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身體機能從巔峰開始下滑,東西逐漸不足。
上樓時氣喘籲籲,經常情緒低落,新陳代謝不好,消化不良。
其次,免疫功能下降,更易患慢性病。
目前慢性病已經呈現出年輕化發展的趨勢,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已經成為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的高發人群。
《中國國民健康與營養大數據報告》顯示,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已占我國總死亡的85%,疾病負擔已占總疾病負擔的70%。
這些慢性病就像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威脅生命健康。
從人體的自然規律來看,40歲以後,人體器官會逐漸進入“衰退期”,這是生命的必經過程。
這壹點,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早就有比喻:
“人過四十,陰半。”
中醫認為,壹個人過了四十歲,就像從夏天到秋天,氣血陰陽都趨於內斂,就容易出現肝腎陽虛的問題,身體自然也就不如從前了。
在這種自然規律下,後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了中年人的體質衰弱。
長期吸煙、過量飲酒、晚飯吃不完、久坐不動、熬夜無數小時、精神壓力過大,都會增加內臟器官的壓力和負擔,給身體帶來持續的影響...
這個時候用保溫杯泡枸杞只是杯水車薪,掌握正確的生活養生方式才是養生的首選。
過了40天,人不補就吃虧了。
明代醫學家張景嶽在《景嶽全書·中川·路中行論》中也提出了“中年固本”的理論,即“人到中年左右,大修之時,再固本,猶強半。”
養生的秘訣不外乎兩點:
首先,我們應該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建議合理膳食,適量飲酒,少吸煙,充足睡眠,樂觀的心情,會更有利於妳的身心健康。
二是要養生,喚醒身體的活力。
身體的活力和臟腑的功能相輔相成,臟腑相合,正氣旺盛,人就精力充沛,健康長壽。
秉承中醫外調內養的理念,可以從運動和飲食的角度來調節體質。
外調:道家功法
道教養生運動以“生命在於運動”為理論基礎,與天地、陰陽、五行、八卦相壹致。通過呼吸運動,身體隨氣而動,從而內強臟腑,外強筋骨。
其中八段錦、易筋經都是可以練的,堅持每天1次就能看到很好的健身效果。
內部營養:日常飲食療法
紅棗、紅豆、西紅柿、胡蘿蔔等常見食物有養心健脾的功效;菊花、綠茶等。也是對心臟有益的苦味食物。
如果擔心照顧不到食材,可以考慮更有效的食補方式——奶油。藥膏兼具調理滋補、藥食調和、滋養潤澤身體的功效,四季皆宜,尤其適合五臟虧損、體質較差、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群。
四十而不惑,不為健康而惑,是中年人最好的生存狀態。
(文中部分插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