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淮南子》的作者是誰?

《淮南子》的作者是誰?

《淮南子》的作者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的孫子王理常陸的兒子,淮南王劉安(179-121年前)是漢高祖劉徹的叔叔。)和公李尚、蘇飛、吳蓓等。

這本書寫於景帝統治後期,在劉徹登基之初的建元二年呈獻給朝廷。

淮南王劉安是當時皇室貴族中學術造詣很深的人。他引得千客著書,說“內章二十壹,外章多書,中章八卷,講神仙黃白的故事,也是二十余萬字”(《韓曙·劉長傳·淮南王李》)。而這部涉及面很廣的文化巨著,只有21部內書,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淮南子》。

劉安決心在天下出事時掌握政治主動權,積極制造戰爭裝備,聚斂錢財,賄賂漢朝地方勢力集團。他還沒日沒夜地研究軍事地圖,秘密部署行動。淮南貴族的違法事件逐漸暴露。當朝廷追查他們的時候,劉安終於發動了叛亂。但是,叛亂很快被漢朝平定了。劉安被判叛國罪,自殺身亡。淮南州廢。漢武帝在此設九江郡。

《淮南子》的內容

《漢書·藝文誌》記載書中21篇,書中33篇,內有道教論述,外有雜說。這本書有二十壹篇文章。主要以道家思想為基礎,融合了儒、法、陰陽等。,並籠統地把《淮南子》列為聖人。該書實際上是戰國至漢初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百家學說的黃老研究理論體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解釋哲學時,多指奇物、鬼神,並保留了壹些神話材料,如《神女補天》、《後羿射日》、《* * *公怒不可觸周圍山》等,主要以此書流傳。

《淮南子目錄》

第壹卷,原道家護符,第二卷,真言護符

第三卷天文訓練第四卷墜落體能訓練

第五冊是訓練,第六冊看鬼訓練。

第七卷精神訓練第八卷經典訓練

第9卷主要技能訓練第10卷Miu好評訓練

卷十壹齊風俗訓卷十二道英訓

第13卷,訓練的壹般理論,第14卷,演講訓練的解釋

卷十五士兵略訓卷十六說山地訓練

第17卷說荀琳第18卷人類訓練

第19卷維修服務培訓第20卷泰國培訓

第21卷概要

對後代的影響

後人看了這本書,都認為這本書不過是壹本意在請神仙訪道,向黃老閻取經的道學書。黃勞道是漢初文婧推崇的官學。眾所周知,這本書是建元初年激烈的政治鬥爭和思想論戰的產物。

《淮南子》的思想與特色

《淮南子》是漢景帝、漢武帝之交,淮南王劉安寫的壹部散文集。劉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是漢武帝劉邦的兒子,比淮南王常陸小。淮南王李被判“謀”罪,途中絕食而死。後將淮南王李的封地壹分為三,立劉安為淮南王。劉安增派了壹批客人來做,其中不乏學者。* * *主編《淮南子》壹書。這本書有***21篇,最後壹篇叫“簡介”,是書的序言。從梗概來看,整本書的寫作有統壹的計劃和安排。但從內容上看,並不完全統壹。《漢書·藝文誌》將其列為“聖人”是有道理的。書中的內容除了道家之外,還包括儒家、法家、陰陽之言。範文瀾先生說,《淮南子》以道家為基礎,但又兼收並蓄,“仍表現出壹定的融合傾向。”

(壹)《淮南子》與先秦道家思想

在宇宙論本體論方面,《淮南子》繼承了先秦道家思想,並用唯物主義加以改造。《天演論》壹書說:“道始於空”,“道始於壹”,認為天地形成之前,整個宇宙是壹個無縫的、無定形的空,是壹個內涵曖昧的“壹”。《原陶勛》說:“所謂看不見的人也叫;所謂壹,沒有人適合這個世界。突出獨立,街區獨處,上有九天,下有九田,不在規矩,不在廣場,大如壹。”按照上面的分析,“道”就是“空”之道,“壹”之道,說到底就是事物之道。這就把先秦道家的“道生”觀轉化為“物有所成”的觀點,這是明確的唯物主義。在宇宙生成論方面,《天演論》壹書指出:“道始於壹,壹未生,故分陰陽。陰陽和合,萬物生,所以說:命二,命三,命三。”又認為宇宙之氣“瘦奢為天,重濁為地”,陽為太陽,陰為月亮,陰陽分為四體。這是壹個明確的宇宙構成理論,在現代科學出現之前,幾乎成為古代唯物主義公認的結論。

《淮南子》還對先秦道家“無為而治”的觀點進行了積極的改造和闡釋,明確指出無為不是無為,而是主動引導形勢。《修事訓》批判了“無為者沈默、冷漠、無法吸引、無法推開”的消極無為論,指出歷史上公認的“聖人”都是積極有為的,如神農的宗教人士“播種五谷”、發明醫藥、“壹日遇七十毒”;姚積極從事政治管理和社會教育。“教西沃民,東黑赤,北有君,南有嬌嬌,放於崇山,逸三苗於三危,工於幽州,遊鯨於玉山”;舜“開樹谷,征伐南三苗,死於天”;俞停風擠雨,“肯定疏浚河道,鑿龍門,廣伊”;唐更是夜不能寐。勤政這些古代先賢先王,壹生興利除害,屢立奇功。“聖賢如此明察民情,稱之為‘無為’,這是不對的!”由此可見:“至於庶人,在天子之下,他的四肢是不動的,他不必去想它。成功管理事情的人,沒有學歷!”本文對“無為”給出了正確的解釋。它說老子的無為,絕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因勢利導:“夫地勢,水向東流,人必有所為,而後水往谷;當莊稼在春天出生時,人們會對它們進行加工,因此谷物會生長。任其漂流,則得:若順其自然,鯨與禹之功不立,侯姬之智不要。”這是《淮南子》對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關系的正確闡釋,極大地升華了先秦道家思想。

對了,《淮南子》與漢初黃老學派也有密切關系。漢初假期:有很多黃帝認為失傳的書名的書。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古佚書有四部:《道元》、《經法》、《稱》、《十六經》。《淮南子》與這四部帛書有關。原和《道元》都是關於陶的專著,他們的文字是非常壹致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相似之處。比如,叢劍勛:“禍同”,景法:“禍同”;《原陶勛》:“萬物之和,從壹孔讀之”,《十六經》:“萬物皆讀之”;釋文及說明:“聖人不始,不專己,循天道,不謀,不舍時,與天同在,不求,不計較福報,為天所治”,又說:“聖人不始,不專己,不謀,不得,不計較福報,為天所治。”等等,不勝枚舉。這也可以從壹個側面看出來。《淮南子》吸收了很大比例的道家營養。

(二)《淮南子》與先秦儒學

首先,《淮南子》繼承和揮了先秦儒家“仁者愛人”的原始人文思想。《師訓》說:“國之所以存在,仁義也。”他還說:“不了解人性而了解壹切,是不明智的;愛所有的人,卻不愛人類,這不是仁。仁者愛其類,智者不可惑。”這壹概念來源於先秦儒家,又高於先秦儒家,尤其是《淮南子》中“仁”和“人道”概念的運用,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價值。《淮南子》也主張以人為本。《巴侖訓》說:“治國有常,惠民為本。”《師訓》說:“食者為民之本;民為國之本;國家是君主的根本。”在此基礎上,《太祖訓》提出了以仁治國的思想:“所謂仁者愛人;所謂知者知人,愛人不拷問。知人者無敵。文理治國,沒有什麽荒謬的。刑不虐,無暴虐之行。”這可以看作是孔孟“德政”“仁政”理論的進壹步發展,《淮南子》主張人性本善。《太訓》認為“人性賦有仁義”,這是對孟子思想的繼承。但是,我並不完全贊同孟子。《淮南子》強調“仁義之都”必須與後天教育相結合,才能達到圓滿:“故無性,無課;有自己的本性,沒有依托,也不能順從道。蠶繭本質上是絲,但除非兩個女人煮熱湯抽,否則是紡不出來的。如果壹個雞蛋變成了小雞,除非長時間嘔吐取暖,否則不可能是小雞。人之本性被賦予仁義,若不以法度為由而受聖人之教,則不應轉向彼岸。”也就是說,善是內在基礎,教育是後天條件。兩者結合才能達到成人之善,這與孟子強調的反本和內在追求有明顯的區別。至於把外界條件歸結為“聖人之教”的觀點,從社會史的角度看,也是古代哲學的同樣短板。

(三)《淮南子》與先秦法家思想

《淮南子》繼承和發展了商鞅、韓非的歷史進化論觀念,提出社會生活在變化,法律制度也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即“先王之制,不適宜則廢”。《訓註》說:“聖人造禮樂,非禮樂。治國有常,惠民為本。政教有經,行為上有利於民,有利於主。不必古;有難,不必循舊。”他還說:“法與時變,禮與俗。衣服裝備,各為己用。法律法規,各有各的道理。所以,成古沒有錯,但入俗是不夠的。”這些言論,從思想觀點到具體文字,都與商、韓有著密切的聯系。從當時的社會現實來看,“漢承秦制”並沒有徹底改革。場景與武功之交,漢朝經濟已經恢復,客觀上需要建立新的制度。當然,這種制度也絕不完全等同於商、韓所主張的制度,但法家變法的思想原則仍然具有現實意義。難能可貴的是,《淮南子》認為法律法規的制定要符合人群的需求,要考慮大勢所趨,考慮民心所向。《大師訓》說:“法生於義,義生於公,公適於民。這也是治理的關鍵。”這顯然是比先秦法家更進步的觀點,也是儒法融合的結果。

《淮南子》和《石綠春秋》有關系嗎?原著認為,《淮南子》絕口不提《呂春秋》,可能與漢初的反秦風氣有關。但實際上,對《淮南子》影響最大、最直接的是陸的《春秋》。這兩本書都是由上層貴族親自主持,眾多學者集體撰寫。寫書的程序是先擬壹個計劃,單獨寫,最後綜合編纂。書的結構是統壹的,內容是有規律的,編導是有聯系的,用詞是經過仔細推敲的。這兩部書都總結了先秦諸子學說,博采眾家之長,形成了壹個能貫通天、地、人的全面而龐大的理論體系,為統壹的封建帝國提供了全面的思想理論基礎。不同的是,《淮南子》成書時處於黃老盛行的文化氛圍中,所以對道家思想特別重視。所以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淮南子》是黃老思想的代表作,當然這並不妨礙它吸收了道家之外的其他學派的思想精華。

《淮南子》的醫學內容

《淮南子》二十壹篇,本名“鴻烈”,是西漢(公元前180 ~公元前123)淮南王劉安集體所作。該書是對西漢初年道家思想的系統而詳盡的總結,是研究黃老思想的極其寶貴而豐富的資料。書中有許多醫學內容,值得我們探討和研究。

崇尚理論,陰陽五行

這本書提倡陰陽五行學說。首先,論述了陰陽所概括的壹切事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例如,本·景訊指出:“陰陽承襲天地之和,形成各種形狀的形體,...並最終開始由空而滿,化為虛無。”這個說法包含了自然界的萬物,它的變化是無窮的。這符合《黃帝內經》的陰陽學說。

水、火、太陽和月亮是書中陰陽的隱喻。如《天象訓》說:“陽之熱積而生火,內熱之精為天;陰積之寒為水,水氣之精為月。”又有雲:“太陽是陽的主人;月也是陰之宗。”這裏用常見的水、火、日、月來說明陰陽的屬性。這個生動的比喻讓學者們很容易理解枯燥抽象的陰陽學說。

其次,闡述了五行的屬性及其生、用、虐的規律。如“東,木,…”。在北方,也有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所以沃春生死於秋,...“這裏五行學說的內容與《黃帝內經》壹致,說明當時的陰陽五行學說已經滲透到很多學科。

這本書還討論了人體的生理特征,勇氣,智慧和愚蠢,長壽等等。例如,“在東方,...人在形,頭小鼻大嘴,風箏肩,眼熟。筋氣屬雲,色淡主肝。長大了,知道的早,活不長;在南方,在西方,...白主肺,勇武無情;在北方,...人傻;中央政府的第四大權力機構,...是明智和聖人,容易管理。”雖然上面可能不是這樣,但大體上說明了五行不同方向和區域對人體的影響

整體論,人與自然的契合

書中強調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如《本·景訊》雲:“天地宇宙,壹人之身也;六合之內,壹人之制也。”“孔喬的四肢與天空相連。天上有九重,人也有九招,……”指出人生活在宇宙中,與自然關系密切。這與蘇文《天怒論》中“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九州之氣、九竅、五藏、十二節氣皆與天氣有關”的觀點不謀而合。

四季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人體,形成疾病。比如《時間就是訓練》記載:“孟春之月,...秋季將導致重大疾病和流行病。”"季春的暑假將給人們帶來許多疾病和流行病."“秋夢的夏天,...人多瘧疾多。.....夏天是季節和秋天,和...人多擁擠。”由上可知,氣與氣的不和諧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同時告誡人們,人體必須適應四季和自然季節氣候的變化,才能在宇宙中健康生存,正如經典訓言:“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儲,有節制地服用,有時出入。”

還有整體觀對疾病癥狀的影響,比如“夫內有病,則外有色。”"癰發生在手指,疼痛遍及全身."前者說五臟六腑有病,引起體表色變,即“內者必形於外”;後者指出局部病變可影響整個人體。

養生,安靜安靜。

這本書註重養生的藝術。如真訓強調性德修養,其曰:“靜而平和,故也養性;和樂是虛無,養德也是。.....若如此,則氣血不滯,五臟不窒。”還有《修事之訓》提出精神休養,指出:“今道人藏精於內,心平氣和,清靜淡泊,胸中無邪氣...然後機樞調益,脈九竅不可比。”“神清氣平,萬節太平,滋養自然之本也。”看上面,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妳有壹個清凈的心,什麽都不想,五臟就會安寧,脈搏就會順暢,所有的竅都會有益健康。這符合《黃帝內經》“淡泊虛無,順真氣,藏神於內,安疾病”和“以樂為役”的養生之道。

養生的另壹個方面是禁止成癮。比如《時間就是訓練》裏說:“孟冬,...君子齋戒,欲靜則靜,除淫則淫,禁淫則淫,養身則安。”冬閉之時,宜藏而不漏,故宜禁欲,藏精養性。《陶勛》原文中也說“聖人不以身服事物,不可媾和”,也是強調節欲的重要性。人類只有養神,調氣,才能健康,才能與世間萬物在自然規律中生活。故《原陶勛》指出:“故聖人必養神,衰氣,平形,隨道興亡。”《淮南子》對人體養生的上述貢獻,可以借鑒。

推病因,情誌環境

書中對發病原因進行了研究,認為情緒變化和地理環境對人體影響很大,是發病的重要因素。比如《靈修》和《原道修煉》都指出:“人怒而破陰,喜極而落陽,……”“薄雲使妳恐懼得發狂,滿腹愁苦,病是壹品。”以上情緒過於偏激,累積成病。這和《黃帝內經》“怒傷陰,驟喜傷陽”的觀點是壹樣的。這種對病因的認識壹直指導著後來的臨床實踐。目前,情緒性疾病的比例越來越高。例如,楊雪琴教授經過調查指出,“70% ~ 80%的銀屑病發病和復發患者在發病前有焦慮和抑郁情緒,他們有特別不愉快的事情。”

地理環境也直接影響人體,是致病的原因。比如“壯土人壯,弱土人肥,...”“山中男多,山中女多,大氣中聾啞人多,森林多,夏天多日,寒冷多日。”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對人的體質、生育、發病、壽命都有影響,是導致疾病的原因之壹。這種醫學思想源於古代文獻,又有所創新。例如,《呂氏春秋》記載:“...水心研究所,有許多壞疽和粉刺;苦水中人多。”這裏指的是住在有辣水的地方的人,他們患有癰瘰癧;在水嘗起來很苦的地方,人們經常會患雞胸和駝背。

談治療,理論結合法律

書中還詳細論述了疾病的治療方法。如《時訓》提出四時治病法則:“治於春,矩於秋,力於冬,衡於夏……”在這裏,平衡法則療法不同於《黃帝內經》中的平衡法則和四時脈。例如,《蘇文·脈象》中說:“四時運動,脈象應隨之上下。春宜中,夏宜中,秋宜中,冬宜中。”《蘇文·陰陽應象大論》:“觀其規,而知其病主。”前者說脈象隨季節不同而變化,即脈象與四時相合;後者根據脈象的浮、沈、滑、澀來了解病因。可見《黃帝內經》以章法論脈象;《淮南子》則以規矩權衡處理,各有所指。

書中提到,治療疾病要綜合考慮,不要顧此失彼,以免引發大病。如《說荀琳》指出:“治鼠之穴不好,小皂必生粉刺壞疽。”

書中還有早期治療疾病的記載。比如《人間煉獄》告誡人們:“患之而後憂者,是病猶未愈而求良醫者。盡管有扁鵲和魚雨的聰明才智,我還是不能出生。”根據這裏的語境,醫學隱喻雖然是政事的道理,但其未病先防、早治的預防醫學思想確實能啟迪後世的研究,這與《黃帝內經》中“病成之後,方為藥”是壹樣的。

關於毒品,重在實踐。

該書在藥物的記載上註重實踐,在藥物的采集、加工、品種鑒別等方面有獨到之處。首先,妳要嘗試自己收集毒品。如《修役訓》雲:“神農始教人撲谷,……嘗百草,……壹日遇七十毒。”這是古代醫生在實踐中尋找和發現藥物的真實寫照。其次,根據藥物表現,按季節收割藥物。比如“蟬開始鳴,半夏誕生”說的是夏天至日時蟬的鼓翼開始鳴響,這是半夏成熟的收獲時節。第三,告誡人們註意毒品加工方法。“牛膽汁塗在眼睛上,...取八歲牛膽,三寸肉桂,百日取之。”這個說法把肉桂放進牛膽汁裏,用了壹百天才入藥。第四,提出了易混淆藥品的識別問題。如“夫亂民,男人。

貧窮類似於蒿,蛇床類似於麋鹿野草。“這種做法,使藥物名副其實,是安全有效用藥的保證。

如在他的書中,他也討論了臟腑器官;疾病命名的記載和形、氣、神的論述,因篇幅所限,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與《黃帝內經》同時代或稍晚壹點的《淮南子》包含了壹定的醫學內容,我們應該挖掘和整理其精華,以豐富中醫寶庫。

《淮南子》與漢初的政治鬥爭

1.建元初年的思想論爭

這本書是戰國以來除儒學外的百余字雜集,主要是黃的話。包羅萬象,從天地、宇宙的開辟到黃老的養生,應有盡有。但表面上看,似乎完全沒有涉及到當時的政治和時局。所以古今論者都認為這是壹本純學術的書。

這本書寫於景帝統治後期,在劉徹登基之初的建元二年呈獻給朝廷。

後人看了這本書,都認為這本書不過是壹本意在請神仙訪道,向黃老閻取經的道學書。黃勞道是漢初文婧推崇的官學。眾所周知,這本書是建元初年激烈的政治鬥爭和思想論戰的產物。

漢初思想論爭的焦點是主張尊王抗洋的儒法(宗荀和現代文學派)與主張因循舊制、無為而治的黃之爭。從現代的角度來看,前者主張民族主義,後者主張自然放任,即自由主義。

漢武帝壹度危在旦夕。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劉徹登基,享年16歲。壹登基就重用主張加強皇權的儒生為諸侯。準備采納文景時期大受挫折的賈誼、晁錯的政治主張,即對內削弱諸侯,加強中央,對外抵禦匈奴。劉安寫了《淮南子》,矛頭直指漢武帝劉徹。劉徹決心尊王,削諸侯,破匈奴,實行“大成功”的政策。劉安主張因循舊規範,無為而治。這就引申到政策上,即堅持漢初的舊制度,以保護劉氏君王集團的既得利益。《淮南子》裏有壹篇文章,講的是帝王之術。

建元初年,主導政治走向的不是已經當上皇帝的年輕皇帝漢武帝,而是皇太後和著名道士魏。建元二年,竇氏家族上臺,罷免了任命的儒將,否定了加強皇權、削弱諸侯的政策方向。這其實是壹場不為所動的宮廷政變。

在這場政治辯論中,就連漢武帝的叔父、王太後的弟弟田粉也暗中站在劉安壹邊。《漢書》淮南王傳:劉安友好安侯田粉。(田粉)低聲對他說:“今日天下無太子,宮車開壹日。沒有國王誰能站得住?”淮南王喜出望外,慷慨赴武安侯。要知道,劉徹此時才十七八歲,正值壯年。除非發生突變,非正常死亡,否則怎麽談“壹日駕宮車”?而位高權重的國舅田蚡(韓太尉手握相當於國防大臣的兵權),已經和劉安私下盤算著劉徹的喪事,有望將老舅劉徹作為年輕皇帝的繼承人。這表明劉徹當時的政治地位是脆弱和危險的。

建元六年(B.C135),皇太後病危,臨終前天上出現了壹顆彗星。劉安認為這種天象預示著“兵臨大州”,天下將大亂。於是“待軍械積財”,準備武裝起義。在此且看當時險惡的政治形勢!

3.人文學術很難完全脫離政治嗎?

建元六年,竇太後駕崩,終於主持朝政。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召見著名儒者董仲舒。東施向他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漢武帝決心進行全面改革。這就是西漢歷史上的“元光決”。新政的第壹項政策是改革國家意識形態,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廢黜的數百字中,壹個是主張陰謀政治的縱橫家之言,壹個是黃老之道。直到田蚡死後,劉徹才知道他和劉安的陰謀。說:如果田還活著,我們應該被消滅!元壽元年(B.C122),劉安蓄謀已久的陰謀終於暴露,被查後自殺。漢武帝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這壹歷史事件表明,歷史上的人文學科很難完全脫離政治。但是,後世已經超越了這壹歷史鬥爭。現代人說起漢初黃老之道,常常是無所作為的感嘆和贊嘆。但如果不參考漢初至建國元年間的大致情況,漢初的儒道大辯論是無法真正理解的。今天的人都認為《淮南子》只是壹部學術著作。當然,還有什麽?

淮南子讀書網:/zibu/淮南子/hnzml.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