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人生必讀之書——《道德經》第十章:生而富足

人生必讀之書——《道德經》第十章:生而富足

我們在追武俠電視劇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有人來山上看武林高手,孩子卻說高手不在。有人問他,他回答說,師父已經去隱居修行了。

然後鏡頭放大到壹個寬闊的山洞,卻見大師坐在蒲團上,雙腿交叉,閉著眼睛坐著,喃喃自語。這就是修養。

我有時常常想:他在讀什麽?反復讀,那麽莊嚴肅穆,遠離塵囂,能有什麽成就?

看了《道德經》,終於明白了壹些門道:他在專心。正是在空無壹物的寂靜中,壹個人領悟到了壹個道。

有的可能是武功之道,有的可能是修身之道,有的可能是某種離經叛道。

但不管是什麽道,都是禪定、禪修,使身心達到壹個清晰明了的境地,從而清空身體,排除雜念,接受最適合自己的道。

我不禁感慨,我們現在讀的是傳統文化經典,其實不然。這種細致入微的文筆,晦澀難懂卻充滿智慧,每壹句話都是壹句“修行的道理”。壹定要像這些大師壹樣,專心修煉。

而我們卻在喧囂中修行,在“蓋房子在人間,卻沒有車馬”的狀態下把心交給孤獨,在各種高深的“道”中徘徊,以求找到它的真實面目。

《道德經》第十章,是我們必須時常喃喃自語的口頭禪。因為,它闡述的是壹種集心、形、神於壹體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德”。

《道德經》第十章:

原文:

1.妳能抓住壹個嗎?能像嬰兒壹樣柔軟嗎?能沒有缺陷的除掉玄劍嗎?愛民治國,能無所作為嗎?天門可以為女性開閉嗎?懂思達,能無知嗎?

2.生之動物,生而無之,不靠之,長而不殺之,謂之玄德。

直譯:

1.本質和形式融合,能不分離嗎?凝聚的氣和精能否柔和和諧,靜如無欲的嬰兒?能不能洗去雜念,探訪內心,讓頭腦明亮靈動,沒有壹點瑕疵?無為而治能為民除害嗎?感官運動,運動,能像母親壹樣保持安靜的狀態,不主動要求嗎?懂事後,不運用聰明才智就能自私嗎?

2.產生和滋養壹切,但不要據為己有;使萬物發揮各自的功能,而不是各憑本事。促進萬物生長,而不獨霸,就是玄妙的玄德。

我的解釋是:

從這壹章開始,老子第壹次提出了無限德性。如果從整個《道德經》來看,前九章主要是論述道。

老子是在論證道家的開悟和學問,然後是在引導人把天道轉化為人德。這才是人們修身養性的正確方式。書* * *有75道44德,構成了壹部完整的《道德經》,萬經之王。

第八章講“夫無可爭辯,故無特別。”第九章講的是名退時的“天道”。他們都談論道。

那麽,怎樣才能爭取成功,成功了就撤退,積累了巨額財富還願意分散財富,使之達到與德國相匹配的數量,實現和平呢?

那是要打坐修行高明的玄德。老子用六個反問把修德的具體表現表達得淋漓盡致。雖然是反問句,但其實回答了這些美德。

01.發揚營地精神,堅持壹個。

精神和肉體必須達到高度的完美和諧。現實生活中的人,就像汽車壹樣,承載著身體和靈魂。形神分離很容易。身體有時候不受思想支配,思想往往在身體之外。

這種遊離狀態有時候是非常有害的。比如肉體需要感官上的愉悅,但是沒有壹定的定力去控制,就容易發生意外。因此,我們必須將肉體的貪婪納入壹定的精神控制範圍,即所謂的“滅人欲,存天理”。

但是精神也需要壹個物質載體來表現。有壹種崇高的精神,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達到。兩者相互依存,內在外在,融為壹體。也就是說“抱壹個”。

02.專氣則柔

就是集中精神,保持元神,集中精力保持呼吸。現在我們富裕了,養生之道已經放在了吃飯穿衣之前。平常打坐、誦經、祈禱、練瑜伽、氣功、打太極拳,都有助於人的專註力。

相信這種盛況在全國大中小城市乃至農村都是常見的。為什麽男女老少都喜歡這麽做?

因為有用,才是健身返老還童之道。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中說:“(嬰兒)把不知名的動物組合成壹具屍體,是極精的。壹整天,數不別扭,也和諧。”

這段話的意思是寶寶不懂男女之間的事情,但是他的小GG對挺舉大發雷霆,這是因為他精力充沛。嬰兒經常會哭,但不會哭得聲嘶力竭,因為他們善良誠實。本質對人來說很重要。

比如大病初愈的人,壹看就病了,這叫精神不振。所以,守元固精,通過專註、靜心的練習,可以達到壹個嬰兒的天真、柔和、順滑、朝氣。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反其道而行之,不懂得養精蓄銳。古人早就指出了這種放縱的危害性。

03.除掉玄劍

就是看到好的壹面,然後改過。也就是通常說的聞了之後就變了。與儒家“君子壹日三顧自己,則明事理,無過事”的思想是壹致的。都是要求人們時時審視自己,反省自己,努力做到行為無過失。

04.愛民治國

關心人民,治理社會,必須順其自然,順應民意,順應自然之道。有事情做的時候什麽都沒有,沒有事情做的時候什麽都沒有。這裏的不作為不是什麽都不做,而是違背自然之道的事情。不要這樣做。

05.天門開闔

是五官六根開合,頻繁與外界接觸,還能保持不逞強嗎?這個天門是壹個符號,代表五感六根。

嬰兒出生時,頭頂有壹個凹陷,稱為鹵門。俗稱天門。6個月後逐漸縮小,1歲後慢慢骨化,最後完全閉合,徹底切斷了與天堂的聯系。人們將步入滾滾紅塵,朦朧人生,開始漫長的人生重新尋找的過程。

06了解Sida

也就是說,當壹個人把世界上所有的秘密都了解清楚的時候,他“壹定是無知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智若愚。”

“無知”不是沒有知識,而是妳知道但不宣傳。人們在看別人下棋的時候,往往不會告訴別人該怎麽做。所謂“觀棋不言為君子。”而“不識破就是好朋友”,也就是說“四個方面都懂了,還能無知嗎?”

其實老子提出的六個並列反問,隱藏了幾個修身養性的獨特秘密。壹看就和第八章不壹樣:住得好,心好,善良,善言,善政,善事,時善。壹些相似之處。

但本質上並不壹樣。後者涉及到地理、心、交際、做人、處世、治國等諸多方面。

修德在這壹章中完全專註於個人行為,而不需要他人的幫助。只有靠壹本書《道德經》而死而悟,才能完全達到壹種偉大的境界:清凈、純粹、溫柔、柔弱、清凈、自省、無明、無欲通達四面八方。

那妳修了這些德,就全完了嗎?

老子說,還不夠。有天之道,有地之德。這就對上述抽象的德性與土地利用進行了比較和論證,從而引導人們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運用修養的德性。

天地間,誰最有玄德?是地球。所謂“善如水,德載物。”大地養育了萬物,卻從不索取,從不支配,從不掙紮,搶奪,甘於付出,恬靜淡泊,持元守壹。

所以,作為壹個有德之人,如果自己修得好,就要學習大地的無私,把自己修得的德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才能做“玄德”。也就是德性的終極最高境界。

中國壹位著名企業家白手起家,不僅為國家繳納了數百億稅收,還向慈善機構無償捐贈了1000多億元。這是戴德。相比之下,有些人絞盡腦汁逃稅,制造醜聞吸引粉絲,攫取不義之財,這是不道德的,也是不道德的。

但是,畸形扭曲的人那麽多,每天都有很多年輕粉絲盯著他們,盯著他們的腰帶松沒松,盯著他們是不是又和別人出軌了。每天都在網上跟風,制造所謂的人氣。

這是最醜陋的美德。難怪有人感慨:“我這輩子犯的最大錯誤就是養活妳。”吃飽了,無聊了,沒事幹了,就幹這些無聊又不道德的事。

如果現代人對“的”字還覺得抽象,我們不妨拿壹些負面現象來表達這個“的”。

美德最本質的屬性是無可爭議的。但是,由於我們已經擁有了大量的汽車,所以妳可以看到,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在開著爭頭的車。真的是兩車相遇,搶贏家。

什麽寧給三分不搶壹秒,在某些人眼裏,已經完全變成了搶三分搶壹秒。闖紅綠燈,高速飆車,滿街橫沖直撞,比比皆是。為什麽我們年年拓寬車道,擴建城市,堵車越來越嚴重?

兩個詞在起作用:奮鬥和搶劫。有些人開車就像急著重生壹樣。如果是減速的時候,他會開得太快。他應該走高速公路,但他更喜歡走人行道。該往前開的時候,他逆行了。各種亂象,導致每年的交通事故傷亡率驚人。

車上的這種文明,真的需要道德經來滋潤和匡正。我想,在後工業時代,壹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繁榮程度,開車就能看出來。

如果誰再看不懂《道德經》,我建議去三個地方:壹是醫院。在那裏,妳可以明白自我修養的必要性。第二個是火葬場,在這裏妳能明白“世間萬物為我,非我也”的道理。三是交通事故現場,在這裏妳能體會到不打不搶的真諦。

我覺得不壹定比那些在山洞修煉的英雄低。誠然,生來就叫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