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春天的戒臺寺

春天的戒臺寺

北京西山的戒臺寺,不僅以“天下第壹壇”聞名,更是古松壹絕,以丁香聞名北京。

走近戒臺寺,壹束束紫丁香從紅色的院墻中探出頭來。

戒臺寺,原名慧聚寺,始建於唐代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這是以禁欲聞名的周知禪師的隱居之地。遼代鹹雍五年(1069),法君法師在寺內創立菩薩戒。明代宣德年間,重修此寺,英宗賜名萬壽寺。因有全國最大的佛壇,民間俗稱譚潔寺、戒臺寺。

寺廟建築,東西向,是目前中國北方保存遼代文物最完整的寺廟。

山門寺寬三間,單檐灰瓦頂。山門寺的鬥金匾掛在門額,四角掛著風鈴。門前的這對石獅是清代石山上的壹個和尚在他還是石匠的時候雕刻的。作者在《千山遊記》中介紹了這個故事,千山原是戒臺寺裏佛教僧侶的隱居之地。

門樓前有康熙題寫的“滿居記·譚潔題字”石碑。

還有壹棵古樹,是發君大師種的。法君大師,遼代鹹永帝第五年(1069),受命協助呂錦泰武松過冬。他在寺內創立了菩薩戒壇,是戒臺寺“開壇行戒”第壹人。

山門寺前後貫通,中間有壹個通孔。在寺廟的每壹邊,都有壹個保護者的雕像,壹個是密執安的金剛,另壹個是羅娜的金剛。

穿過大廳後,回頭看山門外的剪影,這叫壹個我舍不得的場景。

第二個入口是國王廟,三間房寬,單檐,頂上青瓦。王廟的鬥金匾掛在門口。

天王廟的正面是鐘樓,建於明朝景泰年間(1447),以亭式重檐歇息於山頂。壹株丁香斜倚在壹旁。

天王廟正面是鼓樓,與鐘樓同時同規,漢白玉雕龍旗桿襯托兩層。壹朵迎春花斜倚鼓樓。春天,戒臺寺的花是最美的,古建築仿佛是陪襯。

院內有兩棵對稱的古松樹,分別是“龍松”和“宋風”,樹齡500-600年。龍松,敦實雄壯,滿身虬結,皮似龍林,恰似黑龍頭,軀幹扭向南方;鳳凰松,線條流暢,挺拔帥氣,扭著脖子向北;這兩棵松樹形成了壹個龍鳳交叉的美麗形狀。

院中有壹方明代七年(公元1442)萬壽寺碑。碑文描述了明代宦官王鎮、阮堅等人修建戒臺寺的情況。當時建了七年。建成後,英宗皇帝賜名“萬壽寺”。

在天王殿的中央,供奉著壹尊木刻漆金的彌勒佛坐像。

天王殿兩側是四大天王的泥塑像。

天王殿後的鍋門內有壹尊韋陀像。

進入三院,大雄寶殿位於近兩米高的平臺上。朱自清形容為寬敞、寬敞。

《連潔祥林嫂》刻有龍橫匾,為乾龍書法,對聯為“禪如鏡留月,韻如舞風”。

大雄寶殿內鑄有明代青銅三世佛,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南面為阿彌陀佛,北面為藥師佛。

院子裏,祠堂在南邊,伽藍廟在北邊。

院中有壹株古白皮松,遮天蔽日。清代詩人趙懷玉曾寫過壹首詩贊美:譚哲勝以壹春,辭臺以壹松名。望著遠處的玉影,我聽到了海浪的聲音。壹開始就認識,像打招呼壹樣投球。壹樹有態,與造物競巧。

從大雄寶殿外的右側,我看到壹個古松站在院墻上。松下石碑楷書三字,據說是清朝的恭親王。書籍。

壹朵丁香花在屋後靜靜地綻放。

哦,紫丁香!在古代,丁香是寺廟種植花木的首選。在北京的寺廟中,程楠古寺的法源寺和京西古寺的戒臺寺是最著名的。戒臺寺裏有1000多株紫丁香,其中有20多株樹齡超過200年的古紫丁香。

拾級而上,花落,香醉人。

爬上臺階就是千佛閣的所在地。

千佛閣是戒臺寺的藏經樓,原建築已毀。眼前的千佛閣是近幾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千佛閣供奉著佩盧的佛像銅像,磚墻上鑲嵌著玻璃壁畫,遍布佛龕。每個龕位供奉壹尊佛像,共有1680尊,是名副其實的千佛閣。廟前,左邊石碑為民國大總統徐世昌所書,右邊石碑為恭親王?寫壹篇文章。因為疫情原因,千佛閣不能進,但是不要後悔,因為著名的“禁臺五松”是橫著排列在千佛閣前面的。

戒臺寺有五棵奇松,分別是九龍松、寶塔松、臥龍松、自由松、活動松。北京以其奇異的姿態和古老的樹齡而聞名於世,有“天下第壹京”的美譽,其中戒臺寺古松團應首當其沖。

千佛閣前臺,臺階右側為“臥龍松”(五松離臺),臺階左側為“自由松”(五松離臺),兩松對稱。朱自清說:最好在這裏逛逛,不要走馬觀花。

再往左,有“活動松”(平臺上的五棵松樹),乾隆特別喜歡。他留下壹首詩說:老幹筋百尺,何以撼之?咄,誰是領,又牽動千絲萬縷。

通常我會停下來,穿過那個小門,沿著臺階走上山。

先過南宮院,再順著低矮的紅墻,穿過上下屋。

戒臺寺南宮院原是皇帝來寺朝覲時的休息場所。上下兩院都是寺院。

紅山墻依山而建,寺內建築此起彼伏。

千佛閣,三檐亭式木結構,高30余米,屋頂為“大五脊寺式”,巍峨壯觀,掩映在青山之中。

無論妳轉向哪個角度,千佛閣都是對的。

戒臺寺古代泉水豐富,打了72口井,是遺留下來的兩口井之壹。紫丁香伴古井,清泉留韻。

位於最高處的幽院名為“九仙堂”,門聯上寫著:登高望遠,關註蓮花世界,下堂與亭子相鄰,陪伴老先生。

為什麽佛寺裏會有道教的殿堂?寺廟石碑記載了許多民間組織舉辦的“會議”,如“地藏會”、“三元慈悲會”、“慈悲會”、“廣益飯會”、“五顯財聖會”等。寺內建了壹些小廟,如財神廟、皇後廟、老人殿、地藏王廟等,使得壹些非佛寺出現在這個佛寺內。

繞過九仙殿,便是觀音殿。連嶽:在座位上俯瞰梵天海,松下生出白雲。

在觀音殿裏,有壹尊白色的觀音像,它是用陶器制成的,並塗有黃金。左手拿著花瓶,右手拿著柳枝,站在荷花臺上,海潮從海上漲起。觀音左邊是龍女,右邊是童子。他們雙手合十,拜觀音。

千佛閣、觀音殿、酒仙殿從低到高在同壹軸線上。

從觀音閣下到千佛閣後面,欄桿上立著小獅子。

小獅子和千佛閣都是2015同期新成型的。幾年下來,他們就像被佛教感動了壹樣,充滿了佛性。

這個石獅比較厲害,壓制西北山脊上的仙獸。

騎鳳仙花的人在前,龍鳳獅三獸在後,感覺很悠閑。

從千佛閣西北角下行,迎春花護著壹塊石碑,建於金天德四年(1152),名為金碑,記述了戒臺寺三大師的生平。

從金碑正面看,是“真武堂”,自然和九仙堂壹樣。真武廟建於明代。朱迪奪取皇權後,說是真武大帝幫了他,所以在京裏鋪了道觀以示感謝。

向下,紫丁香潔白如雲,清香襲人。

進入牡丹園,有太湖石建造的大型假山影壁,雕像是恭親王奕。。哎?從光緒十年(1884)開始,他來到這裏“養病”,在這個院子裏住了十年。他在院子裏廣泛種植牡丹花。它過去被稱為龔蓓庭院,但現在它通常被稱為“牡丹園”。

牡丹園是壹個有兩個院子的院子。兩個院落由木質吊門相連,門額上有壹個遊戲。牌匾名為“匯聚堂”。後院三面房屋由回廊相連,雕梁畫棟。在院子的四個角落,太湖石和花木搭成的花壇各有千秋。民國時期,不時有文人墨客、富豪在此居住,修身養性。例如,梅蘭芳和譚鑫培經常在牡丹園談論戲劇,並在戒臺寺參加佛教。

從牡丹園出來,朝北,寺廟坐西朝東,方位容易混淆。有壹塊漢白玉石碑,上面用金字寫著“無肉無酒進山門”,表示大家要立即上壇,註意規章制度。

只見巨松“九龍松”(平臺五松),氣勢磅礴,立於樹下。我擡頭壹看,發現古松的樹枝真的像龍。

旁邊是壹個由玻璃罩保護的經典墓塔,有八根石柱。這是元代僧人嶽全長老的墓塔。嶽泉長老在戒臺寺當了四年住持。

在古典建築的屋檐上,雕刻著音樂家的音樂圖片。樂師們手握簫、琵琶、豎琴、笛子等樂器,載歌載舞,惟妙惟肖。

王銘殿,前身是著名的李博殿,是獻給優秀的李博尊的。妳李博尊是佛陀第壹個持戒的弟子。他德高望重,明辨是非,主持正義。每當僧侶之間有抗議,佛陀總是命令妳李博調解。清朝以後改為明成祖殿,供奉彌勒佛和大金剛。現在,戒臺寺有壹件珍貴的文物——雕龍龕。

這個木雕壁龕是明代的遺物,周圍有各種龍紋和花卉裝飾。據說整個龕雕了146條龍。

前面,壹個粗壯的古松扭曲著“爬”上山墻,沖向石欄桿下的古塔。寶塔兩邊各放了兩根樹枝,像壹條龍伸出前爪“守護”著古塔。(民國田)有詩雲:捧塔松更新奇,在意衣傾。因為這個廟太松散太詭異了,變成了老樹精。這棵松樹與戒臺殿同時在遼代種植,至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在歷代僧人的悉心照料下,寶塔松(臺內五棵松樹)的樹形被修整,使其枝幹彎曲,保護了古塔,如今早已成為奇觀。

從這裏,我進入了譚潔庭院。原來,明王殿是譚潔庭院的山門。

迎面就看到了譚潔堂,建於廖先勇五年(1069),距今已近千年。

齊朝金匾上的“擇佛場”三個大字是袁世凱所寫。

殿內橫檁上,有壹塊康熙手書“清結”二字的匾額。大廳的天花板塗有金色油漆,大廳頂部的中間部分是壹個“八個藻井的桶”,沈箱內的深度在上圓以下分成兩部分。井口內壁上雕刻有許多哮天亭子,每個亭子都雕刻有壹個佛教壁龕,其中有壹個金色的小佛像,有壹個莊嚴的寶藏。藻井上層圓形部分中間的穹頂上是壹條木雕龍,俯視著。團龍周圍的穹壁上還雕有八條“升龍”,組合成“九龍頂護”。

在寺廟裏拍照就像做賊壹樣。就是這樣。

寺內漢白玉平臺上是壹個環形祭壇,上面供奉著壹尊釋迦牟尼坐像。

雕像前有十把雕花木椅,是舉行授戒儀式時“三司七證”的坐具。

解臺,由大青石制成,平面呈方形,高3.25米,平臺分三層,上大下小。每層平臺由住友塑造,上下刻有浮雲草,腰部刻有神龕。壁龕裏有壹個繪有戒臺泥的泥塑,放置的是沈潔165438+。

這些戒律,泥塑金身,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這是迄今為止北京獨壹無二的壹組齋戒神像,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戒臺寺與杭州的肇慶寺、泉州的開元寺並稱為中國三大戒壇。戒臺寺規模最大,可傳授佛教最高戒律——菩薩戒,號稱“天下第壹戒壇”。

走出譚潔大院,參觀古松的古塔。

遼代兩座磚塔,壹座是法君大師墓塔(北),七層磚塔,檐密,塔剎為蓮花,塔身下部也采用蓮花基座。另壹個是法君法師的衣料塔(南),裏面有法君法師的袍服、食碗、官錄等物。

法君法師(1021—1075)在仙永五年帶著僧人修繕了慧聚寺,並新建了戒壇,是戒臺寺“開壇行戒”的第壹人。同年12月,廖道宗召見法君,授予其“路沖大夫為普通侍衛,傳道大師”稱號。法君死後,朝廷和僧人在後花園西側修建了墓塔和幔塔,並立碑文贊頌法君大師的無量功德。

園中有古松,形似秋菊,飛舞怒放,名曰菊松。

滿園紫丁香,芳香四溢。

丁香因其管細長如釘,芳香撲鼻而得名。

紫丁香,花序巨大,花朵繁茂,顏色淡雅。紫丁香的含義是輝煌。紫丁香有天堂之花的光榮綽號,自古以來就是佛寺的聖花。

當年,朱自清壹直聽說潭柘寺和戒臺寺,於是騎了壹頭驢。他描述了當時的三大名松:“臥龍松、寶塔松都是仆役姿態,體壯鱗淡,意為飛翔。"九龍松又老又幹,好像露出了牙齒. "“潭柘勝於層,壇勝於開;但潭柘寺似乎更安靜。退壇的和尚,全是春風,卻遠勝潭柘寺。”

有意思。有意思。園中有壹塊石碑,記載著朱自清先生這段有趣的記憶。

丁香花小而弱,花管略長,給人壹種什麽都想幹的感覺。丁香花不開花時,其花蕾密密麻麻掛滿枝頭,稱為丁香結。

詩人經常用含苞待放的紫丁香來比喻憂郁情結。“青鳥不把消息傳到雲外,紫丁香在雨中空悲涼。”

古寺,佛鐘,丁香真的有這種感覺。

這個門出去,還有地藏王殿,日光殿,月光殿,等等。

最後描述壹下這個時鐘。

殿東北角6米多高的基座上,背面三面環山,正面東望平原,居高臨下。這裏有壹座鐘亭,卷頂四根柱子斜立成八字形,風格獨特。原亭內有壹口大鐵鐘,名為有慶鐘,現有阿明景泰銅鐘。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望月壇》中寫道:“滿山白雲,誰來鳴鐘?沒有辦法到達那裏。照此看來,我看著就像做夢壹樣,我還是欠臺灣的。”

無盡的美,無盡的花。

春天的戒臺寺,佛塔挺立,譚潔莊嚴,古松展露,紫丁香飄雪,樹葉大開,脫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