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人生苦,女人怎麽才能幸福?

人生苦,女人怎麽才能幸福?

不安分的女人永遠不會幸福,沒有信仰的女人永遠不會幸福。

幸福在哪裏?在我心裏。

“快樂”和“幸福”不是壹回事。幸福是深層次的、持久的、不變的,而幸福是淺層次的、短暫的、隨時變化的。所以,要快樂,首先要活得心安理得。如果內心不安,內心狂動,絕對沒有快樂。如果有,充其量也只是短暫的“幸福”。什麽是“心”?“心”怎麽才能安定下來?其實人最難住的就是“心”。所以很少有人能真正快樂,很多人陷在“苦”中無法自拔。

佛家說人生八苦,前四苦:生老病死,第五苦:戀人分離,第六苦:怨恨會苦,仇人會讓妳難過,第七苦不苦。我們出生的時候都是雙手握拳,雙手緊握壹個叫少府的穴位(位於手掌第4、5掌骨之間),這個穴位是手少陰心經的穴位之壹。心是主的,所以人壹出生就最驕傲。我們這輩子會做壹件事——“乞討”,但我們所有人死了都會放棄。第八苦:五取寓意苦,“取”即堅持,堅持五取——思而知之。顏色是壹種,主要指有形的物質;被思想和行動是壹種無形的精神。比如有的人壹輩子執著於求財,是對顏色的執著;有些人迷戀愛情,愛情不成就自殺。這就是對精神的執念。這種五蘊苦也叫五陰熾烈苦,五蘊苦如火燃燒,太痛苦了。這是人生的八大苦。

那個女人怎麽能從苦難中快樂起來,找到幸福?

幸福的前提是安定自己的心,心不能亂動。

惠科站在雪地裏,寒風刺骨,雪下得很大,問法師。達摩法師只在側墻上打坐,不理他。第二天早上,達摩看到他還站在那個地方,壹動不動,雪淹沒了他的膝蓋。這時達摩法師慢慢轉過身來,看了他壹眼,問道:“妳在雪地裏站久了想幹什麽?”惠科禪師含著淚,悲傷地回答道:“只願比丘們慈悲為懷,打開嗎哪門,有廣積。”希望妳慈悲壹點,教我救苦救難的佛法。達摩法師說:“諸佛極妙,劫精進,難行。忍是必須的。”求佛,必須吃常人不能吃的,做常人不能做的,忍常人不能忍的苦,立壹個恒心,堅定果斷,發壹個大願,才能得此佛法。能被壹個賢惠孝直又大大咧咧的男人證明嗎?那是癡人說夢!聽了這話,惠科偷偷拿起壹把刀,哢嚓壹聲切下了自己的左臂,放在父親面前。鮮血立刻染紅了雪地。達摩被惠科禪師的虔誠行為所感動,他知道惠科禪師是壹個工具,所以達摩可以實現。就問他:妳想要什麽?惠科說:“我的心不安寧,我乞求安寧。”他說我心裏不踏實,求師傅給我安心。惠科說完這句話後,達摩法師說:“對妳仁慈壹點。”妳帶來妳的心,我會給妳。惠科說:“找到了心,就拿不到了。”我在找這顆心,可是根本找不到。這時候達摩法師說:“我跟妳安心。”我讓妳放心了。有了這句話,惠科突然意識到。因為這是什麽心?本來就沒有真正的心可尋,也沒有真正的“焦慮”可沈澱。安寧和焦慮都是妄想,都是堅持,都是痛苦和快樂。那是壹顆虛幻的心,是壹種幻覺,都執著於虛假的心,所以真實的心也是壹樣的不動,很自然的就安心的堅持原來的樣子。

34歲時,王陽明因得罪宦官劉瑾,被貶至貴州隆昌(修文縣)。龍場遠離城市,既艱苦又安靜。他把自己的地方叫做“打夷窩”,研究易經,結合自己這些年的經歷,日夜反省。壹天深夜,他突然恍然大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他意識到了什麽?悟出這四個字——“心外無物”,心外無物。結果別人問他,妳說心外無物。這句話不對。比如壹朵花,開的時候還是開的,看不看,心在不在。妳怎麽能說心外無物呢?王陽明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他說:妳不看這朵花的時候,這朵花和妳的心都是沈默的;當妳看著這朵花時,這朵花的顏色和妳的心“突然明白了”,兩者同時活了過來。所以壹切都是用心做的。王陽明壹生偉大。他是壹個不朽的、高尚的、有功績的、正直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後,他的門徒非常悲傷。問他妳是否有什麽要對我們說的。妳有什麽遺言嗎?這時候,王陽明說了最後壹句話:“此心明,夫復何求?”我心裏壹亮,還能說什麽?當內心明亮的時候,這個人就會獲得絕對的幸福。

那麽幸福在哪裏呢?心中有光,心中有清凈。

佛教有句話叫“病由心生,病由心滅”,心是最重要的。養生的關鍵在於養心養性。現在社會很多亂象,根本原因是人心混亂:焦慮的心,恐懼的心,嫉妒的心,貪婪的心,怨恨的心,困擾的心,抑郁的心?每個人都沒有幸福感。這有什麽不好?我的心臟有問題!

如何修復心臟?儒家稱之為“義”,意思是向事物學習,真誠正直,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在這個過程中,“義”是關鍵。根據什麽?根據人的內心本性正確。人性是什麽?孟子說,人性本善,“生之初性本善”,但現在已經不好了,要按善來糾正。道家稱之為“清心”,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清玄觀”就是洗心,因為它是有塵不凈的,所以需要洗滌和清潔。佛教叫“明心”,明心見性,就能成佛。心是空明的,但又是遮遮掩掩的,所以要清除外在的障礙,打破心的硬殼,把自己從三顆毒心(貪戀愛,?把自己從尷尬和愚蠢中解脫出來,讓自己的內心充滿光彩,光芒出現。

“心”有三個層次:第壹是心態,這是西方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包括中國人常說的七情六欲五誌等等。這些都是心理問題,要糾正。這是第壹個層次。第二個層次叫心智,是妳的思維方式。現在很多人的思維方式有問題,我們要糾正。第三層,也是最高的壹層,就是心智,有問題。什麽是頭腦?是人的信仰。現在,許多人相信金錢。相信金錢不是信仰,因為金錢是物質的。真正的信仰是對超材料物體堅定不移的信仰,信仰能帶來幸福。如果妳相信物質,它是可以改變的。如果對多變的事物感到不安,就不會有快樂。今天,妳賺了壹億人民幣,但妳仍然不快樂。妳會奇怪為什麽我只賺了1億人民幣而不是2億人民幣。內心有多不安,能叫幸福嗎?所以精神修煉的最高境界是心靈,找到壹種信仰,保持心靈的平靜。“修心”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問題。

對於女人來說,如果妳想為自己找到這顆心,然後安頓下來,那麽妳的心態就變了,妳的思想就變了,妳的心就有了皈依的地方。這樣不僅能讓妳開心,也能讓妳的孩子和整個家庭開心。那麽去哪裏找這顆心臟呢?總的來說,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去尋找,從古代聖賢中去尋找。什麽是國學?簡單來說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其實是有結構的,中國文化的結構是“壹源三流”:壹源是易經,再從這個源頭流出儒道佛三河。這個佛教不是印度佛教,而是以禪宗為代表的中國佛教,女性應該從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如果妳覺得儒釋道太多太廣太難學。那妳這輩子只需要讀五本書。中國人壹定要讀這五本書——國學五經。我做了八年的大學圖書管理員,所以我要負責任的說,妳千萬不要多讀書。抄襲無用的書太多了。如果妳想讀它們,妳必須讀經典。作為壹個中國人,妳必須閱讀這五部經典:《易經》、《論語》、《老子》、《內經》。這五本書可以代表整個中國文化。易經是整個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支柱,壹定要讀。其次是儒釋道,儒家的第壹經典是《論語》,道家的第壹經典是老子的《道德經》,中國佛教的第壹經典是《六祖壇經》。中國文化落地中醫,中醫第壹經典是《黃帝內經》。國學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在這裏我們可以找到我們的精神皈依。

(節選自張其成教授應第十四屆學習型中國女性成功論壇組委會邀請所做的題為《安心——女性的修煉與幸福》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