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就像人們常說的“好漢不提當年勇”,是什麽原因讓首富吳炳新跌下神壇?現在,他還有機會再次回到市場上的遊戲競技中嗎?
第壹,奮鬥,年輕人自成壹派。
在吳炳新的童年,沒有溫暖的父母和兄弟,沒有富裕的生活條件。他早年失去父母,由大哥撫養長大。他11歲才上小學,卻因為生活困難只能草草結束學習生涯。
也許是因為沒有上過學的自卑,加上早年艱苦生活的打磨,16歲的吳炳新通過自學自薦,成功成為了村裏的壹名初級社會會計。就這樣,他嘗到了自己努力帶來的甜頭。
年輕人的心總是不安分的,吳炳新不滿足於留在家鄉做壹個小職員。1978年,聰明能幹的吳斌鑫瞄準改革開放的未來趨勢,辭職下海創業。
但生活不是小說,遇到機會就能準確把握,被診斷出身體有問題就要大打出手?他的肝臟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壹度有生命危險。但是他怎麽會願意這樣抑郁下去呢?我得從身邊的小生意做起,掙錢是壹點點的。
賣過豆芽,開過糕點廠,承包過購物中心,48歲的吳炳新攢了壹點錢。還在治療肝病的同時,關註了生物制品“天安851”。
第二,因病出現了保健品大亨。
因為常年患病,吳炳新研究了很多中西藥物和保健品。“天安851”的出現,再壹次觸動了他敏感的商業嗅覺。這款主打中老年市場的保健品試劑,本應成為吳炳新保健品王國的第壹槍,但並未奏效,產品在市場上的反響平平。
正當他在看市面上其他產品的時候,上海交大的“只有1”再次進入他的視線。經過專家認證和自己親自試驗後,他主動與上海交大取得聯系,承擔了試劑口服液的宣傳營銷工作。這壹次,吳炳新終於成功地創造了自己的世界。
1989年,吳炳新和兒子吳四偉創辦了淮南大陸拓營銷有限公司,正式開始涉足健康醫療行業。拓曉公司首先推廣“僅1”,輔以其他醫療設備,很快趕上了席卷全國的保健品熱潮。到1992年,在中國建立了15家子公司,年銷售額達到15億元,1993年達到10億元。
在醫療保健行業挖到第壹桶金的吳炳新並不滿足於合作。他開始嘗試自己開發推廣新的保健品。經過無數次失敗後,吳炳新推出了三種口服液。
三口服液帶來的市場效應是巨大的。短短兩年,僅三款口服液銷售額就達到23.5億元,1996年更是遠遠超過80億元。抱著趁熱打鐵的目的,吳炳新父子北上,7年後又變成了北京朱三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高達6543.8+0億。
作為壹家專業的保健公司,其子吳四偉先後在北京和南京建立了保健食品廠和理療設備廠,建立了完善的保健服務門店連鎖網絡。壹個集科研、生產、銷售於壹體的保健帝國由此建立。
第三,繁榮會衰退,因為謀殺,工業崩潰。
依靠專家和政府的背書,三家公司持有20多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保健品,發達的市場網絡遍布全國12沿海發達城市。此時的保健品市場已經步入正軌,人們的科學素養在不斷提高,市場脫離了最初的野蠻生長階段,進入了相對正常的交易狀態。然而,朱三集團仍然保持著強勁的勢頭。
從1994的幾十個人到15000,有600多個分公司,2000多個辦公室。除了西藏部分地區有接縫外,三廠真的遍布五湖四海,基本達到了填鴨的水平。
就這樣,朱三重新建立了自己的“中醫帝國”計劃。這起耗資3億多元的收購案,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收購國有藥材公司,共有17家。還整體收購了吉林六合制藥廠,並購買了另外16家企業的51%股份。就這樣,這三種植物甚至吸引了史玉柱,史玉柱專程來到濟南,向吳炳新請教營銷管理方面的問題。
刷地板,砸廣告,拍宣傳片。朱三創造了無數新的營銷策略,被其他企業反復模仿並發揚光大。但就在這個時候,壹場誰也沒有想到的官司,成了中國保健品市場信譽崩塌的開始。
1996,湖南常德壹老人生前喝了八瓶朱三口服液,家人將這三片告上法庭。常德中院壹審判決三板敗訴,賠償死者家屬29.8萬元。送檢的三款口服液也被發現不合格。這樣,朱三集團壹下子成了眾矢之的。短短壹年時間,銷售額從幾億元暴跌到不到10萬。工廠除非減產否則停產,約15萬員工被迫陸續下崗。
三株的失敗讓消費者對昂貴保健品背後的真實效用越來越謹慎,間接導致了保健品行業的寒冬。但是吳炳新並沒有完全放棄三株,他繼續呼籲。
努力是有回報的。1999,三株勝訴,湖南省高院為三株平反,並明確三株口服液為安全高科技產品。
都說正義可能會遲到,但不會缺席。然而,遲到的正義已經趕不上疲憊的市場,醫療保健行業的蕭條再也無法逆轉。然而,深受打擊的吳炳新仍然拿著眼淚鼓起勇氣重新開始。辛和他的新事業正等待著更多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