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清代毗陵名人列傳》和《江蘇文誌·常州卷》記載,關雎柔生於常州陽湖縣,本名舒泉、智勝。嘉慶十八年(1813),舉人在河南固始縣做官。道光十五年遷福建興化府,道光二十八年卒,享年六十歲。著有《斬物如齋》壹卷、《湘西齋詞草》壹卷、《容英與董詞》壹卷。《浮生六記》刊印的序跋,都把“關彜如”印成了“關彜萼”,應該改正。關壹龍與沈復有過接觸,所以能夠通讀《浮生六記》的全部手稿,他也是迄今為止唯壹通讀過全部手稿的人。可能是沈撫訪如臯期間,關的《湘西齋辭草》中有兩句詩,壹首是《高陽臺》,題目是“日出花到如臯,蘇祿香池亭雨來桃花福”;壹首《念奴嬌》,題為《寒食節來自如臯,田波也來自廣東李璇》等等。關雎柔在如臯的時候,要看沈復和沈復的所作所為,所以有六首絕句,這個推論是道光兩年前作出的。如果說養生之書是沈復回到蘇州後寫的,他們是在如臯相遇的。沈抄《浮生六記》全本時,送給關,或者說關在蘇州訪沈府時要看全本,有六首絕句。
楊銀川買了《浮生六記》的前四章後,在朋友間傳閱。他在《浮生六記》的序言中說:“葉、蔡、顧、孫等武林人士,皆迷其書。”所以我有了出版這本書的想法。但直到光緒三年(1877)他將《浮生六記》編成《都吾庵叢朝》,自己作序,請王韜題寫後記,並在《浮生六記》出版後的光緒四年(1878)將的六首絕句和潘的題詞放在書前,才受到讀者的喜愛。光緒三十二年,東吳大學士總編輯黃默思再版《燕來紅叢報》。1915年,王文坤印了《說》,還收了《浮生六記》,在社會上影響很大。特別值得壹提的是俞平伯的點本學校,由北京雙峰社1924出版,公園社出版,後由上海明凱書店出版。是當時最精煉的版本,風靡壹時,反復轉載。
當《浮生六記》正在流行的時候,那兩個遺失的章節卻意外地出現了。1935年,上海世界書店出版的美化文學名著系列中印刷了“完整版”,後兩項記載令人印象深刻,只有“養生”被命名為“養生”。書前面是趙恒的《浮生六記》,介紹了“祖本”的由來:
“同鄉王俊青先生是壹位研究過去的紳士,也是出版界的老前輩。他在前清光緒末年出版《香艷叢書》時,收入了《浮生六記》。在過去的30年裏,他每天都在尋找壹份丟失的手稿。最近在吳中做土丘營,無意中在冷攤上給他弄到壹本《浮生六記》。翻看其內容,竟然從頭到尾都很完整,甚至連失傳已久的五六卷都赫然在內,讓他喜歡上了!現在我們的書是以他的鈔本為藍本的,所以其他的書都少了這五六冊,但我們的書有,可以誇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