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本用手指和文字把無數人從苦難中拯救出來的書。
這是人民群眾強烈要求加入國家中小學教材或中老年人健身運動大綱的書。
這是壹本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祝福的書。
這是壹本不僅治身體疾病,還治心臟疾病的書。
面對那些被病痛折磨的人,我常常感嘆:不要等到失去健康才珍惜健康;不要等到孤獨無助的時候才去求助;不要借口我們很忙而不註意自己的健康,那樣妳就永遠不會有空。“想要當下的時刻,找到了就沒有時間了”,記住這句話,馬上行動吧!
如果含辛茹苦、壹手遮天的父母能在我們的呵護下幸福、快樂、健康地生活,那不是我們做孩子最大的幸福嗎?
我們要健康,不要疾病!但是很多人只關註疾病,不關註健康。為了完成工作,我們熬夜,我們喝酒,我們吃沒有營養的盒飯,我們睡在辦公室……我們在健康上投資了什麽?我們為生病創造了壹切條件。我們不生病誰會生病?該怪誰呢?西醫把這些歸咎於細菌和病毒,卻不肯自責,這才是最大的罪魁禍首。
為什麽我說“推腹”是最簡單有效的養生方法?那是因為它就像屍體房裏的壹把大掃帚。妳每天都用它來掃。妳體內怎麽會有這麽多垃圾?沒有了垃圾,那些可惡的小病小災還會再來嗎?
癌癥不會被消滅,就像我們不會因為壹個孩子精神錯亂而殺死他壹樣。其實,只要我們能傾聽他內心的煩惱,訴說他的委屈,他還是可以重新成為壹個友善、親近的孩子。研究證明,許多癌細胞在壹定環境下(如不同溫度)可以轉化為正常細胞。
我不完全相信醫生,但是相信自己。我覺得有些人連想都不敢想!我可以肯定的告訴妳,只要妳改變固有觀念,多知道壹點額外的知識,妳就可以從此輕裝上陣,再也不用擔心身體了。也許妳會轉而擔心醫生的失業問題。
想要過上幸福的生活,學會坦然面對疾病,就要學會與疾病齊頭並進。因為這個病不是壹個人的病,而是壹個家庭的病!疾病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話題,也是最好的回答和評論。因為疾病就是命運。曾趙壹
“病未治好就去找醫生治病,中醫壹開始就治病,接下來的治療就嚴重了”,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醫生三大境界。類似的話還有“以醫治國,以中醫治人,以中醫治病”,但這是另壹類,暫且不論。此外,我們還可以從子裏巴人的《求醫不如求己》壹書中看到醫生的新三重境界。
作為最高境界,作者自然贊同“未病先治”,提出“養生不如治病”。作者說,很多人關註疾病而不是健康,在人們忙於名利的時刻,這也是壹個警鐘,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書中很多實用的招數,如“金雞獨立”、“推腹”等,都是日常養生之道,防患於未然,對人大有裨益。
“求醫不如求己”,這是第二種境界,這本書的書名就說得很清楚了。自古醫者有限,多為病後草率,費時費力,費用昂貴,往往難以根治。因此,作者主張將身體和疾病的管理交給普通人自己,並告訴他們如何管理,這對提高人們的健康和福祉相當有效。其理論前提正如作者所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藥”,“穴位就是妳的藥袋”。只要大家改變原有的擔憂,了解壹些簡單的醫學知識,就可以輕裝上陣,不再為身體擔憂。
至於第三種境界,就是用有效的方式傳播福音,教會大眾如何去做。自古“醫不關門,道不代傳”,也有“教徒餓死”的說法。中國巴麗人修煉多年,要傳播給大眾,膽識和勇氣自然不如普通醫生。但是,光有這種濟世之心是不夠的。關鍵是要知道如何有效地傳達給大眾,也就是要有科普大師的本事。專家的話普通人聽不懂,而通俗的話不科學不嚴謹,大多壹知半解,這是幾乎所有行業的通病。在醫藥保健普及方面,洪昭光的《健康快車》是最早的,武慶中的《人體使用手冊》是最晚的。兩者都以簡單實用的方式風靡世界。作為中醫世家,中裏巴人深得中醫精髓,是武慶中推崇的“第壹大夫”。通過這本書和賀勛流行的“眾裏巴人博客”。com,他們還以壹種實用、簡單、可行的方式,實現了中醫復雜而困難的養生之道,大有可取之處。
此外,作者還強烈反對曾經流行的“廢中醫”,認為中西醫結合可以標本兼治,沒有必要互相排斥。以他的醫術和眾多成功的醫學案例,作者有足夠的發言權,但那些不知道國家本質,壹味強調所謂“科學第壹”的人是可悲的。
這本書和《人體使用手冊》壹脈相承,可以追溯到巴麗華人對中醫的認識和實踐,所以兩本書可以合在壹起看。手冊側重於思想和醫療方法,而這本書有更多簡單易學、無需成本的實用技巧,雖然兩本書的書名可能更合適。臺灣武慶中撰寫的《人體使用手冊》,以其對中醫理論的深入理解和雅俗共賞的寫作風格,在中國讀者中享有很高的聲譽。40萬冊的發行量創下了公共衛生書籍的發行紀錄。當人們開始廣泛關註中國傳統醫學時,武慶中的中醫啟蒙老師巴麗也推出了自己的著作《求醫不如求己》。出版社表示,這本書堪稱“第壹個改變中國人健康生態的計劃”。
中裏巴人真名叫鄭光中,父親是八卦掌第四代傳人。從小,中裏巴人就從父親的道家養生指導中學習,也從祖父的書法提示中學習到中醫的精髓,體會到了醫學與道家的壹脈相承。武慶中已經和中裏巴人接觸了十多年。他說:“在中國,中裏巴人是我最崇拜的第壹個醫生,也是我的中醫啟蒙老師。”中裏巴人謙虛地說:“老吳比我大近20歲。其實老吳就是這樣壹個人,壹個老頑童,就像金庸筆下的周壹樣,從來沒有名利和自卑的概念。”
中裏巴人和吳仲卿在上海相識,經常在壹起喝茶聞香,談論醫學理論,甚至壹起打坐誦經,兩人壹拍即合。說起吳忠清,中裏壩的人評價說:“老吳極其聰明,過目不忘。記得有壹次和他聊中醫的五運六氣。結果他不到壹個小時就背下來了。當時老吳對中醫養生有非常獨特的看法,並由此涉獵了現代生物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
和武慶中壹樣,中裏巴人首先在網上通過博客闡述自己的中醫養生理念,並回答網友關於疾病治療的問題。正如他的書名所說,他主張“求醫不如求己”。他認為:“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壹樣對待自己的身體。疾病是孩子的惡作劇,是孩子野性的宣泄。它是壹種巨大的能量,完全可以轉化為成長的驅動力,但我們總是敵視和害怕這種能量,並不惜花費更多的精力去清除它。其實所有治療的最終目的都是激發患者的自愈潛能。我們每個人都有壹百種藥,都在經絡穴位裏等著被選中,只看醫生和我會不會用。”
求醫不如求己,這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民族醫藥養生絕學》系列叢書中的第壹本。這本書的策展人馬松說:“作為中國的四大國粹之壹,中國人對它知之甚少,這非常令人遺憾。出版這壹系列書籍的目的是讓人們更多地了解中醫這壹瑰寶,並將這些簡單實用的保健治療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用中醫打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