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了解到,“”是壹種廣為流傳的養生方法,由甘肅中醫李少波首創。記者在其網站首頁看到,“易* * *”分為五個步驟。壹般來說,第壹步和第二步主要是通過壹定的形式來調整氣息推動真氣,使體內的真氣集中在腹部。第三、第四步是將腹部積聚的氣通過督脈沖向大腦,恢復和增強大腦的功能。第五步後,由於經絡通暢,氣運行的規律性提高,使身體機能增強,元氣旺盛,從而達到強身健體、治病的作用。
的女兒李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種行氣法理論來源於《黃帝內經》,融合了歷代各派養生精華,通過調節氣息的具體方法來培養人體自身的氣。
她說行氣法在20世紀50年代初已經成熟。它是以醫學和生命科學為基礎的,沒有副作用。它適合各種各樣的人。在實踐中,有的慢性病患者過了就好了,有四五個患過的同學自動恢復了,引起了人們的關註。
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助理袁鐘說,在古代,醫學是地方性的,比如古印度醫學、古埃及醫學、中國古代醫學。他們都有許多共同的特點。比如古希臘羅馬醫學從“四元素”哲學中衍生出“四體液”,提倡整體觀念和自然療法。同樣,中醫從“五行”哲學中推導出人體的五臟,從“陰陽”哲學中推導出“陰陽”。古代醫學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科學。他們都是借助當時流行的自然哲學理論來解釋醫學實踐和經驗,從而形成自己的體系,用哲學思想代替對醫學特殊規律的認識。這使得醫學發展難以突破經驗的層次,經驗的個體化難以重復,也阻礙了量化和標準化。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很多人拋棄了過去的觀念和方法,以全新的視角和方法重新認識人體。從此,世界古代醫學走向現代自然科學,醫學越來越深入地看到人體的細微結構,不斷在微觀層面還原人體的生命過程。
但是中國沒有像歐洲文藝復興那樣的思想革命,中醫也沒有經歷古希臘羅馬醫學那樣的變革。中國古代醫學壹直傳承至今。雖然變了,但基本理論和思維方法沒有變,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當世界醫學(西醫)還有很多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人們就會轉向中醫。當中醫解決不了的時候,人們可能會求助於巫醫。
國家體育總局醫學研究所所長黃廣民告訴記者,保持健康的方式越來越多。沒有適合所有人的最好,只有最適合的。只要適合自己,就可以繼續堅持下去。但是現在很多人擴大了中醫的概念,比如把中醫的壹些基礎理論和氣功方法結合起來,和某些疾病的治療聯系起來。這種明確的因果關系會誤導人。
他說,氣功的功效,在精神上大多是對人的身心狀態的改善,也就是說,基本上脫離了科學範疇。要提出某種方法可以治療疾病,需要有客觀的實驗數據和檢測指標,特別是同批實驗對象治療前後的對比數據,再通過統計計算,確認有顯著性差異,才能證明其療效,但沒有資料或公開數據證明練習某種“氣功”治療疾病。
臨床治療中使用的醫療方法和藥物其實並不適合推廣,因為人的病情和身體狀況千差萬別,很難讓每個人都把壹種方法當成“靈丹妙藥”。比如有人說只要長期使用幾個固定的穴位,百病不生。但是,人的身體結構是復雜的。即使像胃痛這樣的小病也很難用壹種方法治療。闌尾炎、宮外孕等。都會引起腹痛。用壹種方式治療豈不是耽誤了?
“乙肝的治療仍然是醫學界的壹個難題。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正在努力開發各種新的藥物和治療方法。所以無論是中醫還是氣功的發展,都需要有科學依據,對癥下藥。國家相關權威部門也應負起責任,對壹些宣稱的療效進行必要的限制,並進行專家評審。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對消費者負責。”黃廣民說。
行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