,講究的不是招式,而是力量,以四正手為核心,四手為補充。所以很多師傅會根據自己的經驗,把學過的架子修改壹下,然後教給徒弟。除此之外,弟子們還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強調老師所教的壹些方面,這就導致了壹個太極宗師教的N個弟子不壹樣的情況。所以沒有姿勢好壞,只有技巧能不能達到狀態。仔細看的話,雖然四大金剛都是由皮大師開導,後來又師從趙奎師,但四者還是有不小的區別。雖然張誌軍大師和馬洪大師完全繼承了趙奎師的新架,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仔細品味,所強調的東西卻大相徑庭。其次,我在網上看到很多關於新框架和舊框架水平的評論。這裏我想表達壹下我個人的看法。我覺得新架和舊架應該是陳式太極拳的兩個階段。新架簡潔、寬大、寬松、流暢,是初學者調整呼吸、增加內力的好架。與樁功壹起,可以為練拳打下良好的基礎,但太極拳本身作為壹種拳種,必然具有攻防的作用。我不是想說老架的武功不好。按照皮師傅的武功,老框框的武功是很厲害的,但是要“大圓練成小圓”,也就是說要把功夫從根節點練到小節點。所以小結的抖發和發力應該是太極實戰中最常用的方法。如果妳看壹些上了年紀的高手練散手,往往不像練老架那樣從腳開始,支配腰。所以,老框框是入門技能。要想練成“神”,就要“進房做師傅”,讓老師教妳先進的方法,這不是只練老框框就能實現的。在我看來,新框架的出現是法龔克晚年練功的外在表現。他在這套拳法中體現了陳式拳法的最高水平,所以如果妳仔細研究這套拳法,妳就會知道妳真正應該達到什麽水平。如果沒有很好的基礎,很難練好這種新的框架,細膩,嚴格,靈活。另壹方面,如果真的把新架練好,練精,關於這個舊架,大部分人認為陳昭奎的架應該是最接近法的,但法幾個弟子的架就不壹樣了。如果看張誌軍大師和馬洪大師的教學視頻,他們對外表要求很高,但對格鬥技巧講得很多,對呼吸和內功卻說得很少。陳瑜大師據說在他十幾歲時就從他的父親趙逵那裏學習,然後又從馮誌強大師那裏學習。他的骨架松散活潑。因此,我認為,在新框架的傳播中,出現了“各有側重”的現象。張誌軍大師強調了壹點力量和肘關節定位,馬洪大師強調了三個力量,這應該都是這套拳的精髓,但這個精髓的發揮要建立在紮實的基礎上,所以並不快。所以,剛開始練架式的時候,我刻意強調這些,對錯,我不敢在這裏。所以我個人認為,想練老架,可以走“四大金剛”的方式,先練老架,練好基本功後再琢磨新架,也要多和老師交流。我說了很多,都是我的拙見,希望能幫到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