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慈禧是影響晚清50年歷史的政治人物。她既有落後的壹面,也有符合歷史發展的壹面。甲午戰爭後,她支持政治改革。然而,快速的政治改革造成了社會動蕩,每個人都感到不安全,抱怨比比皆是,並危及到了治理的穩定性。長期以來對權力的渴望使她毫不留情地發動了政變,但她保留了大部分政治改革措施,並鼓勵繼續實施,以消除時代弊端。她的態度矛盾多變。默許,觀察,動搖,然後絞殺,是壹個動態的變化過程。並不是前人所說的“對立論”和“壹致論”。
第三,慈禧在學術界對戊戌變法的態度主要有“反對論”和“贊同論”。前者以、方、唐誌軍為代表。例如,方認為“1898變法期間的皇黨與後黨之爭,其特點是改革與保守之爭。隨著維新運動的發展,兩派矛盾迅速激化,最終演變為“1898年政變”。慈禧太後又聽政,鎮壓維新派,將光緒囚禁在中南海瀛臺漢元殿。可以說這代表了傳統觀點。他們試圖用政治派系的鬥爭來解釋黨團的利益,對政治改革深惡痛絕。後者以蔡樂素、、馬勇為代表,持不同態度。比如馬勇認為,“如果沒有西太後作為光緒皇帝的堅強靠山,光緒皇帝絕不敢進行如此有聲有色的大規模政治運動,他還是會像戊戌變法前那樣甘心做壹個兒子皇帝”來自強不息。這兩派各執壹詞,但都有失偏頗和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