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受中國物質文化影響的國家是朝鮮。據傳說,在滅了商朝後,殷王室成員率領5000人逃往朝鮮避難,並帶來了中國文化。在戰國時期,許多人從趙巖和其他國家搬到朝鮮,以避免戰爭的災難,所以它不是壹個傳說。這是不爭的歷史事實。他們首先把中國的金屬器皿和工具,包括青銅器和鐵器帶到朝鮮。漢朝時,中國向朝鮮輸入了絲綢、漆器和銅鏡。魏晉南北朝時期,朝鮮半島高句麗國居民的生活習俗也明顯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高句麗貴族穿脫外套戴博,而婦女的發型大多是模仿南朝。隋唐以後,中朝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規模更大。而且越來越頻繁。
因為中國和朝鮮的物質文化交流起步早,後來越來越頻繁。中國古代的壹些偉大發明往往是先傳到朝鮮的。朝鮮是世界上最早從中國引進蠶種和養蠶技術的國家之壹。早在漢代,韓國人就學會了養蠶和制絲,中國的造紙術在4世紀傳入韓國。中國的印刷術在唐朝後期發明後不久就傳入了朝鮮。11世紀,朝鮮的印刷術相當發達。在過去的60年裏,1040部分和4740卷的大藏經被雕刻和印刷。中國的活字印刷術發明於11世紀,也很快傳入朝鮮。朝鮮人民用他們的智慧改進了泥活字。銅活字發明於13世紀中葉,並傳到中國。中國的陶瓷技術,尤其是中國宋代的青白瓷技術,對朝鮮的陶瓷工業影響很大。10世紀以後,中國北方出現了窯廠,仿制瓷器。火藥是中國的另壹項偉大發明,在元朝傳入朝鮮。到14世紀下半葉,朝鮮已經能夠制造火器和各種火炮。也是在元朝,朝鮮從中國引進了棉花種植技術。從那以後,棉花成了朝鮮重要的經濟作物。到15世紀,朝鮮棉布已經出口到日本。
韓國古代建築也深受中國影響。新羅都城平壤,分為宮城、皇城、外城,就像隋唐時期的長安、洛陽壹樣。
日本也是第壹個受中華文明影響的國家。秦朝的中國已經發展了高度的物質文明,而日本文明還處於黎明階段。秦朝時,中國人漂洋過海來到日本。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能。日本傳說中,徐福受秦始皇之命下海求仙。事實上他從未回過日本,並說與徐福65,438+0,000多人在集義熊野浦(今和歌山縣新宮神社)登陸。秦漢以後,更多的人從中國移民到日本。申英皇帝(公元201—301?年,由於樂浪和岱坊縣的秦漢遺民遷居日本,日本的蠶桑絲綢業開始發展。《三國誌》中有日本人養桑養蠶的記載。雄略皇帝(公元457-479年)時,接受來自中國的移民,請他們傳授絲織技術。從秦漢到隋朝,從中國移植到日本原始工業。除了上述養蠶和絲織,還有陶瓷、造船、煉鐵、皮革、香料、漆器、玻璃、石油、釀酒、造紙等。在器物方面,中國的青銅器和鐵器、金銀器和陶器大量輸入日本。作為日本皇權的象征,三種器物——銅鏡、劍、彩色玻璃和玉器——都是從中國傳下來的。在農業方面,日本的水稻種植也是從中國傳入的。
隋唐時期,中國的物質文化更大規模地傳入日本。唐朝時期,鑒真駐隋、唐使節和中日僧人東遊,對傳播中國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總的來說,唐朝時期,日本共派出“駐唐使節”13次(連續14次),“駐唐使節”和“使節送行”6次,共計19次。大規模出使唐朝壹次有500多人。中國的鑒真和尚從743年到748年六次東渡,最後成功東渡日本,帶來了“制玉、畫師、雕工、雕工、刻工、作家、大師、寫字、刻工”等近百名工匠。中國的絲綢、瓷器、銅鏡、刀、尺、筆、墨、硯和紙大量輸入日本。漏刻和影測、印刷、水車制造、瓷器和銅鏡鑄造等儀器都是在唐代傳入日本的。在農業方面,中國茶傳入日本。到了公元10世紀,在日本的寺廟和宮殿裏喝茶變得相當流行。當時的日本服裝也深受唐朝服裝的影響。和服的圖案與唐代的圖案有著明顯的淵源關系。時至今日,和服中的名詞如“唐曹”、“唐華”、“金湯”等都體現了這種關系。
在城市建築方面,日本的飛鳥集和奈良時代的都城,如藤原和平城京,是在唐代長安和洛陽之後建造的。寺廟建築往往模仿唐朝,如奈良的法隆寺。從平面布局到細部構造,都是模仿唐代寺廟風格,其橋臺、殿體、梁架、鬥拱、屋頂、裝飾幾乎與唐代風格壹致。至於奈良的唐趙體寺,它是由鑒真大師和他的弟子們按照唐寺的風格建造的。
中國的圍棋也在唐代傳入日本,並在日本民間傳播和發展。
宋代以後,中國的物質文化繼續傳入日本。日本人在消化中國文化的基礎上,註重發展和創造。公元12世紀,日本的榮禪師來到中國。當時,飲茶在宋代非常流行。容回國後撰寫了《飲茶養生》壹書,倡導健康長壽的飲茶之道,對唐代茶會在日本的復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到公元16世紀,森no Rikyū lay man(公元1521—1591)在日本開創了茶道。1223年,日本的加藤次郎來中國學習制陶六年,回國後在張偉和日本的瀨戶制作黑瓷。14世紀中葉,另壹位日本人史燚五郎到景德鎮學習青花瓷技術,直到70歲才回國。後來他在日本做的瓷器“又薄又脆”。宋元時期,更多的日本人來到中國學醫。吉田到中國學習針灸七年,回國後寫了《針的家庭指南》。藥理學家阿部昭仁18年在福建,擅長本草。後來被日本人尊為藥物學鼻祖。元明以後,日本的造園藝術也受到了中國的影響。明末學者朱舜水赴日,將江南風格的園林藝術傳播到中國。
在東南亞,中國的物質文化首先受到越南的影響,這種影響不亞於朝鮮和日本。事實上,從秦始皇建立象縣到公元939年建立吳權,越南北部壹直處於中國封建王朝的統治之下。早在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中原的鐵制農具、牛耕和手工技術就開始傳入越北。秦末漢初,轉盤制陶技術傳入越南。養蠶繅絲技術最遲在漢代傳入越南。3世紀時,造紙術也傳到了越南。越南人用香樹皮等制成“交叉香紙”。,質高味香,深受中原士人喜愛。魏晉時期,在中國制陶的影響下,越南能夠生產出精美的彩釉陶器和半瓷過渡陶瓷。越南印刷術也是從中國傳過來的。前李朝應天14年(公元1007年),越南李朝皇帝勒隆·??nh派遣使團到宋朝獲取印刷的《九經》和《大藏經》。後來,宋朝和元朝刻的藏經被送往越南。學習印刷術後,越南人還出版了許多中國佛經和儒家經典。
在器物方面,中國的產品通過貿易大量進入越南。宋朝時,輸入占城(今越南中部)的商品有草席、雨傘、絲扇、漆器、瓷器等。中國的手工藝品,如瓷碗、絲綢、絲綢等。,深受當地居民歡迎,如越南古建築,如城市、宮殿、亭臺樓閣等。,也深受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越南古都勝龍,是在古城織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漢代設立交州刺史編龍,公元866年唐朝建高篇為羅達編龍城。後來在此基礎上發展了聖龍,近代稱河內。
中國的物質文化傳入柬埔寨近2000年。公元3世紀初,吳國的孫權派康欽和朱穎去扶南國(在今天的柬埔寨)。由於康泰和朱茵的建議,當地居民的壹些習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的腰部佩戴了“橫幅”。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紡織品、亞麻、陶器和金屬制品大量出口到柬埔寨。唐宋時期,中國還向柬埔寨出口金銀、瓷器、緞錦、傘、皮鼓、酒、糖等,豐富了當地居民的物質生活,十分流行,以至於追逐“唐貨”(中國貨)成為壹種時尚。元代中柬兩國的物質文化交流更為龐大。溫州人周大官於1296年至1297年訪問真臘(今柬埔寨),見證了中國物質文化對柬埔寨的影響。他說,柬埔寨人把中國的金銀飾品視為壹等珍寶,其次是江蘇的五色絲綢和金箔。其他物品,如溫州的漆盤,泉州的青瓷,明州的草席,以及紙張,亞麻,雨傘,鐵鍋,木梳,簸箕,硫磺,硝石,桐油,針線雜貨,都受到當地居民的喜愛。當地人喜歡用中國的瓷盤和銅板。明朝皇帝以禮物的形式向柬埔寨交換了大量的絲綢、棉織品和瓷器。僅在朱元璋當皇帝的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使團就帶了32件金文琪和19000件瓷器給真臘王。
中國的物質文化傳入緬甸也是相當早的。2000多年前開辟的從四川經雲南到緬甸、印度的“南方陸上絲綢之路”,對中國文化傳入緬甸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絲綢很久以前就出口到緬甸,用中國絲綢縫制的衣服在古代就受到緬甸人民的喜愛。在我國唐代的古籍中,已經記載了“古之國(1 ~ 9世紀)的婦女穿羅緞”。古代緬甸手工業不發達,鋼鐵、磨坊、銅釤、鐵鍋、剪刀、縫衣針、瓷器也大量從中國進口,特別是明清時期,直接方便了緬甸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兩國人民往來頻繁,石榴、辣椒、白菜等許多果蔬從中國傳入緬甸。壹些蔬果,如芹菜、韭菜、油菜、蠶豆、荔枝、紅棗、枇杷、楊梅、柿子等,在緬甸語中直接標上“德油”(意為“中國”),以示來自中國。“包子”、“魚餌”、“米線”等食物的名稱都是借用雲南方言,說明它們起源於雲南。這些從中國進口的水果、蔬菜和食品極大地豐富了緬甸人民的物質生活。
泰國也很早就受到中國物質文明的影響。從元朝到清朝,中泰海上貿易的規模已經很大,超過了同時期中國與越南、緬甸的貿易。泰國宮廷和人民需要的物資,尤其是絲綢、瓷器和銅,都是從中國進口的。古代泰國的手工藝技術也在很多方面受到中國的影響。元朝時,中國工匠來到泰國,引進了燒制瓷器的技術。後來泰國著名的宋嘉祿瓷,就是在吸收中國燒瓷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明初至清中葉,中國造船業發達,高超的航運技藝從華僑傳到泰國。當時泰國木船的設計制造模仿中國。泰國人使用的器物,尤其是青銅器,也是專門請中國和廣東的工匠為他們加工制作的。'
老撾這個中南半島的內陸國,也在很多方面受到中國物質文明的影響。在中老古代貿易中,中國向老撾進口了大量絲綢和瓷器;釀酒、養蠶、烘茶、絲織等技術也從中國傳入老撾。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物質文化也受到中華文明的廣泛影響。19世紀以後,中國、福建、廣東等省的居民大量來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帶來了中國的物質文明。現在新加坡總人口中,華人占3/4,馬來西亞華人也占總人口的1/3。
對東方制度文明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制度文明也是先進的,是適應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所以中國封建社會的文明,尤其是中國唐朝建立的制度文明,包括官制、學制、法制、禮制、土地制度、稅制等,都是被周邊國家,主要是日本、朝鮮、越南欣賞、羨慕、學習、模仿的。中國的制度文明對周邊國家的影響是中國文化對東方文明影響的另壹個重要方面。它在受影響國家的歷史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日本是第壹個學習和模仿中國唐代制度文明的國家。日本大化革新的主要內容是學習唐朝的先進制度,建立適應當時日本封建社會發展的制度。這壹創新始於公元650年(大華元年),完成於701年(大寶元年)。大華革新所建立的制度明顯受到唐朝法律法規的極大影響。
在官制方向上,日本在近代化改革後形成中央集權的國家機構,以太盛大臣、左大臣、右大臣為中心,相當於唐代的太師、太傅、太保;中央有八省,分別是中央事務部、文體部、政治部、民政廳、兵部、刑部、財政部和皇宮。它還采用了唐朝的三省八部制並加以改進。此外,還有達、譚、吳為富、郭汜、縣思等。都是按照唐制直接移植到日本的。地方官員,如州政府部門和縣政府部門,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
就教育制度而言,早在公元3世紀末,朝鮮半島百濟國的漢學家王人前往日本,帶來了《論語》等書籍,成為日本宮廷的漢學家,導致了古代日本更正規的宮廷教育的興起。但在大華革新時期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學術體系。大仲親王即位(天誌皇帝)後,在京都建立了壹所大學,隸屬於日本部,學生稱為博士生。國有國學隸屬於國務院。大學開設《明靜道》、《集傳》等課程,教育內容主要包括《禮記》、《春秋》、《左傳》、《石矛》、《李周》、《周易》、《論語》、《文選》、《史記》、《漢書》等中文書籍。平安時期(794-1192)以後,中國教育衰落,但在江戶時期(1603-1868),儒家思想,尤其是朱的理學思想對日本教育的影響仍然很大。
日本中世紀的刑罰分為刑、棒、徒、流放、死刑五類,有六議(議親、理、德、能、功、貴賤)和八虐(謀反、叛逆、惡逆、不道德、不敬、不義),都是唐代的五刑八罰。
大華革新建立的田畝制度和賦稅制度,也為唐制度下了功夫,規定全國的土地都是皇帝(州)的公地,實行分等征收、分田的辦法,受田者負擔地租:租田、交米;對於徭役,作為貢品,壹般交納絹布。
中世紀日本的禮制也是模仿唐制的。公元818年,峨眉皇帝上書:“朝會之禮,常侍之制,下跪等。,不分性別,都允許是唐逸。”
古代朝鮮的制度也深受中國制度文明的影響。早在三國時期,朝鮮半島的高句麗、百濟、新羅就開始學習中國的制度文化。公元6世紀,百濟派人去見梁武帝,要求梁朝派醫生來教授《三禮》和《石矛》。到了唐朝,這三國主動學習唐朝的制度文化。公元648年,春秋時期,新羅皇後振德派遣王子文和他的侄子到中國。"請換上妳的衣服,在中國做."來唐的韓國留學生也是絡繹不絕。僅840年,新羅就帶著105名留學生在唐學成回國。10世紀朝鮮統壹朝鮮半島後,在各方面積極吸收中國唐宋的制度。
在行政制度上,新羅也效仿唐朝,實行中央集權制。朝廷的官員有宰相、侍中、司農卿、太傅敕等。高麗時期,建立了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中央機關的核心是三省,即文史下省、尚書省和三省首府,執行機關是六部,即吏部、兵部、戶部、刑部、禮部、工部。地方行政為道、府、縣、郡四級制,以按察使、府使、郡守、縣令為各級地方官。這種中央集權的行政體系與唐朝的體系幾乎完全相同。
在教育制度上,公元4世紀,高句麗設立太學,教授貴族子弟學習漢字和窩囊經典。公元682年,新羅在首都建立漢學。高麗王朝時期(918-1392),儒學成為教育的基本內容,科舉制度成為基本教育制度。公元930年,太祖王建在西京創辦學校,設立理學博士,實行儒家教育。公元958年,王建采納了後周時期留在朝鮮的武勝軍的建議,參加科舉考試,實行科舉制度。數百年後,科舉制度成為選拔有才能官員的主要方式。992年,朝鮮在首都建立了最高學府帝國學院。1109,國子監擴建,設立七個專業。1392李朝建立後,基本繼承了韓國的教育制度。
朝鮮封建社會的農地制度和賦稅制度也深受唐代均田制和租佃調節制的影響。公元722年,新羅對國家直接管轄的農民實行田畝制(以田批田)和租佃制。朝鮮建國後,盡壹切努力加強國家對國土的控制,並通過法律固定下來。從926年開始,實行田柴制度,登記所有耕地和森林,統壹規定各級官員和其他官員的收租權,還規定授予每個軍職軍人的官團為十五節(三十三步為壹節)。
中世紀越南的很多制度也是在中國的影響下形成的。而且中國的制度文明對中世紀越南的影響在某些方面超過了日本和朝鮮。這種情況與越南北部在10世紀以前壹直是中國封建王朝統治下的壹個縣這壹事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