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節,材料選擇1。水泥采用新標準強度為42.5的普通矽酸鹽水泥。要求強度高,收縮小,耐磨性強,抗凍性高。水泥進場時,必須有產品合格證和試驗單,並對其品種、標號、包裝、數量和出廠日期進行檢查驗收,對進場的水泥進行抽樣復試。不同標號、品牌、品種和生產日期的水泥不得混用,嚴禁混用。出廠日期超過3個月或潮濕的水泥必須進行試驗,根據試驗結果決定正常使用或減少使用。
2.粗骨料粗骨料應采用堅硬、耐久、潔凈的碎石或碎礫石,並符合規定的級配,最大粒徑不超過365438±0.5mm,粗骨料的技術要求應符合技術規範的要求:壓碎值小於65438±05%,針狀含量小於65438±05%,含泥量小於65438±0%,泥塊。
3.細骨料細骨料采用質地堅硬潔凈、細度模數在2.5以上的粗、中天然砂。同時必須具有良好的級配,其技術要求應符合技術規範的要求。使用機制砂時,還需要檢查砂的拋光值,拋光值應大於35,不宜使用耐磨性差的水巖機制砂。
四、清洗骨料、攪拌混凝土和養護用水,不應含有油、酸、堿、鹽、有機物等。,從而影響混凝土質量,且PH值應為6-8。
五、外加劑為了減少混凝土拌合物的用水量,改善和易性,節約水泥用量,提高強度,可摻入減水劑;冬季施工時,為提高早期強度或縮短養護時間,可加入早強劑;在夏季,如果有必要延長作業時間,可以添加緩凝劑。混凝土中使用的外加劑,經配合比試驗符合要求後方可使用。
六、連接拉桿、傳力桿的鋼筋應符合設計要求,不得用廢鋼筋代替,不得有裂紋、折斷、裂縫;應清除表面的油線和顆粒狀或片狀鐵銹。
第二節配合比設計1、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應按照設計抗折強度、耐久性、和易性和經濟合理性的原則進行設計。2.水泥混凝土路面鋪築前,將路面計劃的各種材料提交試驗室,通過試驗設計配合比。抗折強度、水灰比和水泥用量必須滿足相關要求。混凝土試壓強度應按設計強度增加10-15%。3.混凝土配合比的確定和調整應符合下列要求:計算出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應在試驗室通過試配進行試驗,並根據結果調整配合比。實驗室的基準配合比應通過攪拌機的實際攪拌進行檢驗,並由試驗段進行驗證。調整配合比時,水灰比不得增加,單位水泥用量不得減少。壹般情況下,路面混凝土的單位水泥用量不應小於300kg/m3,也不應大於400 ㎏/3。④施工期間,根據溫度和運距的變化,微調外加劑摻量,微調加水量和砂稱量。4.未經監理工程師同意,不得改變已批準的混凝土配合比、各種材料和施工方法。
第三節、施工準備
壹、施工概況
1.中線放樣:每隔20m設壹個中心樁,在設計伸縮縫、曲線起止點、縱坡變坡點設樁。
2.標高放樣:根據設計標高,設置標高控制點,施工時安排專人跟蹤測量。
二、基層質量檢查路面混凝土施工前,應對基層的密實度、彎沈、標高、橫坡、寬度進行分段檢查,確認符合設計和規範要求,經監理工程師驗收合格後,方可進行面層施工。
三、在混凝土攤鋪前,還應完成以下準備工作1。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已經監理工程師批準,攪拌站經過試運轉,確認合格。
2.模板已安裝並通過檢查。
3.混凝土攤鋪、養護、成型等機器已通過試運轉。
4.運輸和現場澆築通道滿足施工要求。
5.根據設計,預先劃定混凝土板塊,將板塊劃分與伸縮縫結合起來,合理劃分板塊。第四節混凝土運輸
a、混凝土必須使用商品混凝土。
1.施工時根據運距和攤鋪能力確定運輸車輛的數量和配置。運輸時應采用自卸汽車,運輸距離較遠時應采用攪拌車運輸。
2.運輸混凝土拌合物時,不宜漏漿,防止離析。如果有離析現象,混凝土運輸車卸到現場攤鋪前應攪拌兩次。
3.混凝土到達現場後,運至攤鋪點進行攤鋪、振搗、和面,直至澆築完成所允許的最長時間由試驗室根據水泥初凝時間和施工溫度確定。
第五節、混凝土攤鋪和振搗
壹、混凝土鋪裝
1.混凝土攤鋪前,應全面檢查模板的間距、高度、潤滑和支撐穩定性、基層的平整度和濕度、鋼筋和傳力桿裝置的位置。
2.混凝土運至攤鋪點後,可直接倒入安裝側模的路槽內,混合料由人工找平均勻。如果混合料有離析,用鏟子攪拌均勻。攤鋪時不得散落,采用方鏟和扣鏟的方法攤鋪,以保持混合料的均勻性。
3.混凝土面板厚度不大於22cm時,可壹次鋪築;大於22cm時,可分兩次鋪築,下部厚度應為總厚度的3/5。上層混凝土的攤鋪應在下層混凝土初凝前完成。
4.攤鋪厚度應考慮壓實的預留高度,松鋪系數應控制在1.10-1.25。
5.混凝土板應壹次連續澆築,也就是說,在需要連續澆築的區域,澆築過程不得中斷,不得用幹拌加水。
二、混凝土振搗
1.用插入式振動器和平板振動器快速均勻地振動已鋪好的混凝土混合物。應先用插入式振動器振實,然後用平板振動器振實。首先在平板振動器無法振動的模板邊緣轉角處,用插入式振動器振動壹次,同壹位置不得少於20s。插入式振動器的移動距離不應大於1.5倍有效半徑,並避免碰撞模板和鋼筋。如果板厚大於22cm,如果壹次性鋪好,需要用插入式振搗器全序振搗。如果分兩層鋪築,振搗上層混凝土混合料時,插入式振搗器應插入下層混凝土混合料5cm,上層混凝土混合料的振搗必須在下層混凝土混合料初凝前完成。其次,用平板振動器全方位振動。縱橫振動時,應重疊10-20cm。同壹部位振搗時,水灰比小於0.45時,振搗時間不應少於30s,水灰比大於0.45時,振搗時間不應少於15s,以無氣泡和泛光水泥砂漿為準。
2.混凝土充分振搗後,用振搗棒進壹步拖拉振搗,初步找平。來回拖動振動梁2-3次,使其表面泛漿並驅除氣泡。振動梁的移動速度應緩慢而均勻。對於不平的地方,應及時用人工填平。填充時,應使用細混合料進行灌漿。嚴禁用純砂漿填塞,振動梁行進時不得中途停留。牽引繩不能太短,以減少振動梁底的傾斜度。振動梁底應保持平直,彎曲超過2mm時應調整或更換。3.最後用直輥進壹步滾壓揉搓表面,使表面進壹步成漿,混合均勻。如發現混凝土面與拱板之間仍有較大的高低差,應重新填平,並重新碾壓找平。最後掛線檢查平整度。如發現不符合要求,應進壹步處理和刮平,直至平整度符合要求。
第6節,聯合施工
1.伸縮縫施工:伸縮縫間距應符合設計規定,並應垂直於道路中心線。接縫寬度應為2cm,接縫寬度必須壹致。接縫處不應有水泥漿,接縫壁必須垂直。伸縮縫上的預留縫隙應由提縫板保留,伸縮縫板應設置在下部。
1.伸縮縫傳力桿的活動端可設在接縫的壹側或錯開。采取措施固定傳力桿,固定傳力桿必須與板和路面中心線平行。
2.混凝土面板養護期滿後,應及時填縫,並清除留在縫內的砂漿、灰漿等雜物。接縫密封膠應根據設計要求進行選擇。
3.灌縫膠必須在縫槽幹燥的狀態下進行,灌縫膠應緊密附著在混凝土縫壁上,不得滲水。
4.填縫料的填充度應視季節而定,常溫施工和平坦路面及冬季施工應略低於板面。
三、縮縫施工:縮縫采用狹縫法施工。
。1.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25-30%時,用切割機切割接縫。
2.分切時,先用墨線標出分切位置,再用分切機分切。操作時,應使分切機的刀片、指針和導輪在壹條直線上,並與切墨線重合。鋸縫深度小於6cm時,可用7mm厚的金剛石鋸片壹次性直接切割,也可用不同厚度的金剛石鋸片分兩次完成。
3.縮縫應垂直於板面,寬度為4-6mm。切口深度:設置傳力桿時,不應小於面層厚度的1/3,且不小於7cm;無傳力桿時,不應小於表面厚度的1/4,且不應小於6cm。
4.確保切縫質量的關鍵是準確把握切縫時間。過早則會導致掉邊、掉角、毛刺、骨料松散、骨料脫落。如果來不及,會造成混凝土路面開裂,甚至報廢板材。
二、施工縫的施工
1.橫向施工縫的位置應與伸縮縫或縮縫的設計位置壹致。施工縫應垂直於路面中心線。施工縫傳力桿壹半長度錨固在混凝土中,另壹半塗瀝青,允許滑動。傳力桿必須垂直於縫壁。
2.縱向接縫的施工方法應根據設計要求確定。當傳力桿設置在縱縫中時,應設置在板厚的中部。設置拉桿縱縫模板,根據拉桿設計位置預先放線鉆孔。第七節,地表維護1。混凝土表面成活後應及時養護。養護可采用保濕法和塑料薄膜覆蓋。溫度高時,養護期不應少於14天,溫度低時,養護期不應少於21天。2.維修期間,應封閉交通,不得堆放重物。
3.混凝土板達到設計強度的40%後,方可允許行人通行。在表面混凝土的抗彎和抗拉強度達到設計強度和填縫完成之前,不得開放交通。
壹、夏季施工
1.當混凝土拌合物的溫度為30-35℃時,混凝土面板應按夏季施工規範進行施工。
2.縮短運輸、攤鋪、振搗、和面等時間。盡可能在混凝土拌合物澆築期間進行,並在澆築後及時覆蓋和灑水養護。
3.澆築前,基層表面應灑水濕潤。4.如果溫度過高,應避免在中午施工,可在夜間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