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晁氏縣廳號

晁氏縣廳號

安徽郡:又稱古安徽郡、翼城,今安慶市。安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薛家崗、張四墩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見證了安慶先民自古以來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東周時期,安慶是古代安徽的所在地,安徽省簡稱“安徽”。南宋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周樹德清軍改為周樹安慶軍,故名“安慶”。安慶城始建於金鎮佑五年(公元1217),距今已有800年歷史。東晉詩人郭璞曾稱此地為翼城,故安慶別稱翼城。從清乾隆二十五年到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760 ~ 1938),安慶壹直是安徽省的省會和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較早接受現代文明的城市之壹。清鹹豐十壹年(公元1861),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制造了中國第壹臺蒸汽機和第壹艘摩托艇。清光緒年間,陳獨秀在安慶圖書館舉辦講座,創辦《安徽日報》,第壹次嘗試舉起“新文化”的大旗。清光緒三十三至三十四年(公元1907 ~ 1908年),安慶發生了徐錫麟巡校起義和熊炮營起義,先後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壹槍和新軍起義的第壹槍。安徽省第壹座發電廠、第壹座自來水廠、第壹個電報局、第壹部電話、第壹條官辦公路、第壹個機場、第壹座現代化圖書館、第壹所大學、第壹份報紙,都誕生在安慶。安慶被譽為“文化之鄉”、“戲劇之鄉”、“禪宗聖地”。這裏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壹步不跨紅十字》、《柳池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它是統治中國文壇近300年的桐城派的故鄉。它是以京劇鼻祖程長庚為代表的徽班成長的搖籃。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佛教界領袖趙樸初、道教領袖陳攖寧、“兩彈創始人”鄧稼先、中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將軍外交家”黃鎮、“雜技皇後”夏菊花、影響中國、享譽世界的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的故鄉。古徽派文化、禪宗文化、戲曲文化、桐城派文化在這裏相得益彰,形成了獨特的地方文化。

汝南縣:西漢劉邦四年(戊戌變法,公元前203年)設縣,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屬河南何英河、淮河管轄,京廣鐵路西線以東,安徽慈河,西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郾城縣、上蔡縣、平輿縣等。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遷居平輿(今河南平輿)。元三十年(圭司,公元1293),蔡州改為汝寧府,成為河南八省之壹。明朝開國皇帝朱迪在這裏封了四個諸侯的兒子,叫崇汪壯,壹直傳到第十壹世。清朝的時候,它還在運行房子。民國二年(癸醜,公元1913)廢,改汝南縣。民國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河南省第八任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就設在這裏。建國初期,成立汝南專署,1950年設立汝南市,1951年市並入汝南縣。現在是汝南縣,即汝南縣,屬於駐馬店地區。

裴軍:又名郭培縣、沛縣,始建於漢初。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將家鄉泗水縣改為裴軍縣,並在此治襄縣(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五福郡,東漢改郭培。三國魏遷都沛縣(今江蘇沛縣)。西晉復舊治,後為郡,遷沛縣。南朝、宋朝遷都蕭縣(今安徽蕭縣)。北齊已經過時了。早期沛縣所轄區域包括安徽淮河以北、西飛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江蘇沛縣、豐縣等地區。東漢時改為州,後又改回沛縣,管轄面積大大縮小,縣政頻繁遷置。但是,作為壹個姓氏,郡望意義上的裴軍主要是指西漢時期的裴軍。

陳留縣:秦王嬴政二十六年(陳賡,公元前221年)設在陳留縣,漢武帝元壽元年(不再,公元前122年)設在陳留(今河南開封)。當時的管轄範圍是從豫東到民權縣、寧陵縣、開封市,西到尉氏縣,北到演金縣,南到淇縣。北魏時期,改為君邑。隋朝初年(辛醜,公元581年)被廢黜,隋唐均為汴州陳留郡。1957丁友並入河南省開封縣。

潯陽縣:西晉永興元年設立潯陽縣,治所在潯陽(今江西九江)。唐朝時九江郡改為江州,唐天寶元年(仁武,公元742年)改為合陽郡,唐甘源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又改為江州。

臨川縣:三國時期孫吳為縣,當時隸屬江西省南城縣和撫州市。西晉時期,遷至江西省撫州市西部地區。

廬江郡:秦時為九江郡,楚漢時其壹部分為廬江郡,漢代為蜀。隋煬帝年間(公元581 ~ 600年)設廬江郡,轄於蜀(今安徽廬江)。當時屬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管轄。

泰山郡:西漢高祖七年(辛醜,公元前200年)設立泰山郡,後屬山東省泰安縣管轄。東漢時有亳縣,西晉後遷至山東費縣西南。唐朝時,為贛鋒郡。宋代時改為豐府,即現在的山東省泰安市。十四年(,公元1136),泰安軍遷址,後改周。清朝雍正年間(公元1723 ~ 1735)有太安府,東平、肥城等郡都屬此府。民國時期,廢府為縣。“泰安”來源於“泰山安天下”這句話,意思是國家和人民都很安全。泰安是壹座歷史文化名城。繁榮的大汶口文化形成於5000多年前。

淮南郡:漢代設立淮南國,轄六安(今安徽六安),後改郡為壽春(今山西壽縣)。曹魏政權時期還建立了淮南國,後來又建立了淮南郡。當時位於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區。壽州在隋朝也被命名為淮南郡(唐代壽州的壽春郡)。唐朝時有淮南道,治揚州。從今以後,湖北的英山、安陸、應城,淮河以南、江以北,都是他們的縣。唐中期以後,淮南任我使,揚州也被治。宋朝時有淮南道治揚州。之後分兩路:西界在湖北黃陂、河南光山,兩路分界在安徽鳳陽、和縣。

永安縣:政府所在地新城(今河南光山)。

河間縣:又稱河間府。始建於西漢大始祖劉邦時期,統治於潁州(今河北河間)。西漢文帝第二年(歸海,公元前178年)改為河間國。北魏時,郡改回樂城郡(今河北獻縣)。之後不是壹個縣就是壹個國家。隋初年(辛醜,公元581年)廢,隋初年(伊醜,公元605年)及唐天寶、至德年(公元742-758年)改潁州為河間縣(今河北省河間縣)。早期的河間縣由河北省的獻縣、交河、阜城、武強四縣管轄。

臨汝縣:早在百萬年前,臨汝張灣村就有先民居住,是我國發現的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僅次於雲南元謀人。五千年前,景山公園公園、七嶺槐樹驛和張達、紙坊閻村和中山寨、安溝水庫神德宮等地出現了更為先進的原始文明村落。三皇五帝時期,汝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中心。軒轅黃帝在新鄭稱帝。他曾兩次帶人到汝州西部的崆峒山,向廣請教治國和養生之道。後來把當時最富有的汝河流域封給了雷祖二子常毅,公主。黃帝死後,昌邑之子列文繼承皇位,成為五帝中的第壹個皇帝——顓頊。顓頊死後,他讓玄韜叔叔的孫子高辛扮演帝嚳。秦死後,又傳給兒子堯。堯繼位後,想讓位給聖人,他逃到汝州北部的嵇山。後來堯讓位給顓頊的後裔舜。三皇五帝時代,汝州屬昌邑部落管轄,昌邑後裔產生了顓頊帝和舜帝兩位偉人。夏末,都城在今楊樓範固鎮壹帶的霍國強盛起來,成為夏西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霍侯支持商湯統壹天下,霍西南的高士伊尹為商丞相,為統壹商作出了巨大貢獻。汝州是世界上霍姓的發源地。商朝時,霍作為滅夏立下汗馬功勞的諸侯國,鞏固了自己的地位,統治了南至伏牛山東,西至禹州,北至嵩縣,直至登封的廣大地區。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29年,周武王率領大軍打敗了商周,並出兵包圍了霍都。霍侯在開城投降,周武王封他的兒子為新霍侯。霍在整個西周相對安全,經濟突飛猛進。在遷都洛陽後,汝州的戰略地位變得十分重要,於是把霍地讓給了兒子,把霍改為梁,把子孫遷到楊樓,為梁孝義建了小霍城。春秋時期,蠻國崛起於梁國西南,梁、霍壹度被納入自己的版圖。曼國被楚國滅後,汝州成為楚國的北境。後來,鄭國打敗了楚國,把汝州納入了鄭國的版圖。戰國時期,位於洛陽東南的涼城戰略地位受到軍事家的重視,涼城地區成為封建王朝的中心。鄭被韓國滅後,梁地歸韓國管轄,改南梁,以區別開封的大梁和山西的西梁。這時,南梁附近出現了幾個大城市,如朱仁城(廟下東區)、城(梁古城)、居(臨儒鎮壹帶)、居(楊樓石臺村壹帶)。汝州是梁姓的發源地之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實行縣級管理。梁縣位於汝州西部,屬三川縣管轄,賈縣、陽城縣位於東部,屬潁川縣管轄。漢承秦制,汝州西部仍為梁郡。公元前206年,三川郡改河南郡,梁郡屬河南郡。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3年,在上莊鄉於渺村建立了修國,並安置了周朝後裔姬甲。公元前112年,在小屯地區設立為安國。東漢改河南郡為河南陰,梁郡屬河南陰。三國時期,還是梁縣,屬魏國河南殷管轄。東南部的小屯地區屬禹州潁川縣管轄。公元280年,司馬燕在洛陽稱帝,歷史進入西晉。河南陰分河南郡、滎陽郡,汝州仍為梁郡,屬河南郡管轄。東部小屯地區屬襄城縣管轄。東晉十六國時期,會盟頻繁。317年屬東晉,後屬前趙。公元365年,屬顏倩,劃歸河南縣。公元369年,屬先秦,劃歸豫州河南郡;公元395年,屬後燕,劃歸豫州河南郡;公元409年,屬秦朝末年,劃歸豫州河南郡;公元417年屬於東晉。公元420年,歷史進入南北時期,政府設縣,擴大虛名。汝州的建制隨著北朝的變化而變化。北魏時期,汝州屬於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州。公元494年,在今汝州市設立南乳源郡。公元527年,在這個叫羊樓梁的老城區設立了魯北縣。後設在此寺東,石臺縣設在霍城。在這個小村子裏,在乳源縣城東設立了成安。魯北縣自西向東依次為石臺、良縣、枝城、南乳源。公元534年,北魏分為西魏和東魏,汝州屬於東魏。同年,南乳源縣改為乳源縣。公元539年,恢復魯北郡,在成秀舊址建立成秀郡,並遷至成秀縣。公元543年,魯北縣改為汝陰縣,城治縣廢棄為梁縣。公元577年,汝陰縣改為河州。文帝四年(公元584年),建立益州。楊迪大業初,益州改為汝州,管轄梁縣。大業八年,由修縣遷至乳源縣,廢乳源縣。改汝州為襄城縣,下轄修縣,統領修縣、涼縣、楊寨、東乳源、汝南、山東等縣。唐朝時期,國家建制多變:公元621年,襄城縣改為益州,轄修、梁、雍三郡;公元627年,梁縣移至成秀縣,成秀縣撤,廬山分益州;公元634年益州改汝州,領梁、郯城、魯山三縣;公元695年,在今天的寶豐設立吳興縣(後改為龍興縣);公元712年,臨汝縣在今臨汝鎮建立;公元738年,徐州襄城縣劃歸臨汝縣,隸屬(東都洛陽),轄葉、襄城、郯城、魯山、龍興、臨汝七縣。公元758年,臨汝縣改為汝州。唐代汝州是東都洛陽的東南門戶,設東都防禦使,戒備森嚴。五代時期,汝州屬梁、唐、晉、漢、周五朝,建制沿襲唐制,至今仍為軍事重地。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臨汝縣改為臨汝鎮,入梁縣,汝州領六縣。宋時汝州建制仍攻唐制,1105年,賈縣劃歸應昌府。宋元和五年(公輔字1115),汝州升為陸海軍節度,屬京西北,領兩縣、襄城、葉縣、龍興、魯山五縣。公元1127年,汝州被晉國占領。汝州屬南京路,屬晉國中央直轄,統領梁(含今汝陽)、郯城、魯山、寶豐、葉縣、襄城六郡。公元1207年,湘鄉縣屬徐州;公元1208葉屬禹州。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形成軍政合壹的省級地方建制。汝州隸屬河南江北南陽府,下轄、佳縣、魯山三縣,寶豐廢縣為鎮,下轄梁縣。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對元興省進行了大改革,改為“城步鄭玄部”,只主管民政,但人們習慣稱之為興省,簡稱省,下有縣(州)、郡。汝州仍屬南陽府管轄,梁縣劃入汝州,領賈縣、魯山縣。1475年四月,汝州東南設立寶豐郡,汝州領三郡。公元1476年農歷九月,時任兵部左侍郎的汝州人滕昭,以汝州離南陽太遠給百姓生活帶來不便為由,邀請河南布政使好友憲宗皇帝朱見深將汝州從南陽分離出來,直屬於行省管轄,汝州成為河南唯壹的直隸州,由縣級州升格為地級州。同年65438+二月,在汝州西部今汝陽縣附近設置益陽郡,將原嵩縣、魯山縣、汝州縣的部分地區劃為益陽地,汝州領蘆苞、知縣。明代在中央負責吏治的按察使司,設置了41個按察使司叫巡路,河南有兩個,分別是河南路、河北路、汝州河南路。清朝沿襲明制,汝州直隸州地位不變,領魯山、寶豐、佳縣、益陽四郡。民國元年(公元1912),汝州繼承河洛道,仍領四郡。公元1913年,實行省、州、縣三級管轄,直隸汝州改為臨汝縣,隸屬許昌府。公元1947屬於豫西五區。1949年仍屬許昌特區,1951年張莊村、莫中營村劃歸寶豐縣管理。1954 10劃歸洛陽地區管轄。1986年撤銷建制,市(地)管縣,劃歸萍鄉山城。1988年8月,臨汝縣改為汝州市,屬直轄省,由平象山市管理。

華陰縣:古稱華陰縣,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漢八年(公元前199年)曾祖父劉邦設華陰縣(因在華山北,故名華陰),治所在陜西省華陰縣以東,南朝、宋時遷至陜西勉縣西北。唐天寶元年(仁武,公元742年),化州改為華陰縣,由鄭縣(今陜西省華縣)統治,唐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恢復化州,故城在今陜西省華陰縣東南。

河東郡:古代有四個河東郡:①指今山西全境。(2)秦初(陳賡,公元前221年)郡縣位於安義(今山西夏縣),當時位於山西省的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東晉時,遷居蒲阪(今山西永濟周浦鎮)。隋唐時期屬周浦河東縣。隋朝時,蒲阪壹分為二,設河東郡為治所。明代,並入河東郡,劃入周浦。(3)唐朝時期有河東道,也有河東節度使。這條路在周浦統治,我們的使團在太原(今山西太原)統治。(4)宋朝時有河東道,位於並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當時的管轄範圍僅限於北方的長城以內,也位於陜西省的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和河東北路。南路治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治在太原府,太原府當時在山西黃河以東的夏縣。明朝時,河東縣並入周浦。

清河縣:西周至春秋中期,先是衛國之城,後被齊國占領,成為齊國之地。它位於山東省菏澤市唐吉河壹帶。因其水草茂盛,古代齊國稱之為清河。西漢五年(濟海,公元前202年),西漢高祖劉邦改清河郡,後改州。永光後期(公元前43-39年),郡治慶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州,遷甘陵(今山東臨清)。當時的管轄範圍是在河北省清河縣到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壹帶。元朝以後,管轄範圍在河北省清河市,山東省棗強縣、南宮縣、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高唐縣、平原縣。明代清河縣改為廣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轄。此後直至清朝,清河縣隸屬直隸廣平府。民國初,清河縣隸屬直隸濟南道。民國三年(桂疇,1913)改為大明路。民國十七年(陳武,1928)劃歸河北,民國二十五年(丙子,1936)。抗日戰爭爆發後的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九月,中國* * *生產黨在冀南建立抗日根據地,轄區為清河縣。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八月,晉冀魯豫邊區成立,轄冀南,清河縣為冀南十三區。抗日戰爭勝利後,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 11,清河縣改為晉安區二區。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九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冀魯豫邊區隨即廢止。清河縣與冀南二區同屬華北行政區。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縣劃歸河北省衡水地區。1949 10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河縣人民政府由城關遷至葛仙莊。6月7日撤銷衡水地區1952,165438,清河縣劃歸邢臺地區。4月28日1958,邢臺地區撤銷,清河縣歸邯鄲地區;同年2月20日,12,清河縣撤銷,並入南宮縣。1960年5月3日撤銷邯鄲地區,清河縣與南宮縣壹起劃歸邯鄲市管轄。5月23日,1961,邢臺地區復置,南宮縣亦屬之。同年7月9日,恢復清河縣建制,仍劃歸邢臺地區。1970,邢臺地區改為邢臺地區,接替清河縣。1993年7月,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合並,改為邢臺市管轄。

江陵縣:原為春秋時期楚國的壹個縣,漢代設江陵縣,歸南郡管轄。南北朝時,齊國遷都江陵縣,統治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當時位於湖北省江陵縣和四川東部。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政權(丁酉,公元937年)以金陵府為江寧府。北宋和清朝也都是江寧府。江寧也是縣名,要麽在市區,要麽在郊區。清朝時,與上元縣同為江蘇省會。民國時期,江寧縣為江蘇省省會,民國政府建立南京後,江寧縣遷至南京郊區。

京兆:又稱京兆郡、京兆尹,其實“京兆”不是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區域行政區域的稱謂,“尹”是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醜,公元前104年),景改名為三輔之壹,統治長安(今陜西Xi安)。三國、曹元年(庚子,公元220年),京兆尹改為京兆郡,設在長安(今陜西省xi),當時位於陜西省秦嶺以北,Xi市以東,渭河以南至滑縣壹帶。曹魏黃初二年(辛醜,公元221),稱帝為秦公,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改稱京兆州。魏明帝青龍三年(毛毅,公元235年),荀帝封為秦王,京兆改為秦。齊王(曹方)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京兆郡,現在Xi安下轄五郡,除周至、戶縣外。西晉時,京兆郡仍設在長安,管轄範圍比三國魏朝小。十六國至南北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先後建立長安(後秦稱長安),設京兆郡(或殷)。隋唐都是長安,建了新城。隋朝時,稱大興城。唐高宗永輝四年(癸醜,公元653年),改稱長安城。長安城周邊的都城地區,以永州為京兆府,設置京兆尹。上述趙婧是指首都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均設荊(縣、府)或永州,作為縣級建制統壹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20余縣。唐朝以後,長安不再是首都,其發展受到壹定影響,但仍是當地重要的大都市。金元在陜西設置京兆府(道),與建都之地無關。當時,它位於陜西秦嶺以北、xi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的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知府為京兆尹,符合晉朝以前“京兆”的含義。民國政府成立時,廢“京兆”之名。

河南郡:秦時名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沈冰,公元前205年),改河南郡,置洛陽(今河南洛陽)。當時位於河南省南部的洛水、沂水下遊,雙葉、賈魯河上遊,黃河北部的原陽縣,下轄22個縣,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金夢、偃師、鞏義、滎陽和河南省。東漢時,由於洛陽是都城,為了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官員被稱為殷,而不是太守。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在禹州復置為河南郡。唐朝時是洛州河南府,管轄範圍比漢代河南郡小很多。元代河南道,明清河南省。民國時期在河南省創辦,壹直延續至今。

肇州縣:位於廣西桂林市平樂縣。平樂縣歷史悠久,始於三國時期,後成為歷代都城。唐朝時定為樂州,後改為趙州,後改為平樂郡,後改為趙州。宋代時趙州改為平樂郡,元代時改為平樂府,明清亦如此。民國時期改為平樂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平樂社成立。1958年,該署撤至梧州,平樂縣劃歸桂林管轄。

武功縣:又名蠡縣、、郯城、眉縣,秦國,戰國時為郡,現位於陜西省眉縣東部地區。梅縣是西周部落最早的發源地之壹,與扶風縣並稱“邰國”。周宣王三十四年(丁偉,公元前794年),秦莊公在此建城,因地面形似眉毛而得名“伊美”。梅縣正式建立於戰國時期,境內有白起城,周先王二十年(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49年)定為武功縣。秦始皇滅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在渭北設郡,眉縣,渭水縣以南仍為武功縣。故舊誌為“武功太白,三百裏登天”,西漢使故城於陜西薊縣東四十裏。東漢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武功縣撤地,遷至渭北故城(今楊淩地),故治於陜西省武功縣西南。西晉太康八年(丁偉,公元287年),今稱秦國,後稱鄢縣。漢朝(前趙朝)西晉滅亡後,其地名稱為郾城。北魏時期,舞陽縣設在武功縣。北魏太平真君六年(乙酉,公元445年),郾城縣改為平陽縣,西魏大同四年(戊午,公元538年),改為郾城縣。北周時,縣被廢除,楊梅改為武功縣。北周保定元年(辛巳,公元561年),在境內東南設置溫塘縣。北周天河元年(徐兵,公元566年),雲州縣設在縣城西南。北周建德三年(吳佳,公元574年),廢郾城縣。隋黃凱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周城縣改為渭濱縣,隋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改為渭濱縣。隋以寧二年(武寅,公元618年),在鄢縣以東設立全峰縣,在晉美縣設立鄢縣。唐武德元年(武寅,公元618年),郯城縣改益州,廢之,遷今縣址。唐貞觀八年(吳佳,公元634年),撤銷縣,其地並入鄢縣。晉朝時,改名為牙亭。從元祖到元十六年(吉茂,公元1279), 該縣升級為國家的國家的國家的國家的國家的國家的國家的國家的國家的國家的國家。 清朝時屬陜西甘州(今陜西關中地區),縣屬鳳翔府管轄。民國初,屬關中路。不久之後,國家分裂被重新劃分,道指被廢除。鄢縣是92個省轄縣之壹,1938劃歸陜西省第九督察辦。中華人民共和國* *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8 12 1根據國務院調整市縣規模的通知,撤銷縣的設立,並入周至縣,並於1961年9月根據國務院簡化漢字方案的通知精神,將該縣2003年6月65438+10月65438+9月,27件西周國寶在眉縣馬家鄉楊家村出土,被譽為21世紀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壹。王寧賢、王臘幹、王明鎖、王、張五位農民與巴金、王蒙、張藝謀壹起被評為2003年全國優秀文化人物,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為保護27件西周國寶作出了巨大貢獻。古宛殿:用希望建成的殿,又稱翼城殿、安慶殿。

潤安堂:用希望建堂。

裴國堂:希望建立教會。

陳留堂:我希望建立壹個教會。

潯陽堂:用希望建堂。

臨川堂:建造壹個充滿希望的殿堂。

廬江會館:用希望建造會館。

泰山堂:用希望建堂。

淮南堂:用希望建堂。

永安堂:建立壹個有希望的大廳。

河間會館:用希望建造會館。

林如堂:用希望建造殿堂。

華陰堂:用希望建造殿堂。

河東會館:建壹個有希望的會館。

清河堂:用希望建造殿堂。

江陵堂:以希望築堂。

長安堂:有希望才能建堂。

河南會館:用希望建造會館。

趙州堂:建造壹個充滿希望的殿堂。

五公堂:設堂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