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王陽明的處世之道:先修心是什麽意思?

王陽明的處世之道:先修心是什麽意思?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何,又名孔孟朱,是儒家心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壹生堅持知行合壹的理論,始終認為人若修身,必先修心,心中有明,萬事大吉。他的學說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創立的心性論是儒學發展的又壹高峰。

王陽明心學是壹種人生哲學,告訴人們對待世界應有的態度和價值觀。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既是認識論,也是實踐論。陽明心學最重要的壹點就是教人如何修心。只有頭腦明亮,未來才會光明。

陽明心學強調心即理,導致良知、知行合壹。它的中心原則是基礎:?“人心是也。世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事有理。”良知是主心骨:“心自然會知道,見父自然知道孝順,見兄自然知道慈悲,見童子入井自然知道慈悲,這是良知,不是虛妄的外需。良知若生,則更無私,即所謂‘充其慈悲,仁不可用’。”知行合壹是陽明心學的實踐方法。“壹個味道說,知是行的理念,行是知的功夫。”陽明心學是真正的心性修養之學。

王陽明從小就渴望成為孔孟那樣的聖人。讀書時,他聽說老師把獲得功名視為人生第壹要事,王陽明當即否認。他認為成為聖人是人生的終極追求。陽明心學就是在他的追求下建立並逐步完善的。所以陽明心學的核心內容是如何成為聖人。

讓我們壹起走進王陽明的世界,踏上心靈凈化之旅。

王陽明壹生渴望成人成聖。在傳統儒家的理論中,聖人就是能夠克制私欲,成人的人。在道家的觀點中,凡是能夠摒棄內心的雜念,做到心外無我的,都可以稱之為聖人。但是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人畢竟是壹種充滿欲望的生物,也正是因為王陽明最終做到了,所以才如此被世人推崇。

大明鄭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王陽明率軍進入廣東龍川剿匪,僅用了幾個月就把橫行數十年的土匪放倒。?“山中破賊易,心中破賊難。和只截老鼠賊沒什麽區別。聖賢若掃遍知己收清之功,乃君子之大成也。”剿滅土匪後,王陽明在給弟子的信中是這麽說的。消滅王陽明心目中的山中盜賊並不難,但除掉心中的惡魔才是阻礙人進步的真正因素。那就是我相信人心的力量是可以戰勝外界惡劣環境的。能看清別人的人是聰明的,但能正確看清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王陽明心學源於陳憲章和詹若水的《陳展心學》。陳憲章是明代心學發展的先驅。他開創了明代心學,詹若水在陳憲章的基礎上進壹步完善了心學理論。直到王陽明的時代,它才真正成為心學的傑作。

王陽明、孔子、孟子、朱合稱為“孔孟朱王”孔子創立了儒家,孟子是儒家的集大成者。到了宋代,朱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儒家的理學,即強調外力對人的規範作用,主張向物學習。王陽明對朱的理學進行深入研究後,發現其理學觀點存在不足。在他看來,理學過分強調外力的作用而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未能達到知行合壹。在王陽明看來,任何事情如果不被人感受到,都是沒有意義的。

為了證明和解釋自己的理論,王陽明曾經對花進行過比喻:當妳看到壹朵花的時候,它是絢爛的,是真實的;同樣壹朵花,當妳不看它的時候,它就不再存在,失去了意義。這個理論的核心是,所有的事情,只有人心才具有真正決定性的作用。世界的好壞取決於人們如何看待它。人的心情是明朗的,世界是美好的。如果人們失去了良知,世界將陷入黑暗。王陽明的思想繼承自孟子。早在壹千年前,孟子就認為人生的價值在於找回自己失落的良知。

古往今來,聖人的任務無非兩個:壹個是拯救世界;二是挽回人心。在王陽明看來,人心就是世界,所以拯救人心就是拯救世界。

王陽明心學最基本的部分是心即理。王陽明認為,“心即理”的價值在於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他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要求人們自覺規範自己的言行,做壹個有道德的人。

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是儒家的三綱。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所謂明明德,第壹個明是動詞,意為發揚光大,蓬勃發展,第二個明是形容詞,意為光明。所以,明明德的意思是:發揚善良的美德。是陽明心學中非常重要的壹部分,其中向善的關鍵就是要擺脫自己的私欲。王陽明認為,

克服私欲是壹個人的重要品格,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壹個人原本美德的優劣。

自古以來,克己奉公壹直是賢臣之道。要想成為聖人,擺脫自己的欲望就成了不可或缺的性格。克己,就是找到自己真正的內心,拋開壹切雜念,把自己內心的良知外化於天地之間。這就是所謂的知行合壹。

在王陽明心學中,知行合壹是極其重要的壹部分。所謂“行行合壹”,就是在“壹念發射地”堅決摒棄邪念,積極行善。王陽明認為,在實踐中,邪念容易消除,最難消除的是人們心中的邪念。所以想要從源頭上消除惡行,需要在頭腦中樹立行善的觀念,在現實生活中保持壹顆仁義禮智的心。

良知說認為人生的根本任務是把自己的良知轉化為善行。這樣,只有理論沒有實踐,知行關系才會割裂。在王陽明心學中,良知的根本任務是內聖外王。壹個人的良知是與生俱來的,所以良知是修養觀念和修養行為的結合。而心是萬物之本。要規範人的行為,首先要教育人心,要修養自己,首先要修養人心。

知行合壹是王陽明壹生所倡導的,但在王陽明中年時期卻很少被提及,因為知行合壹的理論已經融入到良知這個更為凝練的命題中。良知是理論,是實踐,良知是知行合壹。

總結:

王陽明是心學大師。他壹生致力於心靈理論的發展。在他的努力下,心性論成為儒家學派中不可或缺的知識。他從小就樹立了成為聖人的崇高理想,也正是以聖賢的要求,在實際生活中規範自己,成為世人公認的“完人”。他用生命實踐了他的理論,這是壹本活的教科書。他用壹生證明了自己理論的合理性,真正做到了知行合壹。王陽明的心性思想及其精神品質仍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