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膝關節保護的註意事項
太極拳可以強身健體,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其壹大特點就是註重腿部鍛煉。通過輕柔緩慢的腿部運動,可以提高腿部各關節的靈活性和柔韌性,維持人體平衡的支撐能力,促進腿部淋巴和血液的循環,特別是末梢循環,減輕心臟負擔,延緩衰老。
但不正常的是,有些太極拳練習者經常說練完拳後膝蓋疼,有些醫生也建議膝蓋疼的人不要練太極拳,因為練太極拳會傷膝蓋。拋開醫生的無知,分析膝蓋受傷的原因,發現很多人並不是按照太極拳的練習方法,按規矩來,而是太隨意了。他們練的是太極拳的表象動作,但他們的頭腦是競技體育的思維方式。有些人功利目的太多,主張大規模運動訓練。他們為了發展技術,下蹲太低,弓步太多又不壹定符合規範,技術粗糙,必然來不及。有些人為了約束別人,展示自己的功夫,急功近利,忍不住練得太多。違背了“詳解意旨,延壽不回春”的宗旨,與太極拳不動武求空的練習方法明顯不同。出現膝蓋疼痛並不奇怪。有些人不認為自己年輕的時候,到了壹定年齡後腿腳就不靈活了。太極拳是練養結合,主要是練心靈,練精神功夫,在追求動作有序中提高感官感知和自我調節能力,調節心理和生理,達到身體內外和諧平衡,不是練肌肉力量。
膝關節是人體中壹個復雜的關節。預防膝關節損傷,也要註意“訓練”和“保養”。
太極拳與膝關節保護的註意事項:保養
膝蓋疼的原因是下蹲太快不軟,有停頓不連續,重心不對,彎腰時膝尖不在腳尖,彎腰時下蹲不松反而硬。因此,在練習太極拳前後,需要調整膝關節反復輕柔緩慢地深蹲,調整關節周圍肌腱和韌帶的位置,激發膝關節的活動性和彈性。可以下蹲,雙腳平放在地面上,膝蓋與腳尖對齊,稍微提肛轉動骨盆* * *放松膝蓋* * *不要用力* * *,慢慢下蹲,膝蓋彎曲,尾巴靠在腳後跟上,身體重心的支撐點放在腳掌跟部。仔細感受妳膝關節的汩汩聲,這表明韌帶和肌腱的回歸。深蹲的深度並不死板,慢慢加深,循序漸進,練習久了,就可以深蹲了;擡的時候不要把重心放在膝關節上,因為操作方法不當或者腳下支撐點不對。不深蹲,快速起身,減少深蹲沖擊的負面作用;要輕柔緩慢,動作才會準確精細。關鍵是下蹲或者上升的過程不應該是斷斷續續的,而應該是像球離地反彈壹樣的震動。“屈伸、開合自由度”的轉換,如果是間歇性的,會增加膝關節周圍肌腱的負荷。操作要細致耐心,建議每天做,彌補膝關節運動的不足和動作的協調性。另外,不僅拳前練,起床後還要做幾次深蹲,仰臥起坐做幾次深蹲,時刻註意調整膝關節周圍的肌腱和韌帶的位置,放松經絡,清氣沈濁,可以使膝關節壹年四季健康,腿部無病強壯。
太極拳及膝關節保護註意事項:註意膝關節的正常活動範圍。
拳擊,即使是坐、站、躺,也容易出現膝關節外翻,損傷內側副韌帶。有些傷雖然不明顯,但是過度勞累也會成為壹種病。所以練拳時要註意膝蓋與腳尖的對齊,膝蓋要有意識地向前推,防止晃動,保持穩定。我們在生活中也要註意膝關節的正常位置。比如坐著的時候,膝關節會不經意的向壹側傾斜。有人曾經說過,坐起來走路都疼。後來按照建議坐起來做深蹲運動,很快就解決了問題。
太極拳及膝關節保護註意事項:註意減輕膝關節負荷。
壹、練拳運動量要循序漸進,從輕柔的準備活動開始,註意符合生理負荷的適量,負荷會逐漸增加;練拳就跟平時走路壹樣。不要太刻意,增加意識集中和上肢動作的協調性,追求沈穩、舒適、靈活、自如的調節能力。中老年人最好不要練低姿大架,以免出汗傷血。就算妳喜歡低調的大衣架,也要慢慢來。在拳擊理論中,“求發展”的動作不是短時間內可以進行的,而是有壹個“求”和積累的過程。第二是重心的放置。經過反復體驗,膝蓋微屈的話,如果姿勢規範的話,重心的放置應該在腳掌後方。此時膝關節的負荷較小,保證膝關節柔軟不發力,有利於全身動作的持續貫穿或放松。第三是放松膝關節。膝關節的屈伸要遵循太極拳隨屈隨伸的原則,也就是屈伸,隨時上下調整。太極拳有句話叫“不要使其不連續”,膝關節始終在運動,不能有停頓。“弓步”和“踏步”,動作要規範到位,然後變換,不形成固定姿勢或停頓,保持連續執行的趨勢;還要防止膝蓋晃動,以免增加關節周圍肌腱和韌帶的負荷。第四,在生活中,如下樓梯或下山時,應盡量傾斜,以減少重力加速度對膝關節的影響。
雖然以上是以練太極拳為中心的膝關節保養的壹點小經驗,在思維方式和認識上有壹些問題,也有壹些技術上的問題,但是只要註意,是可以防止膝關節出問題的,也是可以讓膝關節恢復的。
練太極拳的要領。
1,虛靈頂級實力
強於上者,昂首挺胸,上有神明。不要用力,用力則頸強,氣血不流通,必有精氣不足、性本虛之意。除非有虛靈,靈是不能提的。
2、包括胸部後拉
有胸的有點內涵,氣沈於腹。避免挺胸。突出來了就氣胸。上重下輕,妳的腳跟會很容易飄起來。拉背的人把氣貼在背上。如果他們能挺胸,就能拉背。他們能拉回來,就能拉回來,就無敵了。
3.沈肩降肘
對於沈肩的人,肩膀會松弛下垂。如果不能下垂擡肩,氣就跟著往上走,全身無力。
如果手肘下垂,說明手肘向下下垂。如果手肘下垂,肩膀不能下沈,釋放也不遠了,接近我家的破力。
4、上下。
上下相隨者,即如太極傳所言,根於腳,源於腿,主於腰,形於指,從腳至腿及腰,必常完整。手動,腰動,腳動,眼睛也跟著動,所以可以說錢跟著動。不動則散。
5.內部和外部整合
太極傳修行在神,所以說“神是統帥,是駕者。”。精神可提,自然行動力輕。
架子無非就是開著關著。所謂開放者,不僅僅是放開手腳,也要隨之開放思想。所謂匠人,不僅僅是將手和腳結合起來,更是將心和手結合起來。如果能內外壹體,那就天衣無縫了。
6.連續連接
外國拳的力量是後天獲得的,所以有起伏,有斷絲,舊的力量耗盡,新的力量沒有誕生。這個時候最容易被人利用。太極傳的意圖並不硬,從頭到尾,連綿不斷,沒完沒了。原來所謂的“如長江,不息”的理論,和日常的“運氣如紡線”,都是壹致的。
7.動中求靜
外家拳,以跳摔為能量,用盡全身力氣,所以練完就沒人喘氣了。太極傳用靜抗動,雖然動了還是靜,所以架子越慢越好。若使之,則深呼吸,氣沈於腹,則血無害。學者謹慎休會,才能得其意。
8、松腰
腰部是全身的主宰,可以放松腰部,然後使雙腳強壯,下盤穩定。虛實的變化都是由腰來轉的,所以說“命運之源在腰”,不壯就要從腰腿來求。
9、分實際情況
太極傳藝術的第壹層含義是辨虛實。如果整個身體都坐在右腿上,右腿是實的,左腿是空的。如果整個身體都坐在左腿上,左腿是實的,右腿是虛的。虛與實是可以分的,然後輕靈就可以毫不費力的轉動了。如果不能劃分,就會萎靡不振,不穩定,容易受他人影響。
10,用心不難
太極傳說:都是用心,不是用力。練太極傳全身松綁不方便,讓他留在筋骨之間束縛自己,然後輕飄飄的變化,把自己變成壹個圈。
或者說不用力怎麽增長力量?人體內有經絡,如地溝,地溝不堵,但經絡不閉,所以氣在流。如果全身僵硬,經絡不通,氣血停滯,轉動不靈,則全身壹招壹動。
不發力,有意向,得其所願,氣自來。如果妳的氣血在流動,妳就會壹天壹天地失去它,它會不停地流遍全身。練久了會得到真正的內在力量,也就是太極拳說的“極柔,則極堅”。
太極傳,功夫了得的人,手臂重如棉裹鐵。練外國拳的人,用力的時候很有力,不用力的時候很輕浮,說明他們的力量是浮在表面的外在力量的力量。沒有意圖的努力是最容易招惹的,但這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