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三要(壹)
《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是2007年南先生在太湖大學堂的講座集錦,圍繞《黃帝內經》精神和中醫基本觀點,以此展開研究。南先生將生命科學、道家養生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引用大量生活實例,生動清晰地闡釋了《內經》的精微含義和難以理解的含義。精妙絕倫、直指人心的《黃帝內經》這部蘊含著現代中醫源頭和中國人生哲學宗旨的思想著作,真正走進了普羅大眾,成為每個人都可以觸摸和實踐的日常生活,成為中國人養心、養性、養生的真正“聖經”。
蕭炎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科01黃帝內經三要
說到《黃帝內經》,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化的根本中心是以黃老之道為基礎,然後分散成百家爭鳴。所謂黃老,即黃帝軒轅氏為全面起步階段,春秋戰國以後才轉向以老子等狹義道家學說為代表。
黃帝之學是什麽,在中國文化中壹直很難界定。因為它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董文化,不考慮壹切世俗的東西。
壹般來說,提到黃帝就會想到《黃帝內經》,它只是中國古代傳統醫學的壹部書,站在考證的立場上。上面記錄了書的年代,很難查。所以越來越被人鄙視。就連學醫的也是壹代不如壹代。因為中國傳統文字的差距,越讀越不懂。
簡而言之,《黃帝內經》不僅僅是壹部醫書,更是壹部囊括了“醫界、醫人、醫國、醫社”以及所有醫書的書。
我們平時翻開《黃帝內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第壹篇《上古天真論》,似乎是從中國的玄學和哲學開始的。很難讀,我也不想讀。
其實在看中國的古典書籍的時候,不要通過在17世紀以後的大學裏學習壹點點西方文化和寫作的邏輯來看。那是不相幹的,而且越讀越遠,越迷茫。中國古典文化的習慣,以隨便聊聊為主,有自己的邏輯,而不是先做壹個前提,再發揮它,辯護它,再下結論。如果用西方中世紀文化之後的邏輯來看待中國的古典文化,我們會徹底反感。如果說西文人物邏輯完整,其實不然。只要看看印度文化和佛教的成因,比如玄奘大師翻譯的《瑜伽大師論地》,就知道西方中世紀文化之後的邏輯人物對於年輕壹代來說只是新興的小兒科。
話不扯了,簡單地說,《黃帝內經》的真正目的分很多,分散在每篇文章的內涵中,或壹兩句,或多句,其中比較重要的壹句,就是《傷寒論》中的三個要領:
黃帝問:(1)說天道好的人,必經他人檢驗。(2)說過去好的,壹定要符合現在。(3)對別人好的人,自己也會累。如此,道不惑而數極,所謂明也。
讀這個,《內經》全書的中心,它是以“醫(壽)世、醫(壽)人、醫(壽)國、醫(壽)社”為中心的,但它只是從如何養生長壽人先。
比如“天人合壹”的內涵是什麽?它說:“說天堂好話的人必須接受人的考驗”。如果只談抽象的天文學或有形的天體,與生活、人生無關,那就是空談學術上的理想,不是無用,而是相反。它必須有實際應用和實驗經驗的人員。
此外,“說過去好的人,壹定要符合現在。”博古需要認識當下,任何知識,如果只談當下,不了解古今的因果關系,就容易陷入偏見,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說得好的人,自己也會累。”無論是政治還是醫學,壹切,治人與待人,第壹知識,首先要從我自己的實驗開始。“如此說來,道不糊塗,卻要數桿子。所謂明是也”。
總之,這段話,黃帝內經的中心,也是黃老學習的要點,是貫穿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的大道理。
南,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