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使我們精力充沛,與生存環境的物質交換有序,營養向上向外精細分布,渣滓廢物向下向外排泄。
這個氣由氣、谷氣和元氣組成。空氣由肺吸入,谷氣由脾產生,原始能量由腎提供。所以氣虛體質是肺脾腎相對不足,尤其是肺脾不足所致。肺司呼吸,主皮毛,和氣息、呼吸、出汗;脾主運化清,與營養運輸、血壓改善、臟腑固攝有關;腎主二便、前後二陰,與二便、經絡的正常、適度排泄有關。俗話說“人壹息,佛壹求香。”“氣”看似神秘,難以理解,但我們可以感知到人體內“氣”的存在,如呼吸、心跳、胃腸蠕動、維持正常血壓、固定器官位置、向上輸送營養到頭、面、五官等。所以氣虛的人主要表現為氣不足、力不足、呼吸輕、聲音低沈、肌肉松弛、四肢無力、懶倦乏力、排便無力、內臟下垂、血壓低、頭暈、白帶過多、月經不暢、經血淡。
此外,氣還調節全身所有竅的適度開合,如五官、皮膚毛孔、前後陰等。,以便分泌物、排便、月經、白帶等。在體內正常排泄,既不太多也不太少;使人體不受外邪侵襲,適應環境。所以氣虛的人容易出汗,容易著涼,皮膚過敏,經常打噴嚏,比如壹進空調房就打噴嚏,春天打噴嚏開花。有些氣虛的人對溫度非常敏感。冬天很冷。他們晚上睡覺的時候,壹開始床是涼的。就在他鉆進被窩取暖的幾分鐘後,風就會在他身上升起,等到被窩暖和了,風也就消失了。早上起來穿上棉衣。棉衣冷了,壹旦穿在身上,風又起了。活動的時候,棉衣會熱起來,風又會落下來。
痰濕體質:下肢沈重,容易發胖。
痰濕體質就是水太多或者生命之河不那麽通暢,導致不是這裏堵塞,就是那裏泛濫。
為什麽會這樣?主要與脾功能相對不足有關。人體約70%是水,在嬰幼兒或年輕女性中比例可能更高。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器官和細胞都泡在水裏。這水是活水,像河流壹樣流進流出。河流上遊由肺管,中遊由脾管,下遊由腎管,使水液代謝暢通無阻。
最關鍵的治水工程之壹就是脾,中醫稱之為“脾主運化”。脾臟壹旦長期相對虧虛,就會表現出所謂的痰濕體質。
水分過多或出入不暢,分布不均,就是痰濕。痰濕不是好東西,會隨著氣四處遊走。壹旦到了關鍵部位,就會發生很多疾病,所以中醫說“百病皆因痰”。腰痛、脂肪瘤、頭暈、頸椎病、高血壓、糖尿病、單純性肥胖、白帶增多、不孕癥、月經不調等疾病,在中醫裏都是由痰濕引起的,所以中醫裏又有壹句話:“頑痰生怪病。”
脾主肌肉、皮膚、四肢。脾虛痰濕易溢肌膚,痰濕體質容易發胖。這叫“瘦子多火,胖子多痰”。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所以濕氣重的人下肢特別重。當他們上樓時,他們的腿像鉛壹樣沈重。還有白帶多,下肢經常腫脹。鑒於陰陽平衡,由於痰濕重,濕氣多,屬陰,所以痰濕體質本質上來源於陽虛,是壹種實質上虛實質上實的體質。
濕熱體質:濕熱,排泄不暢。
大家都知道桑拿天的空氣又濕又熱,讓人感覺很不舒服。濕熱體質的人身體就像桑拿天,內環境不潔,濕熱,濕熱,排泄不暢。內外皆“濁”。
在濕熱的環境中,東西很容易腐爛,產生臭味。對應人體,濕熱體質會表現為口臭、汗臭、汗黃、皮膚油膩、易感染化膿、小便黃、氣味大、大便臭、白帶黃、口苦、易怒等。
濕熱體質通常是由各種相繼因素引起的,如肝膽功能相對受阻、肝膽郁熱、脾胃郁濕、濕熱熏蒸等。
陰虛體質:煩躁不安,口幹,口苦。
俗話說,人體也是由陰陽構成的。陽是多種功能活動,陰是有形的物質,包括陰液和津液。在人體內,陰陽、水火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在健康的狀態下,陰陽平衡,相互牽制,所以妳既不能感覺到陰盛,也不能感覺到陽盛,否則不是寒證就是熱證。陽氣溫煦,在《黃帝內經》中稱之為“少火”,猶如風調雨順之年的暖陽。所以說“少火生氣”就是“少火”充滿生機,充滿活力,不上火,不內熱。人體的津液(水)就像壹個重物,牢牢地控制著陽氣,使它謙遜、溫暖和愉快。
陰虛體質可以大致理解為缺水。陰液(水)能滋潤滋養,能控制衡陽熱。所以陰虛體質的人,往往會出現上火不燥的征兆:身體消瘦,皮膚幹燥。如果有內熱,還可以看到皮膚油膩、營養不良或官竅幹燥(如耳鳴、眼幹、咽幹、陰道幹燥等。)、五心煩熱(經常手、腳、心、口發熱使人坐立不安,但體溫完全正常)、興奮易怒、口幹、尿少尿黃,或大便幹燥。如果水分不足,容易上火,產生熱氣。沒有熱就沒有煩惱,煩惱和不安總是圍繞著陰虛體質的人。
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和娛樂生活都很豐富,但是我們的生活經歷都很幸福嗎?我看未必。前幾天看央視壹個節目,有人去中國著名的長壽之鄉巴馬采訪。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巴馬80至99歲的老人有3160人,百歲以上的有74人,其中年齡最大的為116歲。巴馬每萬人有3.1位百歲老人,居世界五大長壽地區之首。
巴馬很多長壽老人壹輩子沒去過縣城,見識少,欲望小,所以沒有現代人那麽多的想法和煩惱。可以說封閉也帶來了壹種禁欲知足的性格。采訪的時候,正好兩個老人結婚了。老人90多歲,老婆婆80多歲,伴娘伴郎都是八九十歲。大家在壹起很開心,每個老人臉上的表情都很平和,簡單,明亮。他們的想法很簡單,但是他們的生活經歷很好。
很多陰虛內熱的人,往往很困擾,坐立不安,生活體驗不好,壹定要想辦法讓他們平靜下來。陰虛的人特別適合練靜態的運動,比如瑜伽,講究調息、慢動、舒展、安靜。練靜功夫,人的心會漸漸平靜下來,體內會生水,少生火氣。中醫認為“靜能生水,動能生陽”。所以陰虛的人要養神,陽虛的人要鍛煉身體。陰虛體質的調養與陽虛、氣虛體質的調養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