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道觀?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道觀?

白雲寺各大殿分布在中軸線上,依次為牌坊、山門、靈宮。玉皇殿、舊法殿(七真殿)、秋祖殿、四禦殿。有大大小小50多個大廳,占地約20000平方米。它是通過吸收南北寺廟和園林的特點而建成的。大殿金碧輝煌,雍容華貴,殿內裝飾有道教圖案。其中,於斯殿為兩層建築,上層名為三清閣,收藏有明代正統年間出版的道經。丘祖殿是正殿,裏面有壹尊丘處機的泥塑,雕像下面埋著丘處機的遺骨。清代重建白雲觀時,細節裝飾彩畫中仍采用道教圖案,如靈芝、仙鶴、八卦、八仙等。觀內有大量碑碣,如重修碑、捐產碑、穆產碑、香火碑等。,它描述了視圖站點的體系結構變化。這裏現在是中國道教協會的舊址。2.道教觀天下青城山四川青城山,素有“人間天堂”、“人間仙境”、“天下青城山”之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稱張任,方圓境內最高峰海拔1.800米。是邛崍山的壹個分支,北面是岷山,北面是蓮峰。城外群峰環繞,山中樹木蔥郁,山路兩旁古樹參天,遮天蔽日,群峰環繞,四季常青,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為青城前山和青城後山。千山風景優美,文物古跡眾多。後山自然風光神秘而美麗,原始之美如世外桃源。壹踏進青城山的大門,妳就明白為什麽會有“青城山靜於世”這樣的說法了。靜靜的山,靜靜的水,靜靜的林,靜靜的亭,靜靜的橋,靜靜的路...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作品《青蓉略》中驚嘆於青城的“奇綠”,那是壹種“似欲滴而不動”的綠,引人入勝。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壹,也是道教名山。公元143年,“石天”張玲來到青城山,選擇了青城山的幽深之美,進行傳教。青城山成為道教的發源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至今,數十座道觀保存完好,大量歷史文物和近現代名家手跡被珍藏。可以說,青城山是壹座跨越千年的活的道教“博物館”。沿著青石板鋪成的山路,山澗自上而下流淌,山風颯颯穿過樹林。風、雨、流水混雜在壹起,似乎是天籟之音。因為道教崇尚淳樸自然,青城山的道觀樓閣深藏在郁郁蔥蔥的枝葉中,感覺特別幽深。大多數建築都是由自然材料制成的,如竹子、藤條、樹皮、樹根等。,沒有任何人工的裝飾,而且它們與周圍的山林和泉水很和諧。青城山的道教文化導致這裏的飲食更養生,更偏愛藥膳,對廣東人很有吸引力。道家習慣用瓜果類的花做食物,如銀杏、板栗、獼猴桃等,據說有強身健體的功效。所以青城山的銀杏奶酒燉雞(即獼猴桃酒)壹定要嘗嘗。特別推薦青城山的泡菜采用當地天然蔬菜,酸中帶甜,清脆爽口,常吃可以解悶清腸。中國的名山總是和名人聯系在壹起。壹座美麗的山,如果沒有名人軼事的搭配,就沒那麽有趣了。所以青城山很多道教建築都和名人有關。建於唐代的祠堂,環境清幽,是求仙修寺的絕佳之地。唐朝的公主、宋朝的名士都曾隱居於此,拋離塵囂的雜念,伴著真武八仙的痕跡,在殿中,追逐著仿佛觸手可及的夢想。除了環境幽靜,青城山的武術和氣功歷史悠久。在中國四大武術流派中,它是最早的,歷經2000多年的錘煉,集武、易、醫、丹、氣於壹體。所以世人有“南武當,北少林,峨眉為佛學大師,尋根於青城”之說。雖然沒有機會見識青城派武功的絕技,但餐廳裏普通服務員的泡茶技術還是讓大家大吃壹驚:只見她扭腰、翻手、彎腰...就像她在練習武術壹樣,在此期間,從長長的壺嘴流出的每壹滴茶則都流進了杯子。3.龍虎山上清宮著名道觀。位於江西省鷹潭市南貴溪縣龍虎山上清鎮東部。最初,它是張天師道陵的草堂。第四代生在此設傳壇,每隔三元升傳壹次。唐朝會昌年間(841-846),這裏確立了真神仙的概念;宋代祥符年間(1012),更名為上清觀;在仁宗天盛時期(1023-1032),第二十五代張天師錢耀曾觀。哲宗元佑元年(1086),石天二十八世張敦福重修,但均未能考中。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重建於上清鎮東;鄭和三年(1113),升級為“上清正壹宮”。南宋時,高宗在燕年間修建,寧宗在慶元、嘉定年間修建。端平二年(1235),李宗送給內努壹份大禮,派太乙宮的高士義如剛再次進行大規模擴建。當時,他建造了兩亭、三亭、六廳和數百個亭子,不久他又建造了壹個門樓,並增加了魏紫亭。到了元朝,建了三座,毀了兩座,吳宗石就把鄭晴宮改為萬壽宮。明朝有六次重建、修復和擴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賢者曾花錢修繕;雍正九年(1731),特捐銀十萬兩,派翰林學士守保,命原蒲等督,命府充當真人,張藏匿,協調監修。當年開始重建施工,雍正十年八月完工,除了修復了原有的寺廟。歷經年久失修,屢遭災害,現僅存門樓、午門、鐘樓、下馬亭、東音院等建築,為解放初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文化大革命”期間,上清宮現存建築全部被毀。現在,只有壹個元代鑄造的時鐘和壹些銘文藏在石天宮。作為龍虎山歷史上著名的道觀之壹,是道教的宗祠。4.中國最大的供奉魁星的道觀——承德魁星樓,是中國北方著名的道教建築之壹。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始建於公元1828年。當時的承德知府海中(地方官的名字)為了祈求所轄地方文化的繁榮,修建了這座供奉道教神仙“魁星神”的道觀。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魁星神可以保佑學者們在科舉考試中取得成功。20世紀以前,中國很多地方都有這種建築。承德魁星樓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魁星樓道觀,也是該地區唯壹的道教活動場所。這裏定期舉行大型道場和廟會,許多人前來朝拜。目前承德奎星大廈占地66000多平方米。主體建築依山勢而建,自上而下為樓、廊、堂、閣、園,呈現出獨特的道教建築風格。主體建築建在山頂,氣勢雄偉,裏面供奉著魁星神;山腰有壹座碑廊,保存了大量的古代碑刻、木雕場景等藝術品;然後是榮室和樂真兩個大殿,供奉這壹系列的道教神仙;在門廳的底部,有壹系列壁畫,如張天師,壹個大型道教保護神。5.睢縣袁家山袁家山,又名小蓬萊、呂祖廟,是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睢縣東南角壹處罕見的明代船形建築群,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袁家山建成後,數百年的府縣地圖落地。清初《魯道藏集》記載:“香邑(睢縣)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亦在鹿苑。對於神仙皇帝和八洞仙人,都是飛在雲端。在前後墻之間,留下了許多紀念碑。.....而且我晚上愛道教,所以在鹿苑建了壹批寺廟。到目前為止,精神應該是清楚的。”袁家山是明朝末年(1627)袁可立入仕後修建的。“司馬弓()明前時,歷盡海內外仕途,拘其歸田,築別墅、池塘、山亭,綿延十余裏,繁花似錦,勝券在握”(四世孫《墓誌銘》)。袁家山的修建還有壹個傳說:袁可立乘船出海打後金軍隊(說的是敵人),船到了海中央。突然,狂風大作,海上狂風大作,呂洞賓在黑暗中恍惚地出現在袁尚書面前。袁尚書祈福,沈著應戰,勝券在握。袁尚書回到內地後,造了壹艘大船,仿照自己的樣子,利用蓬萊閣建袁家山來恢復。依水而建,地勢頗高,有袁家山之稱。袁家山的建築很有氣勢,前面是山門,中間是正殿,後面是觀月臺,幾百年來壹直保持著雄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統治者範率部大修袁家山,有詩曰:“花明柳暗,是仙源,吹笛鳴劍,鶴在天;上帝的醉酒阻止了他睡在山洞裏,這幫助我活了幾億年。由此可以想象當年袁家山的繁華。王鐸的《曼努臺》、田蘭芳的《易德玄文集》、魯狀元彭定康的《道藏》、晚清徐世昌主席的《詩集》等都有明確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