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人體上有什麽穴位可以艾灸熏制減肥嗎?

人體上有什麽穴位可以艾灸熏制減肥嗎?

中醫艾灸之所以能進入尋常百姓家,與它操作簡單、療效顯著、經濟實惠是分不開的。艾灸不僅能治病,還能起到保健作用,且無副作用。正因為如此,它成為了廣大亞健康患者的選擇,深受百姓喜愛。

人們對人體上十二經脈的眾多穴位感到頭疼。為了更好的掌握穴位,本系列結合穴位、取穴方法、適應癥,取人體上30個重要穴位,供灸友學習。認識並善用這30個重要穴位,可以解決身體上80%以上的疾病。

【百會穴】:百會穴位於背部,發際線正中上方7寸處,耳尖直上時,頭頂正中。

主治:頭痛、頭暈、鼻塞、耳鳴、中風、失語、脫肛、慢性腹瀉、痢疾。

【肩井穴】:位於大椎與肩峰連線的中點,正面朝向乳房。

取穴方法:壹般取穴的姿勢為坐、俯臥或俯臥。肩井穴位於肩部和前乳內,大椎與肩峰連線的中點,即乳頭與肩峰的交界處(大椎與肩峰連線的中點,肩部最高處)。

適應癥:肩背痛、上肢癱瘓、強頸痛等肩、頸、上肢疾病。

【大椎穴】: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取穴方法:取穴時頭低,大椎穴位於人體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如果突出的骨頭不明顯,就讓病人活動頸部,不動的關節是第壹胸椎,大概是肩膀水平。

主治:發熱、痢疾、咳嗽、肩背痛、脊背強、驚風、中暑、嘔吐、風疹等。

【風門穴】:位於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側開1.5寸。

取穴方法:取穴時取坐位或俯臥位。風門穴位於背部,距第二凹陷(第二胸椎與第三胸椎之間)正對大椎下部(或第二胸椎棘突下1.5寸)中心約2厘米處。這兩個地方是風門穴。

主治:風寒感冒、咳嗽、發熱頭痛、頸椎病、胸背痛、肩痛等。

【舒菲穴】:位於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1.5寸或左右兩指寬處。

取穴方法:取穴時,采取坐位或俯臥位。舒菲點位於人體的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兩邊開兩指寬或1.5寸。

主治:咳嗽、哮喘、吐血、盜汗、鼻塞、肺炎、支氣管炎、肺結核等肺及呼吸道疾病。

【心俞穴】:位於第五胸椎棘突下,側開1.5寸。

取穴方法:壹般取穴時可采取坐位或俯臥位。心俞穴位於人體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兩側開兩指寬(或約1.5寸)。

適應癥:咳嗽、吐血、胸痛、心悸、暈車、頭痛、惡心和嘔吐。

【肝俞穴】:位於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側開1.5寸。

取穴方法:取穴時,采取坐直的姿勢。從鞠躬時最高凸起處的骨頭開始,第九突以下左右兩橫指的位置為肝俞穴。

主治:脅痛、胃痛、吐血、頭暈、夜盲、紅眼痛、青光眼、癲狂、背痛、慢性肝炎、膽囊炎、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等。

【脾俞穴】:位於背部11號胸椎棘突下,左右兩指寬或側面1.5寸。

取穴方法:取穴時,宜采用俯臥位。脾俞穴位於人體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兩指寬或找兩側肩胛骨下角,向中間畫壹條水平線,與第7胸椎相對,則為1.5寸的四個下屬椎體左右兩側脾俞穴。

主治:背痛、腹脹、背痛、腹瀉、嘔吐、痢疾、便血等脾胃疾病。

【舒威點】:位於背部。在12胸椎棘突下時,開1.5寸。

取穴方法:取穴時,可采用俯臥位。穴位位於人體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兩指寬。

主治:胸脅疼痛、胃脘痛、嘔吐、腹脹、腸鳴音等。

【腎俞穴】:位於第二腰椎棘突附近1.5寸處或左右指寬處。

取穴方法:取固定穴位時,通常采用俯臥位,腎俞穴位於人體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方,左右指寬處。

主治: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白帶、浮腫、耳鳴、耳聾、腰痛。

【命門穴】:位於腰部,背部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處,即肚臍正後方。

取穴方法:取穴時采用俯臥位。命門穴位於人體腰部,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處。手指壹按就有強烈的壓痛感。

主治:腰痛、遺尿、腹瀉、遺精、陽痿、早泄、赤白帶下、月經不調、胃下垂、前列腺炎、腎功能低下等。

【八塊布】:八塊布是八個穴位:壹對上顎,壹對副顎,壹對中顎,壹對下顎,所以叫“八塊布”,是壹個區域,也就是盆腔所在的地方,毗鄰子宮。

取穴方法:可俯臥取穴於脊柱中線與膀胱經俞之間,第二骶後孔凹陷處;取穴時,食指按在小腸俞與脊柱中線之間,小指按在骶角上方(尾骨上方約壹個黃豆大小的圓骨突起),中指與無名指等距離按,指尖按的地方按。

適應癥:腰骶部疾病、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排尿困難、月經不調、腹痛、盆腔炎等疾病。

【舒窈穴】:位於人體骶骨,在後正中線上時,適用於骶管裂孔。

取穴方法:取穴時采用俯臥位,舒窈穴位於腰部,臀溝分離的部位為舒窈穴。

主治:腰酸背痛、腹瀉、便秘、痔瘡疾病、癲癇、月經不調、下肢癱瘓。

【鐘山穴】:胸前正中線上,第四肋間平,兩乳頭連線中點。

取穴方法:取穴時可仰臥,男性可選在胸骨中線兩乳頭連線的交點處;女性固定在胸骨中線第四肋間。

主治:胸痹心痛、腹痛、心悸、心煩、呼吸困難、肥胖、咳嗽、哮喘、咳痰帶膿、產後缺乳、乳腺炎等。

【中脘穴】: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

取穴方法:取穴時采用仰臥位的位置,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方法是找胸骨下段與肚臍連線的中點。

主治:頭痛、頭暈、耳鳴、食欲不振、惡心、腹脹、腹瀉、腹痛、腹音、嘔吐、便秘等消化系統疾病。

【神闕穴】:又稱臍中、氣舍、氣合,屬任脈。

取穴方法:位於腹部,肚臍正中,肚臍正中。

主治:胃炎、腹瀉、臍周腹痛、脫肛、水腫腫脹、腸炎、痢疾、產後尿瀦留等。

【天樞穴】:天樞穴屬於足陽明胃經,為手陽明大腸經用穴。在腹直肌及其鞘處,有10肋間動、靜脈分支,10肋間神經分支,深部為小腸。

取穴方法:位於腹部,水平臍帶中間,前正中線旁2寸。

主治:胃腸疾病、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病。

【氣海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正中下方1.5寸。

取穴方法:取穴時采用仰臥位。氣海穴位於人體下腹部,直線連接肚臍和恥骨,分成十等份,從肚臍3/10的位置,即此穴。

主治:虛脫、四肢無力、腹瀉、痢疾、便秘、尿痛、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腹脹、便秘、腰痛、厭食、夜尿等。

【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正中下方3寸處。

取穴方法:可以采用仰臥位。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從肚臍到恥骨頂端畫壹條線,把這條線分成五等份,從肚臍往下五分之三,就是這個點。

主治:頭暈、腹痛、吐瀉、痢疾、脫肛、便血、尿痛、尿頻、尿失禁、遺精、尿濁、陽痿、早泄、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白帶紅白等。

【中極穴】:位於人體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正中下方4寸處。

取穴方法:取穴時,可以仰臥。中極穴位於人體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方法是將恥骨與肚臍的連線分成五等份,點自下而上為1/5。

主治:排尿困難、陽痿、早泄、遺精、尿濁、月經不調、痛經、水腫等。

【曲骨穴】:位於小腹恥骨聯合上緣以上凹陷處。

取穴方法:取穴時仰臥,取穴於腹部前中線恥骨聯合上緣中點(即凹陷處)。

主治:遺尿、遺尿、遺精、陽痿、陰囊濕疹、膀胱炎、赤白帶下、子宮內膜炎等。

【內關穴】:位於前臂掌側,曲澤與大嶺連線上,手腕寬2寸,在掌長肌肌腱和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取穴方法:取穴時可以先握拳,可以看到手裏有兩根筋,內關穴在這兩根筋的中間。然後可以放松手指,兩筋之間,手腕上2寸的點就是內關穴。

主治:心痛、心悸、胸悶、胸痛、胃痛、嘔吐、失眠、癲癇、上肢麻木、偏癱、手指麻木等。

【列確穴】:位於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65,438+0.5寸(針灸師拇指指間關節寬度為65,438+0寸),在肱橈肌和拇長展肌腱之間。

取穴方法:取此穴時,應坐直或仰臥,肘微屈,手腕與手掌相對,缺穴在手腕內側(拇指下),能感覺到脈搏跳動的地方。

主治:外感風寒、咳嗽、哮喘、咽喉腫痛、口眼歪斜、牙痛、遺尿、血尿、陰莖疼痛、上肢麻痹、手腕無力或疼痛等。

【合谷穴】:位於手背掌骨1與2之間,第二掌骨橈側中點,或與壹手拇指關節橫紋同處,置於另壹手拇指與食指間蹼緣,拇指尖下為合谷穴。

取穴方法:伸出右手,拇指與食指分開,露出虎口,左手拇指條紋放在右手虎口上,向下壓。拇指點指合谷穴(按下去有痛感)。左手合谷穴的選取與右手相同(合谷穴在第壹掌骨與第二掌骨之間,第二掌骨橈側緣中間凹陷處)。

主治:發熱、頭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牙痛、耳聾、面部浮腫、口眼歪斜、口口作嘔、發熱無汗、多汗、消渴、痛經、閉經等。

【雪海穴】,人體穴位名稱,指脈,又稱十二經脈之海;二指血海穴:三指肝。

取穴方法:跪於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方2寸處,為股四頭肌內側頭隆起處;

適應癥:養血柔肝、潤膚瘦腿、治療雀斑、月經不調、痛經、貧血、腹痛等。

【陽陵泉穴】:位於小腿外側腓骨小頭稍前凹陷處,人體膝蓋斜下方。

取穴方法:取穴時應側臥或仰臥。陽陵泉穴位於人體膝蓋以下,小腿外側,腓骨頭稍下方凹陷處。(即小腿外側、膝關節下方有壹個高點(腓骨小頭),距高點前後約1英寸處有壹個凹陷)。

主治:半身不遂、麻木、膝關節腫痛、坐骨神經痛、腳氣、脅痛、口苦、嘔吐、肝炎、膽囊炎、膽道蛔蟲癥、膝關節炎等。

【足三裏穴】:位於小腿外側,小腿鼻下3寸處,小腿鼻與解溪相連。

取穴方法:取穴時,左腿右腿用左手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向上移動,直至有突出的斜骨擋住,指尖即為穴位。

主治:胃痛、嘔吐、腹脹、腹痛、腸鳴、消化不良、腹瀉、便秘、痢疾、咳喘、心悸氣短、失眠、頭暈、膝痛、腳氣等。

【三陰交】:位於內踝尖上方3寸,脛骨後緣。

取穴方法:用測量內踝尖同樣大小的骨頭的方法,或用自己手指4指寬的骨頭為脛骨按壓壹根骨頭。此穴位於脛骨後緣,靠近骨緣凹陷處。

主治:遺精、陽痿、陰莖疼痛、排尿困難等。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足跟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取穴方法:取穴時,可坐直、平躺於足底或仰臥。太溪穴位於妳的腳內側、內踝背和腳後跟肌腱之間的凹陷處。頭痛、頭暈、咽痛、牙痛、耳聾、耳鳴、哮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經不調、失眠、健忘、遺精、陽痿、尿頻、膀胱炎、腰痛、肺氣腫、支氣管炎等。

【太沖穴】:位於足背,第壹跖骨與第二跖骨的關節前方。

取穴方法:腳拇指與第二指之間,向上1寸(約壹拇指寬)。

主治:頭痛、頭暈、月經不調、遺尿、脅痛、腹脹、咽痛、目赤腫痛、下肢麻痹麻木等。

【白胤點】:位於腳趾內側,距腳趾甲角0.1寸。

取穴方法:坐直,雙腳著地,在趾甲內邊緣線與基線的交點處按壓時有痛感。

主治:腹脹、便血、血尿、月經過多、崩漏、多夢、驚風。

【湧泉穴】:位於腳的底部,腳蜷曲時前部凹陷的地方,大約是足底第2、3跖趾頭端與腳跟連線的前1/3和後2/3的交點。

取穴方法:取穴時用力彎曲腳尖,腳底凹陷的地方為湧泉穴。

適應癥:高血壓、神經性頭痛、急性扁桃體炎、過敏性鼻炎、子宮脫垂、下肢痙攣、下肢癱瘓、失眠、聲音嘶啞、咳嗽、風疹、小兒驚風、心肌炎、糖尿病、怕冷、陽痿、遺精、更年期綜合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