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臨床上開藥膏
南京市中醫院謝英標應該不會補太多。為了避免補得太多,他要先吃“開路藥”,觀察病人服用後的反應。其次,辨證要細致,精挑細選,合理配伍,處方要重法度。古方多有辯證觀,常為補與瀉、升與降、閉與開。如六味地黃丸中,有熟地的補藥,配以澤瀉的瀉下;有山茱萸的合,配合牡丹皮的開;以山藥之固,配以茯苓之接。開合瀉而不偏,使之補而不滯,養而不膩,守而不留,循環自如。再比如,腎氣丸不僅僅是用富貴春補腎陽,而是根據陰陽相生的原理,用六味地黃丸滋陰,使陰生陽長。這就是張景嶽所說的:“善補陽者,必在陰中求陽,然後陽得陰助,生化無窮;善養陰者,必在陽中求陰,則陰生於陽,源生不息。”雜藥膏的處方大多既要針對主癥,又要考慮到病情的復雜,所以用藥難免雜。每劑藥膏的味道多達三四十種甚至更多。但這種多樣性並不是隨意拼湊和堆積,而應該以辨證為基礎,以壹定的規律為指導。要分清主次,有機合理地結合起來,使之相互協調,或相輔相成,從而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因此,丁凱高放也必須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則進行配伍,這樣才能保證主次分明,結構嚴謹,各藥既能發揮各自的優勢,又能發揮協同作用,增加療效。因人而異,藥膏的臨床處方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每個人的體質、病因、癥狀等具體情況不同,即使是同壹個虛證,膏方也不壹定完全壹樣。中醫有“同病異治”、“同病異治”的指導思想,忌用同壹個膏方亂補。因為藥膏的作用是通過藥物的綜合表現來體現的,所以所有的藥物都有壹定的偏向性,進補的目的就是通過藥物的偏向性來糾正人體的偏向性,從而達到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的目的。比如,人參不僅是“補氣之王”,使用不當還會引起“人參濫用綜合征”。實證是由於實證而導致身體虛弱的癥狀,中醫稱之為實證。這個時候,絕對不適合滋補。如果藥膏滋補,用藥不正,往往會“閉門造車”,“助長邪氣”。有些病證是虛實夾雜,或者虛實很少,不能盲目用方駿膏來補。我們應該把辟邪放在第壹位,滋補放在後面,或者說扶正祛邪。辨證施養膏方藥時,應仔細察看病情,嚴格觀察病機,分清氣血,分清寒熱,懂得開合,分清輕重緩急,分清臟腑。氣虛用益氣,血虛用養血,陰虛用滋陰,陽虛用助陽。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陰陽互根。所以在補氣的時候,加入補血的藥物,會保持氣的來源。用補氣藥補血,可以益氣生血,使陰求陽,楊燦求陰,相輔相成。辨證施補是臨床膏方取得療效的關鍵。我在臨床上開的方子,大多是在湯劑有效治療的基礎上,等病情穩定後再開方子,更接近於“辨證補虛”。護脾胃膏的處方要註意保護脾胃之氣。過多的滋養和充盈會阻礙脾胃的升降,造成中焦的梗阻。所以開藥膏的時候,壹定要在患者舌苔不厚,脾胃正常的情況下。對於痰濕體質,少食多呆者,應避免滋補,或推遲進補,即使有必要,也應輔以醒胃健脾之品。我開藥膏的時候,只要有熟地黃、阿膠、玉竹、玄參之類的藥,就壹定要用砂仁、陳皮之類的產品,理氣和胃。患者只有時時調理脾胃,才能堅持服用藥膏。否則,即使有好藥,也不利於疾病的恢復。註意食補可以預防疾病,配合治療,而且還具有取材方便,味道鮮美,相對安全的優點。食補的主要作用有:病前養生,強身健體。中醫認為,人體臟腑功能衰減,陰陽失調是致病的主要原因。而且食補可以調節陰陽平衡,糾正虛與實,所以可以起到治療或輔助治療的作用。但食補也要根據人的體質靈活使用,要區分熟熱熟冷,虛實。比如陰虛內熱的人要多吃寒涼的食物,比如銀耳;陽虛寒涼者應多吃熱性食物,如核桃、鹿肉等;肺熱咳嗽的人要多吃梨、百合、銀杏。血虛失眠的人要多吃桂圓、紅棗。脾虛泄瀉的人要多吃蓮子、扁豆、薏苡仁。生過病,補過力促進康復的人,不僅身體虛弱,而且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往往導致營養缺乏,難以康復。應用食補法,既能調節脾胃功能,又能補充營養,從而達到治療、滋補、康復的目的。所以我在吃藥膏和滋補藥進補的同時,也強調食補、食補、食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