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高層至少對袁世凱保持了表面上的尊重。所以他的意誌也是處理權力交接的重要依據。然而,在他去世後的第二天,即6月7日,副總統李在他的繼任公告中使用了“繼任”壹詞,而不是“代理”。很明顯,《基本法》的條文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臨時憲法》為基礎,而不是以《元吉憲法》為基礎。這時,國務院的國務卿段並沒有表示反對。這只是對袁的第壹次打擊。
後來中國各派政治勢力,包括北洋最有威望的地方實力派馮,都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12)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會》(1913),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制。另壹方面,西南司國防力量要求懲處那些袁世凱的親信,並冠之以“天皇制罪魁禍首”。
壹方面有政界的反復呼籲;另壹方面,李和段還在爭論不休。6月底,也就是袁死前不到壹個月,李、段先後發布政令。除了壹些人事安排,他們的主要目的是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制,撤銷袁世凱親自設立的指揮所和政廳,還下令逮捕那些所謂的“帝國罪魁禍首”。換句話說,袁世凱死後僅壹個月,他壹生創造的政治遺產全部煙消雲散。在國體、政體、法律、機構、人事等方面,袁世凱沒有給後人留下任何建設性的積累。除了盛大的葬禮和民間仍在使用的銀元上的側面頭像,他似乎從未在現實和歷史中出現過。
因為袁世凱在去世前三個月已經廢除了83天的帝制,他生前的政治身份仍然是中華民國大總統。段在逝世的當天,以國務院的名義向全國發布公告說:“袁主席於本月六日病逝。法令頒布後,我尊重憲法第二十九條,宣布由副總統李代行中華民國職權。”所謂“憲法第二十九條”,是指袁世凱在1914年新創制的基本法。第29條規定:"總統因故離職或不能處理事務時,由副總統代理"。
這段話的標點只有50個字,卻引發了無數問題。
-袁世凱創造的憲法為什麽還在用?按照西南司國防軍的觀點,袁世凱此時已經是漢奸,其叛國的出發點是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制,具體行為是創制憲法,廢除臨時憲法。所以袁世凱必須否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制。因此,南北雙方,即北洋政府和保家衛國的軍政府,只在壹點上達成了諒解:李將是的下壹任總統。
政治上,各黨派都對時局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總結起來,無非是恢復以臨時憲法和人大為基礎的民主法制。懲罰所謂的“帝國罪犯”對於各種威脅性的要求,朝鮮奇怪地集體保持沈默。這是因為中央政府中的北洋系政客,曾經是袁世凱的親信,現在都成了“帝制殘余”,當然不敢亂說亂動。至於分散在各地當將軍掌管壹省軍務的北洋軍人,根本沒有政治主張,壹時難以否定時局。而且由於北洋系第二號人物馮也在15上致電李,請恢復臨時約法,繼續召集國民大會,所以各省將領不能發表其他意見。
但這個時候,張勛的立場就不壹樣了。袁逝世前夕,即5月30日,馮在南京召集北洋系將領開會,討論袁及其政府進退的由來。會議無果而終,不歡而散。但在張勛的要求下,南京會議的部分代表在徐州復會。會議提出十條提綱,主要要求保全袁壹家的生命財產和袁去世背後的壹切榮譽。以及“絕對抵制暴力分子參與政權。”所謂“暴力分子”指的是國民黨員。這十點提綱可以說是北洋系本土實力派的心聲。這次徐州會議也成為未來壹年左右甚至影響政局的“監察兵團”的起源。
然而此時,無論是雄心勃勃的梁啟超,還是光怪陸離的張勛,都沒想到,壹場微妙而密集的人事安排正在悄然策劃實施,名單在李和段手中頻頻傳回。從來年的史實來看,段和李的關系很不好。所以,當時的政治觀察家完全不理會他們的密談,是很正常的。因為大家都忽略了壹件事——段和李之間的“橋梁”是張國幹。就是這個人,在袁世凱死後的第壹個月,決定了中國的命運。
李和段。
在晚清,我們非常重視同鄉之誼。張祖籍今湖北赤壁,卻隨湘軍出身的父親在安徽長大求學。後來他們壹家定居蕪湖。因此,他能夠以安徽人的身份與安徽人段接近。我也可以接近湖北人李,作為壹個湖北人。當然,我作為香的孩子也能取得袁世凱的信任——香畢竟是近代中國所有地方實力派的鼻祖。
張國幹三十出頭就開始了職業生涯。1916年他40歲。在此前的四年裏,他曾擔任國務院秘書長、總統府秘書長、內政部副部長和右成(相當於國務院副總理)。袁世凱最依賴張國幹的是他值得信賴的親和力和妥協協調能力。在袁執政的四年間,張國燾在前兩年和後兩年分別對袁與李、袁段的關系進行了調解,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到元始末年,壹方面,張國幹不認同帝制;另壹方面,李源和袁端的關系已經崩潰,不可能協調* * *。因此,當袁世凱死後,施立接任時,張國燾是首席教育官。
但段想讓李當總統,但他還是想帶上他。袁世凱死後,段立即帶著張去了李的府。在李辦公室的東花廳裏,段首先向鞠躬以示敬意,然後兩人相對沈默了半個小時,算是“請總統出來”的禮數。段在離開的時候,給張國留下了壹個,也就是壹個通訊頻道。
到了當天晚上,北京的謠言越來越多,說北洋軍的首腦要把李趕下臺,讓徐世昌出來當總統。李當然很害怕。這不是權力的問題。如果北洋軍頭逼他退讓,肯定會危及自己的生命。於是,張國幹先去了胡同的段府打聽情況,然後與李在東花廳坐了壹夜。直到淩晨三點知道各方安全後,他才去休息。和李壹起度過最驚心動魄的第壹天的是張國幹。
六日下午三時,國務院以袁世凱名義發布“已故總統令”:“依照有關法律,宣布由副總統李代理中華民國總統職務”。這個“契約法”就是元稹的契約法。而李本人發布的“就職令”,第壹句是“於本月七日就任總統”,“就職”壹詞的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文告寫好後,張國幹親自送胡同給段過目,段沒有提出任何異議,即簽字蓋章,然後在報紙上刊登,電報全國。自就任大總統以來,李壹直在張國幹的溝通下與段秘密討論壹系列重要問題,包括內閣成員的選拔和各地軍政領導人的確定。在公共層面,他們也實施了壹些制度變革。10年,李就任總統僅三天,就廢了元帥府,將職權還給了陸軍、海軍、參謀本部等部門。這應該是段最重要也是最欣慰的事情。這樣,他才是真正的國家軍事領袖。李還允許“天皇制的罪魁禍首”周子琪辭職,他的首席財務官職位移交給了老革命黨人陳錦濤繼任。這也是李改變內閣的第壹步。
即使在北洋系內部,馮也根本不在乎袁世凱的歷史地位。相反,他打電話給段,強迫他承認臨時憲法。那很簡單。於是,段在6月底突然宣布全面恢復以臨時憲法為主體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制。這樣,也意味著元吉的“盟約法”被永久廢除,被袁於1914年初強行解散的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國民大會立即恢復。
所有人都是贏家,而最大的贏家其實是段。首先,他實際上已經成為北洋系的新領導。當然,馮的資歷和地位都比不上他,但南京人雖然可以直接控制長江中下遊,但畢竟離北京這個政治中心還相當遠。其次,李雖然是的總裁,但“責任內閣制”的權威來自部裏。理論上,總理(以及掌管各部的部長)必須由總統任命,並應接受國民議會的質詢和彈劾。在《臨時約法》中,段對的限制僅止於此。簡單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就是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制度設計。在總統和國會的較量中,相互制衡,相互傷害,而國務總理則可以相互勾結。
馮·
現在,體制和制度已經確定,段就要開始工作了。第壹步,當然是先把官位安排好。壹場保家衛國的運動,讓很多資歷淺薄、威望不足的軍政人物走上前臺,尤其是西南部,軍隊比馬莊強大,不可能再回到半年前那種畏首畏尾的樣子。在中央政治舞臺上,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制的恢復,早已被袁世凱排擠的革命黨制,現在將回歸中央。除此之外,它們還是李作為總統的執政基礎。當時全國有22個省,所以有40多個省長、省長的空缺;至於長官,人數就更少了,國務院只有9個部門。
段有自己的想法。前幾天政界還在爭論到底是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也就是在還不能確定李是代總統還是繼任總統的時候,段就已經擬定了內閣名單。外交部長,原來的陸征祥已經辭職,現在交通部長曹儒林也在負責。段建議用王大珩代替他;內務總長,原為王,建議用剛從福建回來的許世英代替;財務總監本來是代理周子琪的,但此人確實與袁世凱關系密切,被封為“帝制殘余”,留在中央恐怕不太方便。因此,6月23日,他由李親自提名,由陳錦濤接任。陳是老聯盟的壹員。他是辛亥革命時期南京臨時政府剛剛成立時的財政局長。
教育局長原來是張國幹。但為了讓反袁人士更容易被新政府接受,段提名範元廉接任。範的資歷很深,後來又贊助梁啟超反袁,所以在保護國軍方面名聲很高。農商局長原是司法局長,現在段建議張國幹接任。其余四個部門的總長度不變:陸軍段、海軍劉冠雄、通信曹儒林、司法。
段認為的這個安排非常合適。九個將軍,留下五個老人。如果他自封的陸軍參謀長不算,也就是說8個國務委員進了4個新人,公平均衡,新舊交融。而且四位新人中,財政部長陳錦濤可以照顧革命黨的感情,教育部長範元廉可以照顧梁啟超的感情。這幾乎是壹個“聯合政府”。不料,李在審核蓋章時並不同意這份清單。他主要想換掉兩個人:外交部長和海軍總長。
海軍壹直是北洋系從德國分出來的,而李本人就是海軍出身,尤其得到海軍高級將領的支持。而現在的海軍總長劉冠雄,卻成了北洋系插在海軍的鋼筋。如果這壹點不消除,將來李和海軍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因此,他建議由唐代替外交部長,由程必廣代替海軍總長。增加加拉為首席法官,孫為首席教育官。後兩者原本是革命黨和進步黨,現在都屬於國民黨陣營。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段之外,內閣的8名成員中有5人要麽是國民黨人,要麽與國民黨有很深的歷史淵源。
段竟然答應了這壹切。於是,在1916的6月底和7月初,發布了壹系列命令,宣布了新的內閣名單。需要說明的是,這份名單只是代表中央政府的意願,並沒有得到國會的批準。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些任命建議連他們自己都沒有批準。還有壹個潛移默化的影響:包括北洋系、西南系在內的各省地方勢力集團是怎麽看待這個名單的?國民黨和進步黨,即孫中山和梁啟超,是如何看待這份名單的?
按照計劃,國會兩院要到8月1日才重新開會,包括段在內的內閣成員名單要等到8月底才能得到批準。那麽,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八位長官能否過輿論關。
第壹個被槍斃的人是王大燮。當時王已年近六旬,在清朝以前的外交部和郵電部(即交通部)已是侍郎,但問題是他犯了“政治錯誤”,被當時的人們視為“帝制殘余”。壹聽說他要入閣,特別是西南系的政客起來攻擊他。王受不了了。他任命外交部長後僅十天就辭職了。
交通部的主要業務是建設和管理鐵路。當時中國極其貧窮,所以需要向外國列強借錢來修建鐵路。所以,作為首席運輸官,他不壹定需要知道如何鋪設鐵路,但他必須是外交人才、金融人才和金融人才。然而,在李的雙囊中卻鮮有人才。他普遍得到國民黨體制內人士的支持,激進派和英雄很多,但建設性人才很少。其實梁啟超的進步黨也是文人政客居多,懂得腳踏實地治國的技術官員少之又少。所以許世英只能當首席運政,雖然他之前從事的是司法內務,對外交和金融完全不熟悉。
張國幹也被調走了。李剛剛當上總統,他的位子還沒有坐穩。請任命張為總統府專職秘書長,農商首席部長的位子讓給另壹位國民黨人顧忠秀。
與段最初提出的名單相比,八名內閣成員中有三人落選,不能算是全盤否定。但這八個人中,有五個國民黨人,加上壹個傾向西南系的程碧光。這樣,8名內閣成員中,與北洋系關系密切的只有許世英壹人。以此為標誌,段內閣正式成立。塵埃落定後,所有勢力都露出了本來面目。其中最憤怒的是梁啟超。
梁啟超對議會政治很感興趣,願意親自嘗試,成為內閣長官,試圖控制中央政局。但內閣重新安排大臣人選時,梁啟超失去了三年前的熱情,沒有主動把自己的黨羽塞進國務院。但他的進步派畢竟沒有壹人入閣,這讓梁啟超感到羞愧,他不得不結結巴巴地向正在觀望的西南司領導解釋這壹尷尬局面。
畢竟,梁是壹位偉大的政治家,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李端聯合公布內閣名單,他已經意識到兩個事實:壹是各省軍政文官員名單也將公布;第二,這個單子不會和自己討論。於是,想了三天,梁給身邊的範元廉發了壹封長電報。他手下的進步黨都是文人,壹個軍政長官不可能監督軍務,所以試著問幾個民政長官。而梁也知道,李和段絕不會放棄北洋系的固有地盤。他推薦的人選只能在發動護國運動的西南六省謀求職位。
在電報中,梁通過範元廉向李端提出四點要求:壹是“最好使李端訪問西南幾省”,即西南負責人必須來自當地;其次,“軍職和文職人員的調動必須事先和我商量,也就是說任命名單必須和我商量。”然後,他列了壹個名單:紀、周、周善培、徐佛蘇、陳廷策。他強調,以上五位“都做出了優秀的選擇”,並建議範元廉不妨立即“切實推轂”——不推薦就來不及了!(在袁世凱時代,巡撫被稱為“巡撫使”。梁接此電報時,仍沿用此官名。)
在電報的最後,梁啟超明確地高喊:“若循之,必有壹席之地。”荀若就是戴昆,時任國防軍右翼總司令。他忠於梁啟超,假裝“死人”。這樣忠誠的幹部,當然要“有壹席之地”。梁啟超建議先把龍繼光和陸榮廷交換過來,“如果用(蔡鍔和戴昆)安撫蜀湘,四省(粵、桂、川、湘)問題就解決了”。其他建議都是虛晃壹槍,讓戴昆去湘當領導才是關鍵。
段並不同意的推薦。對於西南六省的軍政民政總長12職位,他有自己的打算。
先看看名單。四川:省長、省長蔡鍔。雲南:省長唐、,省長任克成。貴州:省長劉,省長。湖南:巡撫兼省長,陳毅。廣東:省長陸榮廷、省長朱清瀾。廣西:省長陳炳坤、省長羅培金。
四川亂了。在四川有滇軍和黔軍保家衛國,川軍也效忠北洋和雲南。當然,蔡鍔也有自己的軍隊。所以,讓蔡娥先去吉平。
湖南也是壹塌糊塗。7月4日,湖南將軍尚湘明在國民黨保守派程潛領導的護國軍壓力下出走。段壹時缺少得力的人選,只好讓已經退守鄂西的陳毅去湘主持大局。
雲南和貴州的人事任命沒什麽好批評的,基本上是壹樣的。但梁啟超對兩廣總督壹職頗為惱火。尤其是在廣東。原來是梁啟超建議廣西地方實力派盧榮廷督粵。他認為“龍(吉光)是行家,地(榮廷)卻能駕馭。”但是,為什麽不把省長的位置讓給進步黨呢?偏生千裏迢迢來給朱清瀾打電話。
盡管蔡鍔留在了四川,戴昆卻被派到他的家鄉貴州當總督。湖南督軍的位子留給了剛出四川的陳毅。梁啟超著急了。貴州本來就是進步黨的大本營,為什麽要多加壹個重量?他向中央婉言謝絕的任命,並立即親自打電話給段。他說戴昆很優秀,“有才華,清正穩健,當代有幾個人才”,所以“最好把精力移到外省”。過了三天,他把已經到京的弟子鐘胤叫來,讓他去遊說李和段讓做湖南巡撫。當時,陸榮廷暫代湖南督軍,所以梁啟超也請陸推薦去湖南。段對梁啟超的接連建議充耳不聞,以至於後者在給周善培的電報中抱怨:“我這壹代人為大局做了這麽多,如果結果是其他。真是氣短!”
湖南壹直是北方軍南征或者南方軍北伐的交通要道。所以北洋系長期駐守越州,那麽段怎麽可能放心把這塊地盤交給梁啟超和他的進步黨呢?因此,他壹開始急於控制局面,最後選擇了性格溫和、沒有軍事基礎的譚為湖南巡撫。
羅培金也不想去廣西,因為按他的資歷和稟賦,他更喜歡從事軍職;而陸榮廷也把廣西當成自己的禁臠,怎麽容得下別人?就這樣,蔡鍔、羅培金、戴昆這三位雲貴的國防軍首長,都被擠在了四川,沒有向外發展的通道。梁啟超冷靜務實。即使有抱怨,也不會耽誤他重新安排整體計劃。為什麽不請蔡鍔做湖南巡撫?蔡祖籍湖南,符合民國初年形成的“湘人治湘”的號召。我想各方都不能反對這個提議。
蔡鍔是壹個偉大的人。他率領護國軍攻川,行程四千,在陳毅、曹錕、張等幾十萬北軍的震動下依然不敗。早在1916年初,保家衛國戰爭剛剛開始,梁啟超就在思考他所領導的進步黨未來的政治出路。他給正在四川前線與北洋軍作戰的蔡鍔寫了壹封信。其中說:“唯有與甘苦於瓊、蜀、滇、博之間的我* * *兄弟,望此地莊嚴,為中國人尋得遺澤。”梁啟超談到了當時幾乎所有大大小小的政治家和地方勢力集團都在萌發的壹個想法:割據。
沒想到,蔡娥堅持不住了。他病得很重,不久就去世了。這可以說是對梁啟超壹生最嚴重的打擊。以蔡的軍事才能和人格魅力,穩川綽綽有余。即使閉關鎖國,也可以在和平的四川盆地歇息,為進步黨培育安全繁榮的軍事政治基礎。當時怎麽消化廣東,廣東革命黨就要解散盧榮廷的勢力;如何遏制剛剛崛起的,消解唐的勢力;怎麽對付馮和曹昆都要化解段的實力。蔡鍔將帶領四川和進步黨在這夾縫中默默成長,打下基礎。然後有機會西定康邊,南下雲貴,北上漢中,東進奎官,平定天下。當時北伐的勝利者是進步黨的黨軍。但歷史可以推導,但不能假設。畢竟北伐的勝利者還是國民黨,它所依靠的軍事力量,它的來源和脈絡,還是來自西南動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