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農村衛生系統進行了哪些改革?

農村衛生系統進行了哪些改革?

中國是壹個農村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如何深化農村衛生體制改革,促進農村衛生事業發展,提高農村居民健康水平,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和農村社會的穩定。我國從1994開始進行醫改試點,醫改從1998進入組織實施階段。2000年7月,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會議召開,農村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但是,從總體上看,改革成效不大,農村衛生工作仍然薄弱,存在許多問題和新的挑戰。壹、困擾我國農村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幾個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衛生事業有了很大發展,農村縣、鄉、村衛生服務網絡、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衛生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為保障農村居民健康、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原有的以集體經濟為基礎的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已經失去了活力,農民醫療已經滯後於我國經濟發展。1,農村公共衛生投入嚴重不足。農村公共衛生支出的增加主要是由人員經費的增加帶動的,而公務費和業務費幾乎沒有增加甚至減少。農村公共衛生的公務費和業務費中,政府支出逐步下降,公務費和業務費從1991年的2.58億元下降到2000年的184億元,剔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率為-10.7%;由此,公共衛生機構可以通過“有償服務”來“創收”,解決經營活動資金不足的問題(見附表1[1])。農村地區預防保健服務經費嚴重不足,預防保健工作受到削弱。壹些已經消滅或控制的傳染病、寄生蟲病、地方病在壹些地方有所反彈,新的疾病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附表1:農村公共衛生支出結構趨勢分析199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65438。*衛生總支出7.49 8.27 9.14 1.40 12.70 13.90 15.68 17.33 17.67 19.66人員支出。96 11.48 13.45 15.21 17.49公務及業務費2.58 2.654338+02.08 2.10 2.265434我國衛生資源配置嚴重不合理。據統計,1998年全國衛生總支出為3776.5億元,其中政府投入587.2億元,而用於農村的衛生支出為92.5億元,僅占政府投入的15.9%。當年城鎮人口約3.79億人,每人平均享受相當於130元的政府醫療衛生服務;農村人口8.66億,人均享受政府醫療衛生服務折合10.7元,前者是後者的13倍。農民缺醫少藥問題嚴重。衛生部副部長朱青生表示,中國農村地區確實有很多人看不起這種疾病。根據統計和農村調查研究的結果,估計有40%-60%的人因為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貧或返貧。在中國中西部地區,因病死在家中的人數估計有60%-80%是因為看不起病,住不起醫院[2]。世界衛生組織通常用三個指標來衡量壹個國家(或地區)的居民健康水平,即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和人均預期壽命。據衛生部統計,我國孕產婦和兒童死亡率存在明顯的城鄉差距(表2[3])。2002年城市孕產婦死亡率附表2:監測地區孕產婦和兒童總死亡率2001 2002 2001 2002 2001 2002年孕產婦死亡率(1/65438+萬)。50.2 43.2 33.1 22.3 61.9 58.2新生兒死亡率(‰)21.4 20.7 10.6 9.7 23.9 23.2嬰兒死亡率(‰)。30.0 29.2 13.6 12.2 33.8 33.15兒童死亡率(‰)35.9 34.9 16.3 14.6 40.439 . 6為22.3/65438+萬,而農村孕婦。城市嬰兒死亡率為12.2‰,農村為33.1‰,比城鎮高2.7倍。衛生部2004年進行的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的主要結果顯示,過去五年,城鎮居民年均收入增長8.9%,農村增長2.4%,而城鎮和農村的醫療衛生支出年均分別增長13.5%和11.8%。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森(1989)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指出,改革後我國農產品和農民收入雖然大幅增長,但在生命統計上卻相對停滯或倒退。[4]可見,農民的醫療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的進壹步發展。3.農村衛生人員素質低,人才匱乏。衛生技術人員是衛生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壹個國家和地區衛生服務水平的重要標誌。截至2000年底,全國鄉村醫生1067269人,比1990年的776859人增加了29萬多人;②平均每個村鄉村醫生人數為1.56人,比1990年的1.01人增加了55%;③鄉村醫生培訓合格率為86.01%;其中,45歲及以下鄉村醫生接受“兩化教育”(系統規範的中等醫學教育)合格率達到82.27%;46歲及以上鄉村醫生接受中專水平及逐項業務培訓合格率達到89.77%。[5]根據衛生部2004年中國衛生統計匯總,全國鄉鎮衛生院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的高級衛生技術人員為零,本科學歷1.6%,大專學歷17.1%,中專學歷59.5%,高中以下學歷21.8%。以上數據反映了我國農村衛生技術人員的現狀:高學歷人才匱乏,衛生人員素質低下。附表3:衛生技術人員學歷:博士、碩士、大專、中專及以下、總醫院o . 3 17.9 29.5 41.7 9.3 1.6 17.1.59 . 5 26538。5438+000%(註:數據來源:衛生部2004年中國衛生統計匯總)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施困難。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新形勢下黨中央、國務院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但是試點工作之後,發現了很多問題。首先,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缺乏了解,疑慮重重。有宣傳教育不到位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農民對國家農村衛生政策的穩定性和系統性信心不足,可預期的收益渺茫。其次,藥價居高不下,農民難以承受。改革開放後,雖然農民收入增加了,溫飽問題解決了,但是看病越來越難。2003年,我國農民人均收入為2622元,而農民人均住院費用為2236元。換句話說,如果壹個農民住院,他的年收入可能要花在醫療費用上。三是農村醫療機構管理混亂。截至2003年底,全國已建立村衛生室515萬個,其中村衛生室277000個,合資衛生室36000個,鄉鎮衛生院26000個,個體衛生室158000個。[6]相當多的村衛生室也名不副實。因此,私人或家庭擁有的醫療服務網點使農民對其資本投資缺乏安全感。農村衛生改革的定位和方向為推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國家還采取了壹系列政策,如醫藥分開、藥品招標采購、醫療機構分類管理、農村衛生服務管理壹體化、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等。,但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醫療衛生問題。改革的成效遠未達到人們的預期,其中農村衛生改革的定位和方向不清是壹個重要原因。首先,要堅持農村醫療衛生是社會公益的產物,是福利性公益事業的理念。“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我們黨和國家全局的根本性問題”[7]。政府對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支持,但絕不簡單市場化。中國的公共產品供給壹直是城鄉分割的。為農民提供基本的、有保障的公共產品,有利於打破城鄉分割的基本格局,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使黨的農村基本政策適應改革發展的進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解體,大多數農民成為自費醫療群體。由於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趕不上醫療費用的增長速度,農民看不起病的問題更加突出。對於農民來說,“健康就是財富,疾病就是貧窮”。因此,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應被視為基本公共產品,需要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只有政府有效提供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化解農村社會矛盾,降低社會風險,國家才能長治久安,社會經濟才能持續發展。其次,要樹立以人為本、以農民為本的理念,縮小城鄉差距。為了中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長遠利益,在廣大農村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例如,2004年中央壹號文件決定對農民實行“兩免三補”(取消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減免農業稅,實行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大型農機具購置補貼),直接惠及中國農民456543.8億元。同時,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稅收減免,給種糧農民補貼,刺激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這是公共經濟決策中的相機決策。對七年來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糧食產量下降的緊急糾偏幹預取得了顯著成效。在農村醫療衛生方面,2005年1號文件規定:“堅持衛生工作以農村為重點的方針,積極穩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醫療救助試點,實施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加快農村醫療衛生人才培養,提高農村醫療服務水平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它還需要讓農民受益的實質性措施。三是增強堅持依法辦事和加強衛生立法的意識。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必須有明確的方向和穩定的政策,禁止壹蹴而就。否則,農民就會疑神疑鬼,等待、觀望甚至抵觸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措施。我國政府出臺了多個配套改革文件,制定了區域衛生規劃、社區衛生服務、農村衛生服務管理壹體化、衛生監督體制、衛生人事制度等改革文件,形成了全面推進我國城市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發展的政策體系。2002年6月5日至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進壹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召開了全國農村衛生工作會議,決定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但是,由於醫藥衛生改革領域的復雜性,需要深層次的齊抓共管,而且涉及農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須通過立法來保障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和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和建設。而且國家對公共醫療衛生體系的財政投入和對農村醫療衛生的轉移支付也要有法律保障,防止國家決策意圖的隨意性和重復性。在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運行和資金管理方面,也要通過制定公平、公正、公開的規章制度,設立非營利性的農村醫療保障管理部門,以及由農民、政府、機構、專家參加的監督審查機構,保證合作醫療制度的正常運行。三、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改革的對策要實現“到2010,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目標[8],必須統籌規劃,合理決策。1,理順農村衛生管理體制,實施農村衛生組織壹體化管理。按照以縣(市)為主體的農村衛生管理體制,各級政府對農村衛生工作負總責,加強對農村衛生工作的領導。實施農村衛生組織壹體化管理,確立鄉鎮衛生院在農村衛生服務工作中的管理地位,由縣(市)政府負責,有利於解決農村衛生服務監督管理缺失的矛盾。在以鄉鎮衛生院為主體的統壹管理下,兩級農村衛生機構可以形成分級管理、功能互補、協調發展的服務體系。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只有通過對鄉鎮衛生院的統壹管理,才能實現對農村衛生工作的全行業管理,使農村衛生事業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鄉村衛生組織壹體化管理的核心在於管理,盤活現有衛生資源,調動積極性,強化預防保健和公共衛生服務功能。強化縣對農村衛生服務的支持和監管職能,提高農村衛生機構綜合服務能力,全面提升農村衛生機構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2.加大農村衛生投入,支持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我國財政支出中衛生支出的比例為1.6%-1.7%。這部分財政支出中,醫療費用70%用於城市,30%用於農村;在中國,70%的人口在農村,這意味著30%的人口占用了70%的衛生資源,包括政府支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級政府在農村醫療衛生事業中的領域和指導作用是其他衛生費用來源(包括社區籌資、社會融資、服務收費等)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衛生事業的財政投入應適當向農村傾斜,加大對農村衛生事業的支持力度。國家財政要對貧困地區農村衛生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購置給予補貼。實行對口支援和巡回醫療制度,在醫療設備、人員培訓、技術指導、巡回醫療、雙向轉診、學科建設、合作管理等方面給予支持。,並重點支持縣級醫療衛生機構和鄉(鎮)衛生院建設。為提高投資的有效性,財政支持的重點應調整為支持公共衛生、預防保健、人員培訓和建立醫療保障體系。3、合理布局,統壹規劃,有效利用現有衛生資源。隨著農村經濟、交通、區域和基層組織的變化,原有的三級醫療機構不盡合理,甚至多余。有各種各樣的不適應,需要調整和改革。壹是打破行政區劃布局,解決鄉鎮衛生院重復設置的問題,堅持“壹鄉壹院”、“壹村壹室”的原則。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設立要考慮其服務的人數和服務半徑的大小。第二,鄉鎮衛生院和鄉鎮計生指導站應享有* * *以解決兩者並存造成的資源浪費。第三,對於那些離縣級醫療機構太近,生存能力差的鄉鎮衛生院,要撤並轉移,實現資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四是控制鄉村醫生數量,提高質量。嚴格執行鄉村醫生準入制度。第五,在明確服務功能的前提下,嚴格控制高端設備購置,減少資源閑置浪費。4.改革農村衛生人員培訓模式,加強繼續教育體系建設。農村衛生發展的關鍵是人才。針對我國農村衛生人員素質低、人才匱乏的現狀,壹是要培養適用人才,鼓勵醫學院校畢業生和城市衛生機構在職或退休衛生技術人員到農村服務。國家可以安排專項資金委托醫學院校為農村培養全科醫生,也可以由醫學院校和地方政府聯合為農村舉辦專科班,即學校和地方政府簽訂協議或合同,學生全部分配到縣、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二是要強化繼續教育制度,加強農村衛生技術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目前,我國各地鄉村醫生的年齡結構、文化程度、醫學知識素質、操作技能、服務態度等與全科醫生的標準仍有較大差距。要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對在職鄉村醫生的全科醫學教育和培訓,鼓勵符合條件的鄉村醫生接受醫學教育,力爭到2010年,全國大部分鄉村醫生具備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