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淺談中醫體質的內容

淺談中醫體質的內容

中醫體質理論研究是中醫基礎理論的創新和突破,突出體現在“體質為本,形神構成,身病相關,可分可調”等基本論點上,即①體質可分:人體體質可客觀分類,中醫體質分類有文獻依據、臨床依據和相應的生物學依據;(2)形神體質論:體質是特定的身體素質和壹定的心理素質的結合,體現了中醫“形神合壹”的思想;③體質疾病相關性理論:體質與疾病有明顯的相關性,體質類型影響發病傾向;④體質可調性理論:體質既有穩定性,又有可變性,其偏向性可以通過幹預進行調整,體現了體質的可調性。

《中醫體質》教材系統論述了中醫體質的概念和範疇、體質形成、體質分類、體質生理學、體質病理學、體質診斷、體質與治療、體質與養生預防等。,實現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延伸和創新,為生命科學提供了新的認識體系。教材中提出並涉及許多重要的科學命題,如從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特征、生物遺傳等方面探索“形神統壹”的科學內涵,揭示由許多復雜因素構成的物理現象。通過“因人而異”思想的具體表達,闡述體質調節的機理和方法,進壹步揭示中醫是整體醫學,為個體化診療提供理論依據。中醫體質的分類、體質與疾病的相關性、體質的可調節性是本教材的三條主線,也是今後體質研究的主要任務。

《中醫體質學》教材作為教育部十五“211項目”的內容之壹,經過19中醫院校及相關科研院所專家的共同努力,為中醫基礎教育開辟了新的領域。在教材編寫過程中,我們十分重視保持學科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努力體現中醫體質的基本概念、原理、規律和研究方法。在許多重要的學術問題上,編委會也多次組織會議進行論證和討論,形成了相對壹致的認識,保證了教材的質量。《中醫體質學》教材的編寫適應了學科的發展,培養了新世紀的人才,也面向了新世紀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的需要。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醫體質理論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也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新突破。要振興中醫就要振興學術,要振興學術就要振興理論。中醫將在人類的進程中,通過理論的自我更新和不斷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