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還有壹個相同的名字——自閉癥兒童。
孩子3歲了,但壹直沒有叫過“媽媽”。
“我壹直以為是孩子發育慢,沒想過是自閉癥。”
小安的媽媽還記得3月份孩子1歲時學會走路的喜悅,但從那以後,小安(化名)除了身高,似乎就不再長高了。至今不能主動給人打電話,也不想和同齡人玩,不聽父母的指示。
家長發現孩子發育異常後,立即帶孩子去看醫生。在幾家醫院和康復機構嘗試看病後,小安媽媽最終在朋友的介紹下,選擇帶小安去湖南省婦女兒童醫院兒童康復科長期治療。
經過兒童康復科主任楊傑的系統診斷,發現小安的社交能力和語言能力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容易哭鬧,對罵人反應遲鈍,與人基本沒有眼神交流。雖然有自我刺激的行為,但他不會說話,大部分是無意義的單壹“啊”聲。他的舌頭不夠靈活,舔不到左右嘴角,撅嘴不能完成,不能吹氣,說話會有鼻音。同時,小安還缺乏非語言交流行為,肢體語言少,眼神交流少且時間短,躲閃目光,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語言發育落後。認知理解落後,對常見的基本事物沒有概念,對杯帽衣服等常見的生活用品不了解,對擁抱、舉手、拍手等常見的指令不了解。坐姿能力差,經常離開座位走動。
在這裏,妳每天都能看到希望。
針對小安的情況,兒童康復科的醫、護、醫組織召開了康復評估會,確立了明確的康復目標,從言語訓練、認知功能障礙訓練、感覺統合治療、經顱磁療等方面為小安制定了系統的治療方案。
康復治療初期,小安壹開始適應能力差,上課容易哭鬧。治療師給小安創造了壹個安全的環境,小安漸漸比以前更配合了,可以斷斷續續地坐在辦公桌前配合治療師完成個人任務。同時,楊傑主任堅持醫療和教育相結合的治療理念,課後給予適當的家庭指導,在家跟蹤小安完成作業任務的情況。
隨著壹天天的恢復,在專業治療師的指導下,小安逐漸適應了課堂環境。他可以守壹節課30分鐘跟老師完成作業,近距離罵人,開始反應。他能模仿簡單粗暴的動作,理解簡單的指令如坐、拍手、舉手並運用到生活中。
自從入院以來,小安已經完成了200節課。在語言表達方面,他已經能簡單模仿50多個基本名詞。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他可以說短句,在手勢的幫助下,他可以主動說出熟悉的人的名字,打招呼。
“在這裏,我每天都能看到希望。現在我的孩子能說出很多東西的名字,能分辨五種常見的顏色和形狀,能理解大小,有不同的情緒,又懶又聰明,比以前活潑多了!”
醫生的耐心和專業會給家長帶來新的希望。在湖南省婦女兒童醫院兒童康復科,像小安媽媽這樣的家長還有很多。他們交流康復經驗,互相鼓勵。壹些孩子經過康復治療已經能夠重返校園,家長們為每個孩子的進步感到前所未有的喜悅。小安的媽媽經常和楊傑導演交流小安的成長變化。在社交和行為方面,小安基本沒有自己的刺激行為,可以在群體中等待、輪流、排隊、分享。小安剛來的時候,沒有眼神交流,基本沒有任何要求,語言理解能力差,沒有模仿能力,父母壹度感到絕望。到現在,我主動看著對方,用輔助提出要求,甚至用語言提出要求。理解了生活中常見的技能指令並應用到生活中,認識了常見的日常物件。同時,我的孩子也逐漸掌握了模仿的技巧,從單音節到重疊式再到雙音節。
在音樂治療的小組課上,小安也是充耳不聞,視而不見,不願意參加小組課,對各種樂器不感興趣,不願意和同齡人接觸,不遵守上課秩序和規則,慢慢提高自己的坐下能力,願意參加小組活動,服從簡單的指令,能夠配合老師演奏樂器。在課堂上觀察同齡人的表現,積極參與和同齡人的遊戲,就會露出開心的笑容。
發現異常盡早介入才是正確的選擇,系統的康復治療才是正確的選擇。
在治療的過程中,家長也感到驚訝,對孩子更有信心,從而看到了未來的希望。楊傑主任說,孩子的進步離不開治療師的悉心教導,離不開自己的努力,離不開父母。孩子的進步是多方的努力,治療師是孩子堅強的後盾,孩子自身的努力是他學習的內在動力。
在湖南省婦女兒童醫院兒童康復科,每天都有很多家長通過不同渠道咨詢孩子的自閉癥問題。楊傑主任表示,對於自閉癥兒童來說,個性化的系統康復和家庭關懷是給孩子最好的良藥。自閉癥兒童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幹預觀”,對孩子進行早期的搶救幹預和訓練,不要錯過搶救孩子的黃金時期。要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興趣。
科學的幹預方法可以改變病理,病理的嚴重程度決定預後的生存狀態。根據病理制定孩子的人生規劃,在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幹預模式和方法,使康復訓練取得明顯效果,讓孩子更好地回歸家庭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