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每壹代都養不好?

每壹代都養不好?

現在很多父母工作都很忙,所以孩子都要爺爺奶奶照顧。隔代撫養子女的現象很普遍,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關註和研究。但大多數研究指出,隔代教養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真的是這樣嗎?隔代教養有什麽好的?聽聽爺爺奶奶怎麽說:

"我們通過照顧孩子為家庭節省了很多錢。"

老人帶孩子,讓父母出去工作,既能增加家庭收入,又能節省大量家庭開支,不用請保姆,從而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經濟條件。

“我們每天早睡早起,孩子也和我們壹起養成了良好的作息習慣。”

年輕人大多喜歡熬夜,晚上睡懶覺,孩子也睡懶覺,睡眠不足不規律,不利於孩子健康。相反,孩子和老人的生活頻率是壹樣的。他們晚上早睡早起,這樣壹整天都精力充沛,有助於身體發育。

“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和足夠的耐心陪伴孩子。”

爸爸媽媽工作忙,壓力大。他們對孩子往往沒有耐心,總是喜歡沖,喜歡生氣。與年輕人相比,老壹輩人心態相對平和,生活節奏較慢,時間充裕。他們會對孩子更有耐心,遇到事情也會讓孩子慢慢來,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孩子會同情老人,總喜歡幫我們做事,這可以培養他樂於助人的性格。”

其實老人有時候就像孩子壹樣。因為年紀大了,會動作慢,不靈活。這些特點可以激發孩子的同情心和幫助他人的欲望。能夠幫助成年人會讓孩子感到非常自豪,這也有助於他們行使自主權和幫助他人。

“我們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

老壹輩對孫輩的愛是最無私的。是說養兒防老,不是說養孫防老。因為老人往往年紀大了,孫輩還沒有獨立,老人根本不想讓孫輩養老。也不會對孫子抱太高的期望,讓孩子覺得只有達到期望才能被照顧。所以對老人的照顧是最無條件的,也是最不求回報的。

隔代教養有其優點,但也存在壹些問題。

問題1:孩子缺乏父母的體貼和關愛。

老人帶孩子,父母上班,孩子每天陪父母的時間少了。孩子最大的痛苦是父母的“缺失”:跌倒了,父母不在;玩具被搶,爸爸媽媽不在;幼兒園活動,爸爸媽媽不在。......

所以,父母下班回家後要多陪陪孩子,讓孩子明白,妳在他的教育中不會缺失。

如果老人和子女在老家生活,父母也要抽時間多回去看看,多和子女打電話、視頻,了解他們的生活。即使孩子受傷,父母不在,延期的慰問金也能彌補。

問題二:兩代人在育兒過程中產生矛盾。

兩代人壹起撫養孩子,沖突是不可避免的。有時老人溺愛他們的孩子,但他們的父母希望對他們嚴格要求。老人相信養生,給孩子買各種保健品,而父母只相信食補,不希望孩子吃補品。......

面對沖突,爸爸媽媽不要先抱怨老人,他們可以這樣做:

良好的溝通

和老人溝通時,壹定要尊重老人的勞動,要講事實,但不能否認他們的能力和對子女的愛。

比如老人給孩子多穿衣服,孩子吵得出了壹身汗。這個時候可以給孩子脫下壹件衣服,然後和老人溝通這件事情。“我知道妳怕孩子凍著,但是妳孩子愛活動,動了就出汗,所以妳不用給他穿那麽多,比我們大人多穿壹件就行了。”

而不是指責“總是給孩子穿那麽多衣服,不管妳會不會照顧孩子,妳真的壹點都不關心孩子”,這不僅否定了老人對孩子的能力和關愛,也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和情感。

把握底線

抓住底線,就是損害孩子健康的事情,堅決制止,態度堅決。壹些老人仍然使用傳統的不科學的醫療方法來治療他們的孩子。比如孩子感冒發高燒,老人說不用去醫院,捂出汗就行。這時候妳壹定要制止,馬上送孩子去醫院。

帶老人壹起學習。

有時候,上壹代人的方法雖然很老,但也能行得通。比如老人們總說春捂秋凍,到了春天,老人們會給孩子多穿點衣服,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春天的寒冷而著涼了。這個時候,不要拋棄他們的老辦法,應該尊重老人付出的勞動和智慧。也可以用謙虛的態度和老人交流,和老人壹起學習新的育兒知識。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要多關註老人做得好的地方,及時表示感謝和表揚。

其實不管是爸爸媽媽自己養還是幾代人養,總會有缺點和不完善的地方,不要太著急。既然選擇代養肯定有很多現實因素,為什麽不采取積極的態度,多想想代養的地方,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與老人交流進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