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傅佩榮的《哲學與生活》。

《?傅佩榮的《哲學與生活》。

哲學作為壹門科學,本來只是壹種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索萬物的真相。這種態度就變成了“愛智慧”。誠然,沒有生活,哲學就會空虛,沒有哲學的生活就會盲目。

方東美先生說:“哲學不能烤面包,但它能使面包變甜。”換句話說,哲學不能當飯吃,但可以讓人知道吃什麽。

當我第壹次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領悟了兩件事:第壹,人生就是買面包、烤面包、吃面包的過程;第二,面包要好吃,就需要調味的蜂蜜,而且那個蜂蜜應該是哲學。我們可以理解,活著是壹回事,活得有意義是另壹回事。哲學是壹個致力於異議的萬花筒,所以意義是指理解的可能性。比如我去外國餐廳,看到菜單是用英文寫的,我完全看不懂,所以這個菜單對我來說毫無意義。所以如果我不想閉著眼睛點菜,我就要觀察下壹桌客人桌子上的現成菜,然後指著服務員。如果不談哲學,可能會陷入盲目碰撞,或者隨大流。

如果我們去圖書館查資料,壹定要按照書目編號。這時我們會發現,數字“0”代表的是大類,即字典、百科等工具書,數字“1”是哲學類。為什麽哲學排在第壹位?這是因為在西方學術傳統中,哲學的作用早已被界定,哲學被認為是根本性的、綜合性的,即它可以為壹切知識奠定基礎,綜合壹切知識。

博士學位的英文是poliosophy博士,即“哲學博士”。意味著任何專業學科的最終狀態都是哲學的水平。

哲學的本義是“對智慧的熱愛”

哲學上的“愛”重在“友誼”。友誼是溫柔而理性的,從相互欣賞和尊重開始,然後鼓勵彼此壹起走上人生的道路。換句話說,當壹個人熱愛智慧的時候,他並不是過於狂熱地固步自封或者沒有任何可憐的博愛,而是壹種溫和理性的友誼,這種友誼使我們對智慧采取更正確的態度。

每個人都需要哲學。

人生如讀書,好好練。終於可以擺脫了,不然人辛苦的生活還有什麽必要?比如,人為什麽要讀書?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多讀書嗎?當然,減少我們生活中各種不必要的麻煩,並不是讀書的目的。

在《魯春秋》的記載中,有壹個叫寧嶽的人。他十幾歲就開始給別人打工,每天從早到晚都很辛苦,但工資只夠維持溫飽。看到自己生活無望,他問壹個朋友有什麽辦法可以擺脫這種痛苦的生活。

這位朋友告訴他,如果他願意學習,30年後就可以避免這種痛苦。寧玥從此沒日沒夜地聽、學。十五年後,她變得非常博學。壹個貴族請他當家教,生活就此改變。

當然,這個故事是壹個特例,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數人都忘記了他們設定的目標。但這也說明,壹個人如果有高度的自制力,就能擺脫身體的慣性和虛弱,讓心靈更加自由。人的本質在於心靈,因為身體會衰老,再怎麽努力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靠身體,只會壹步壹步走向墳墓,根本沒有希望。相反,如果我們明白人的本質在於精神世界,那麽無論身體如何變化,心靈都有另壹片天空可以翺翔。

可見,哲學對每個人都是必要的,因為人性中有壹種哲學傾向——每個人都希望自由,希望能夠做自己,擺脫各種限制和壓力,作為壹個人獲得越來越多的快樂。那麽如何才能達到這種狀態呢?熱愛智慧。熱愛智慧就是進行哲學思考。它就像壹座人生的燈塔,讓我們知道去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