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學生如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生如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播種行為,就會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妳會收獲性格;播種妳的品格,妳將收獲妳的命運。”這種育人理念,說明了培養行為習慣的重要性。葉聖陶老師也非常重視青少年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他認為“我們在學校受教育的目的是形成習慣,增強能力。”“有兩種習慣是養成不了的,壹種是不形成習慣的習慣,壹種是妨礙別人的習慣(所謂不形成習慣的習慣,是指壹個人做事沒有強迫和戒備,今天是東,明天是西,今天是這樣,明天是那樣,可能會養不出什麽習慣,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不形成習慣的習慣)。“習慣有好有壞,好習慣會讓妳受益終身,壞習慣會讓妳累壹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促進壹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礎。那麽,教育者應該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第壹,做好初三,重點培養後進生。

有壹種說法是初中生不如小學生,高中生不如初中生,大學生在很多行為習慣上不如高中生。這種說法雖然有點不妥,但也值得思考。的確,小學生集會後,地面是幹凈的,高中生集會後,會有很多紙片,大學生集會後,地面會是“狼跡”。隨著年級的增長,我們的教育目標發生了轉移,只關註學生的學習習慣?其實也不完全是這樣。妳看,同樣的人走在街上吃橘子。張家港人把橘子皮裝進自己的塑料袋或者扔進垃圾桶,麻城人則到處扔。這是為什麽呢?這說明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是壹朝壹夕的事情,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由大環境培養出來的。我們的大環境不好,只能靠我們的小環境,只有把我們的小環境變成我們的大環境。我這裏說的小環境是我們學校。所以,從我們的學生進入我們學校的那壹刻起。我們應該密切註意他們的行為和習慣。我校制定的學生管理十條禁令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為學生行為提供了很好的引導。學校領導決定高壹新生從夏季入學考試開始就要學習這些內容,這是壹個很好的舉措。我們所有的老師都應該意識到它的重要性。記得去年,我報名上學的時候,班裏有兩個出名的淘氣鬼。其實遠不止兩個,不過我孩子那時候也是大壹。報名的時候,他去我的報名處看我班的新生花名冊,順便說了壹句:“妳考了兩個好學生。”我說:“妳怎麽知道?”他說:“那些打架出名的,初中就被通報處分了。”我壹細看,正好兩個同學中有壹個姓張的還沒報名,就不自覺的有了關註他的想法。等,等,等,11點半左右,他媽媽終於把他帶來了。我看到了壹個典型藝術家的頭,但他的身體就像壹棵彎曲的樹苗,總是歪著站著。結果他成了我班第壹個進教室前剃三次頭的學生。另壹個叫陶的學生也在進入班級後剪了幾次頭發。他是著名的“PK”學生。有壹次,他剪完頭發後,我正好上課前在教室裏走了壹圈,發現他的頭發短到符合學校的要求,但是他的左邊剪了壹個英文字母“P”,右邊剪了壹個英文字母“K”,後面剪了壹個英文字母“W”。我看到後把他帶到辦公室,但我沒有發脾氣。我只是笑了笑,說:“恐怕不好。放學後我們把它處理掉吧。”奇怪,放學後,他真的剪掉了。其實遠不止這兩個調皮的學生,還有壹大批行為習慣不好的學生。我重點培養了這些學生,對培養全班良好的行為習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教師要有正確的態度,正確對待學生

古代哲學家孔子曾說:“少即是自然,習慣即是自然。”這充分表明,人們在自然狀態下形成的某種行為,不用思考,不用任何思想,更不用說意誌,是壹種習慣。所謂習慣也可以理解為成年人的壹種自動行為,壞習慣也是壹種自動行為。雖然我們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就註重培養自己的好習慣,但是很多好習慣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培養出來,壞習慣卻是逐漸形成的。我們很多老師,看到我們的學生已經是中學生了,對他們的很多壞習慣很不習慣,看到之後滿腦子都是憤怒。有的班主任經常在壹起聊天,說壹年級9班沒有調皮的學生。其實不是的。除了我上面提到的兩個同學,我們班還有“煙鬼”和“回嘴王”。壹個學生在我做的壹份關於大壹新生的問卷中的壹個專題裏寫了“上網,頂嘴”。在之後的日子裏,我真的學會了他頂嘴的長處。然而這些同學都被我的“手軟”招式打敗了。因為我很清楚,作為壹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其實每個學生,尤其是中學生,都是追求進步的,都是希望得到別人(尤其是老師)的肯定和表揚的。他們不想犯錯,也不想刻意反對老師。他們犯錯誤是因為他們現有的習慣。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師要減少壹些感性的語言手段,多壹些理性的思考。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的教育,也有利於教師的心理健康。

第三,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教師形象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育就是習慣的養成。”教師勞動的示範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是學生在思想、道德、作風上的楷模。學生往往是“以德為師”,教師只有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才能確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教師的言行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起著重要的作用。比如教室的黑板沒擦或者地板沒擦。我采取了兩種不同的方法。壹種做法是,“某某,今天是妳擦黑板的日子,下次記得!””說完快速擦黑板。地面沒打掃的時候,我什麽也沒說,拿著掃帚把沒打掃的地方打掃了壹遍。兩種方法不壹樣,效果也不壹樣。我發現後者比前者好。慢慢的,忘記擦黑板的人少了,地面也漸漸被打掃幹凈了。所以,正如教師需要時刻提醒自己要做學生的榜樣壹樣,教師也應該在教育中表現出良好的習慣,以身作則,讓學生在教育中潛移默化。

第四,重視家庭教育,多和家長溝通。

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孩子在家,家長要善於把握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很多學生家長有不良習慣,直接影響孩子的習慣。壹般來說,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好的習慣也需要家庭教育來培養和鞏固。我們應該讓父母意識到“如果妳培養好妳的習慣,妳將受益終身,但如果妳沒有培養好妳的習慣,妳將終身受罪”(教育家陳鶴琴)。因此,教師和家長應該密切合作,形成共同的教育努力。作為班主任,要建立“家長聯系卡”,隨時與家長保持聯系,及時糾正孩子的問題;作為學校,應該成立家長委員會,定期召開家長會,交流經驗,探討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好方法好措施。現在我們學校開了家長學校,對我們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會大有裨益。

五、各科老師配合,教學管理齊抓共管。

行為習慣是人經過長時間逐漸養成的壹種行為,壹時半會兒不容易改變。習慣壹旦養成,就會穩定下來,成為壹種自動的行為。好習慣會讓人終身受益。課堂教學不僅是培養學生智力的基本途徑,也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主要渠道。因此,各科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進行行為規範訓練。在教學中,各個學科的老師都要有目標,有標準,有壹致的要求,不能任性,壹意孤行,讓學生無所適從。這樣,學生在養成好習慣的同時,自然會對壞習慣產生防禦作用。

六、習慣培養無小事,貴在持之以恒。

習慣的形成是在小事上的情感體驗積累,所以學生行為習慣的形成無小事。正因為如此,我們應該非常重視學校規章制度的執行,這可以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應該堅持不懈地做。比如,註意提醒學生在晚自習時關掉飲水機的電源,可以幫助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開會時排隊進入會場,可以使學生形成有序入場、遵守紀律的良好習慣;進辦公室時,讓學生喊壹聲報告,可以讓學生養成尊重他人、講禮貌的好習慣;用餐時強調學生吃多少買多少,吃得飽飽的等等。,可以杜絕學生吃零食的現象,讓學生養成節約、珍惜勞動成果等良好習慣;當壹些學生的行為出現偏差時,我們班主任要重讀《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復習好習慣的要求。但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明白,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壹朝壹夕的事情。我們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來培養學生的行為規範。我們必須持之以恒,壹點壹滴,滴水穿石,日積月累,讓養成教育真正成為學生的內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