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為什麽藥王孫思邈能安享百歲?這就是原因!!!

為什麽藥王孫思邈能安享百歲?這就是原因!!!

我們常說的針灸,其實就是針灸結合。但社會上對針灸的概念往往比較混亂,認為針灸就是針灸。針灸療效極佳,路人皆知。不知道,艾灸也有很神奇的效果。

藥王孫思邈非常重視艾灸。他說,“普通人在家呆著,出遠門,總有壹升熟艾。”意思是妳應該隨身攜帶壹些精制的艾草用於保健。流行的“要想健康,三裏不可為”的觀念,是唐代的藥王孫思邈留下的,他也是壹位艾灸的實踐者。

根據唐史的記載,這位神醫中年之前身體不太好,可謂體弱多病。孫思邈的真實經歷是“小時候感冒,屢建醫生門,湯藥錢都用光了”。壹代神醫,居然因為揮之不去的疾病,失去了壹切。

到唐太宗時,孫思邈被召入宮時已經50多歲了。唐太宗觀察他少年時的容貌、膚色、身材、步態,感嘆道:“仙門、廣成子之類的神仙人物,以前世界上也有。怎麽會是空話?”

為什麽生病了還能享受百年壽?

歷史上有過無數的總結,其中最重要的是孫思邈非常重視日常養生的方法,尤其重視艾灸的養生作用。

《唐史》記載:中年以後,孫思邈通過多次研究,證實了艾灸養生祛病的功效,開始經常用艾灸調理身體,最常見的穴位是足三裏。

正是因為長期使用艾灸養生,這位妙醫在90多歲的時候還能“耳聽八方,神采奕奕”,甚至到了100多歲以後,還能精力充沛地寫字、說話。

孫思邈壹生著書80余部,在後來的許多醫學名著中大力提倡艾灸。他的艾灸養生理念壹直被歷代醫家奉為金玉良言,流傳至今。《錢進方耀》中指出:“灸不精,足三裏叫‘長壽穴’。

清朝乾隆年間,壹位名叫知望安的醫家,總結了孫思邈的艾灸及其歷代方藥,結合祖傳艾灸,最終創造了歷史上最完善的艾灸養生法。乾隆皇帝對這種養生法在養生、祛病、延年益壽方面的功效印象深刻,於是禦筆賜名“太和懸灸”。

足三裏到底在哪裏?足三裏位於小腿外側,小腿鼻下3寸處,與解溪相連,淺層分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也就是說,膝關節彎曲成直角後,測量四個手指到膝外眼的距離,再測量1個手指從脛骨前脊到外側的距離,就可以找到這個點。

艾閬中三年不用回家。

古人雲:“大夫在家三年,不必來。”據說艾灸是用來自我治療的。

艾灸的好處。

1,調和陰陽。人體陰陽平衡是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利用艾灸療法的補瀉作用,達到調和陰陽的效果。

2.溫經散寒。艾葉的溫熱和熏灸的點燃,使熱量到達肌層,溫補氣機,促進血液循環。艾灸具有溫經活絡、散寒除濕、調理氣血、解痹止痛的功效。

3、氣血循環,瘀滯相生。氣見熱就好,見冷就凝,溫度高就好。艾灸是壹種溫刺激,能協調氣血,調和營衛,調和血液循環,促進氣血循環,祛瘀散結。

4、溫陽補虛,補中益氣。

5.歸陽救逆。

6、防病保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艾灸療法有很多作用。如果穴位不同,艾灸方法不同,刺激程度不同或者艾灸用的材料不同,那麽功效就不同;因此,臨床應用時應根據具體病情選擇不同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艾灸是扶陽的壹大法門。

人們經常提到要補充、加強和支持楊,那麽到底是什麽?和腎氣壹樣嗎?它為我們做了什麽?為什麽要補陽氣?

首先要知道氣是什麽。氣是世界物質之源,人體之氣無處不在。根據分布和特點的不同,可分為五氣:元氣、宗氣、養氣、衛氣和中氣,統稱為楊琪。

陽氣起到溫臟腑、養筋骨的作用,就像陽光普照萬物壹樣,植物才能進行光合作用,茁壯成長。

楊琪是維持人體生命正常代謝的能量,是壹個由弱到強,然後逐漸衰減、枯竭的過程。陽氣足則身體好,陽氣弱則身體差,陽氣盡則死亡。因此,陽決定著人的健康和壽命。

由於工作生活的嚴峻壓力,或者自身的種種不良愛好,現代人往往會出現全身無力、精神疲勞、失眠健忘、脾氣暴躁等亞健康狀態,甚至有的女性還不到40歲就進入更年期。這些疾病都是由於過度消耗陽氣而引起的。

那麽陽氣是如何被消耗的呢?因為運動、思考、疲勞、精神疲憊等因素,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壹點壹點地消耗著陽氣。當陽氣透支時,生命就會走到盡頭。

補陽壯陽就是順應自然規律,補充日常消耗的陽氣,使機體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使人的生命力更加旺盛。艾灸用的艾草是純陽性植物。燃燒後力量更強,是補陽延年益壽的最佳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