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我市糧油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糧油高產活動的開展,保障糧油供應,增加農民收入,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工作方案。
壹、指導思想
圍繞穩定生產總量、增強生產能力、提高質量效益的總目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依靠科技進步,集成先進栽培技術,註重單產,提高質量。堅持示範帶動,大力開展水稻產業推進行動、小麥高產攻關活動、玉米振興計劃和油菜高產創建活動。全面落實國家和省市各項惠糧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著力推進土地流轉,推進規模化種植,努力提高糧油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水平,推動糧油生產再上新臺階。
二、目標和任務
2009年,全市糧食產量穩定在1.91.5萬噸,力爭200萬噸,其中肥東縣68萬噸,肥西縣58萬噸,長豐縣60萬噸,四區5.5萬噸。糧食品種質量結構和區域結構進壹步優化,糧食綜合優質率達到80%以上。全市油料作物產量達到34.4萬噸,爭取36萬噸,其中肥東縣654.38+03.5萬噸,肥西縣8萬噸,長豐縣6.5萬噸。
主要糧油作物的目標和任務:
水稻:大力推進水稻產業,加強政策扶持,加快現有關鍵技術的集成推廣,加大投入,打造知名品牌,全面提升水稻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以主導品種和主要技術集成推廣為主攻方向,以核心示範區建設為突破口,加快優質專用品種推廣,強化“壹增四推”關鍵技術實施,推進良種良法與農機農藝相結合,加快超級稻品種推廣,力爭全市超級稻種植面積突破200萬畝,大幅提升水稻產量和質量水平。2009年,全市水稻播種面積計劃穩定在295萬畝,產量達到565438±07.6公斤/畝,比上年增長4%,總產量達到654380±52.7萬噸,比上年增長3.5%,優質率達到80%,提高4個百分點。
小麥:深入推進小麥高產攻關活動,依靠科技,以單產為核心,突出“四防”(防倒伏、防凍害、防病蟲害、防早衰)要求,大力推進以科學播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綜合治理、化學防治為主要內容的關鍵技術集成應用。大力抓好示範區建設,進壹步增強帶動功能和示範效應。計劃全年小麥面積76.4萬畝,產量達到360公斤/畝,比上年增產3%。總產量將達到27.5萬噸,比上年增長65438±0.5%,優質率達到78%,比上年增長3倍。
玉米:認真實施玉米振興規劃,以主單產為重點,支持現有關鍵技術集成推廣,提高玉米綜合生產能力。加快核心示範區建設,在核心示範區推廣高產專用品種、合理密植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機械化播種收獲等5項關鍵技術。優化品質發展飼料玉米。計劃2009年全市玉米面積約654.38±0.8萬畝,單產達到465.438±0.2公斤,比上年增長3%,總產量7.42萬噸,比上年增長35%。
油菜:積極開展油菜高產創建活動,以主單產為方向,以典型示範為途徑,加大項目力度,加快良種良法集成推廣,提高油菜生產水平。大力推廣優質高產品種、病蟲害綜合防治、平衡施肥、輕簡栽培、機械化生產等五項關鍵技術,加強“三情”(苗情、土情、蟲情)監測。按照高標準、多層次、廣覆蓋的要求,抓好核心示範區建設,增強示範帶動能力。今年油菜種植面積達到654.38+0.9萬畝,單產達到654.38+056.8公斤,比上年增長2%,總產量達到29.8萬噸,比上年增長20.7%,優質率提高到95%。
三、重點工作
1,推廣高產優質品種。按照產量和質量並重的原則,推廣壹批高產優質品種,擴大種子工程效益,提高良種覆蓋率。積極創新新品種推廣新機制,建立“核心示範區+農技推廣部門+示範農戶+輻射帶動”新模式和“主品種+配套技術+主體培訓”新技術配套推廣模式。
2、開展高產攻關示範。全市圍繞水稻產業升級、小麥高產攻關、玉米振興計劃、油菜高產創建四大創建行動,建立50個萬畝示範區、100塊示範地塊,重點扶持50畝以上1043戶、20畝以上10287戶。萬畝示範區面積93萬畝,其中水稻產業升級示範區21,小麥高產攻關示範區8個,玉米振興示範區9個,油菜高產創建示範區12,力爭示範區綜合平均產量比全市平均水平提高20%以上。
3.加強病蟲草害的防治。堅持“大眾植保、綠色植保”的理念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加強重大病蟲害和鼠害的防控,有效降低創建活動中生產生物災害的損失。及時監測病蟲害發生動態,準確預測發生趨勢,提前制定重大病蟲鼠害防控預案;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科學制定綜合防治方案,集合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技術措施,進行統壹防治,提高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加強農藥市場監管,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4.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根據測土配方施肥總體工作方案和示範區,推廣高效環保肥料,進壹步增強示範輻射帶動功能。以測土配方施肥工程為載體,以土壤養分組成和作物需肥規律為基礎,以高產為指標,制定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方案;圍繞測土配方、肥料配置、肥料供應、施肥等基礎內容,發放測土配方卡到戶,開展配方施肥到戶技術培訓,為示範區科學施肥提供技術服務,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力爭2009年配方面積達到280萬畝。
5.培養種植大戶。通過政策驅動、科技驅動、產業化驅動,通過委托養殖、租賃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促進土地向企業和種植能手集中。建立促進農民生產經營方式轉變、提高科學技術普及水平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機制。通過積累品種優勢、技術優勢、項目優勢,放大基地規模,放大示範效應,紮實推進規模化農業增效,實現土地、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
6.建設標準農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按照“鞏固高產田、提升中產田、改造低產田”的思路,大力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土地產出能力。要抓住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支持土地整治的有利時機,將項目資金向優勢區域和高產創建區域傾斜,整合土地整治、農業開發、農田水利、農業開發等重大財政專項支持,按照節約集約用地、科學規劃基本農田布局、統壹集中整治的原則,積極實施優糧工程、種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等“四大工程”。加強高產穩產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糧油生產條件和裝備水平,提高糧油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穩步提高糧油綜合生產能力。
7.加強農業科技服務。推進100項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100項農業技術示範,加快農作物優良品種引進推廣,提高優勢農產品覆蓋率和更新率。加快農民培訓,突出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就業技能和致富能力。加強農業科技“百千萬”工程,大力開展“聯百村、聯千家、帶千家”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建立以縣級農技推廣中心為骨幹、鄉鎮農技推廣站為輔助、村級農技推廣組為基礎的三級基層農技推廣網絡,努力推進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
8.推廣機械化生產。在糧油主產區示範推廣機械化生產技術,提高糧油生產效率和種植效益;圍繞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大力推廣機械深松、精量播種、機械化種植、聯合收獲、節水灌溉、保護性耕作等農業機械化關鍵技術,努力提高糧油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大力推廣免耕栽培,促進農機農藝有機結合;重視機械化農作物稭稈還田、保護性耕作和機械化旱作節水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建立健全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農機大戶技能培訓,創新完善農機管理機制,支持農機作業協會、經紀人等農機中介服務組織發展,提高農機服務組織化程度;積極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規範操作方式,提高實施效果,促進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
四。組織和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和落實糧油發展制度。市農委成立了糧油生產領導小組和技術服務組,落實領導分工責任制,切實加強糧油生產監管,確保糧油高產創建順利進行。建立糧油生產會議制度,統籌協調推進各項工作,定期交流信息,開展技術指導、工作督導、專題研究和信息服務。各縣區也要建立相應的工作制度,成立工作組,開展相應的工作。
2.加強技術指導服務。充分吸收科研、教學、生產、推廣等方面的力量,成立專家指導組,制定技術方案,深入開展巡回指導和服務,開展作物苗情、土壤墑情、災害病蟲害調查,及時采取田間管理措施,分區域、分作物、分季節、分層次搞好技術培訓和生產指導,確保萬畝有技術能手、千畝有技術骨幹、百畝有技術標兵。
3.落實支農惠農政策。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支持,多渠道增加糧油生產投入,確保各方對糧油生產的資金投入持續增加。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科技入戶走訪、測土配方施肥、重大農業技術推廣等項目要向糧油高產示範片傾斜。市財政將分別獎勵3萬元和2萬元,承擔國家和省水稻產業升級、小麥高產攻關、玉米振興計劃、油菜高產示範項目;對今年單戶糧油種植大戶500畝以上的,每戶獎勵1萬元;對1000畝以上的集中連片制種基地,每畝給予20元補貼。積極推進糧油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嚴格各項補貼資金發放程序,加強監督檢查,確保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4.積極開展觀察交流。在作物生長的關鍵季節,組織農業部門、農技人員、技術專家和示範農戶選擇有代表性的萬畝高產創建示範片進行實地觀摩,開展技術交流,全面總結糧油高產創建的成果和經驗,特別是組織模式、技術措施和創建機制,為今後在更大範圍內實施高產創建活動,推動農業生產規模化發展提供經驗。
5.組件式數字農情系統。要加強農業信息系統和隊伍建設,加大農業信息化建設投入,加強現代信息手段應用,規範信息編輯、審核和統計數據報送,進壹步強化農業信息的時效性、權威性和責任感;豐富農業調度內容,進壹步加強糧油等主要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求監測,農業生產要素和統計數據變化的預測分析,農業生產進展和災情動態,惠農政策落實情況;充分利用信息網絡,建立信息傳遞的雙向服務,與氣象、統計部門建立聯系制度和信息共享機制,當好決策參謀。
6.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廣泛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宣傳中央、市和地方出臺的壹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做到政策到戶、惠民,確保政策落實不縮水、不走樣。大力宣傳和表彰糧油生產發展中湧現出的先進單位、個人和種植大戶,積極營造全社會重視農業的良好氛圍,進壹步調動農民的糧油生產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