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壹天,微信通訊錄裏出現了新的好友請求。他通過初中群聊加了我,還寫了紙條。
我回憶了壹下,初中好像有這麽壹個人,就同意了朋友請求。
他和我說了幾句客套話,盡管我不想說,但我還是設法應付過去了。
最後壹點來了,他要結婚了,問我去不去。我禮貌地回答說,有時間我就去。
如果不是因為結婚,他大概不會加我。他加我只是為了收錢。
我看了壹下這個初中組,真正跟我好的朋友只有兩個。我們都是在這個群裏潛水,大部分都是我不認識的人,不加評論。
我想了想,退出了群聊。
後來加我好友的同學結婚了,我沒到也沒陪他。
我們的朋友楠楠在微信上問我為什麽不跟禮。
因為我不想。我不想。
後來楠楠送了我壹個所謂的初中同學,我結婚的時候連儀式都沒按。
楠楠說我太不合群了,說這是建立人脈的時候了,以後可能會用到誰。
網絡只是給對方加個好友嗎?
其實真正的關系是妳足夠優秀,別人願意和妳等價交換的友誼。
02
每天拖進來的群裏有99+條消息。雖然我把這些群都屏蔽了,但是大部分都會顯示在最上面,因為有人在說話。
我最討厭的就是那種“全員”。
我義無反顧的退出了30多個沒用的群。
退群後,我又看了看好友列表。我實際上有500多個朋友,包括家人、朋友和同事。不知道為什麽剩下的加了那麽多人。
我又清理了壹下微信好友,刪除了300個左右的好友。
微信生意,刷屏賣貨的,去有定位的地方能發N條朋友圈的,還有我最受不了的那種“凡爾賽文學”動態也刪了。
當我退出30個群,刪除300個好友的時候,我覺得很輕松,而不是錯過了什麽。
記得汪涵刪了陳坤和範冰冰之後說:“刪了之後,妳會覺得非常非常輕松。所有的時間都是妳的,妳會覺得妳的整個人生都不壹樣了。”
03
記得小紅書裏有個很流行的詞叫“分手”。
簡單的解釋就是鼓勵人們拋棄無用的東西。
我覺得不僅是無用的東西要拋棄,無用的社交活動也要拋棄。
有壹次去衛生院,負責我的老師很久沒來。後來她來跟我說,她在Aauto上看直播快壹點就搶到口紅了。
又問我要不要搶?我說我沒有更快的車。
Tik Tok怎麽樣?我說不行。
再問我要不要玩王者榮耀?我也說了我不玩。
問我有沒有看最新劇?我說我不會追。
她說我不能妨礙每個和我壹樣的人,也不能和別人談劇。
抓不住梗又怎樣,擋不住路又怎樣。我只是不喜歡為了融入不合適的圈子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買衣服的時候,店員也會讓加微信的朋友說是新的,方便買。
坐地鐵,有人會說創業的時候在幫忙加個微信。
我已經開始刪除漸漸失去聯系的朋友,不想和這樣的陌生人有太多交集。
平時的生活已經很累了,維持自己的小圈子就好。
04
《被恨的勇氣》這本書裏有壹句話:“比起別人怎麽看我,我更在乎自己過得怎麽樣。”
放假放學回家不怎麽看手機。認識我的朋友都說我壹放假就消失。
放假回家,大多是在家看電視,和父母壹起逛街,壹起做飯,壹起散步。
我認為我們在學校壹起度過了很多時間,所以我們應該和父母壹起度假。
後來朋友了解到我的習慣後,因為我回復慢,也沒有什麽想法。
以前朋友約我去吃飯,即使很累我也會選擇去,因為我怕這次不去,下次別人不會叫我。
壹個很久沒聯系的朋友通知我結婚了,人不到我也到。
我的許多朋友喜歡看晚間電影,晚上去酒吧喝酒。
他們知道我不喜歡熬夜,也不會給我打電話,但他們不會因為我不和他們玩就覺得我不合群。
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有人會覺得妳不合群什麽的。
也許所謂的好朋友少了,但留下來的都是懂我的人。
每個人都是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合群”或“不合群”是妳的選擇。
對我來說,所謂的“合群”真的不那麽快樂,但是“不合群”讓我舒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