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攜帶朗姆酒的遠洋船只越來越多,尤其是奴隸船,在海盜眼中是大綿羊,往往會攜帶大量的朗姆酒,這就使得加勒比海盜在壹次搶劫成功後,往往會獲得大量的這種東西,即使他們自己並沒有購買朗姆酒。對於自由海盜來說,在壹次賭上性命的搶劫後,能喝上壹口朗姆酒,絕對是壹件美好的事情。
這種古老的朗姆酒配方也被現代人還原。但瓦巴塔釀造的十渡朗姆酒含糖量很高。由於古代用冰糖制糖的方法,提取糖分有很大的浪費,發酵的工作也比較原始,導致這種糖蜜酒的酒精度不高,但並不是簡單的糖水,在古印度醫學中很受重視。大約在公元8-9世紀,這種做法向西傳播到小亞細亞,特別是塞浦路斯鳥類適合甘蔗和甜菜。
根據波蘭歷史學家的記載,塞浦路斯國王彼得壹世訪問古波蘭,為外國君主提供了壹種“來自東方國家的糖蜜酒”。彼得壹世的糖蜜酒與切巴塔的史都華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凈化了酒精含量,降低了甜度,開始在歐洲中世紀貴族中小規模流傳。然而,當時為了追求口感,彼得將這種糖蜜酒混入了被稱為Soumada的杏仁露中。另壹方面,凱爾·波洛也在他的冒險中接觸到了另壹種發明版本的糖蜜酒。在伊爾克漢德旅行時,凱爾·波洛喝了壹種“帶有強烈甜味”的酒,感覺不錯。詢問後得知,這是生活在古裏的水手從東南亞馬來人那裏學來的配方,用甘蔗汁壹次性發酵而成。這個版本的糖蜜酒,命名為Brum,在馬可波羅遊記中有記載。
根據現代考古學家的確認,布魯姆屬於人類剛剛脫離嚼酒範疇後原始發酵的產物,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末期。但Brum因為是用鮮榨甘蔗汁壹次性發酵,而不是用現代糖蜜酒含糖量較少的“底料”多次發酵,所以沒有被劃入古代朗姆酒的發展路線。總之,古代的朗姆酒雖然沒能有什麽突破,畢竟流傳圈子太小,但也成為了歐洲人接受的酒之壹。
朗姆酒的配方在小範圍內流傳了近千年後,終於在大航海時代迎來了爆發式發展。在被大英帝國殖民的巴巴多斯的鳥類種植園裏,黑奴Rumbullion偶然發現廢棄的糖蜜提煉壹次蔗糖後有壹種很好的香氣。但古代的蔗糖提取技術是分步進行的:將甘蔗汁與石灰水混合,使用堿性環境和生石灰。由於入水的放熱作用,蔗糖以飽和結晶的形式析出,剩余的糖水稱為“頭水”。
將頭水與新石灰水混合,析出蔗糖晶體,剩下的是“二水合物”,非常粘稠渾濁,即“糖蜜”,是瓦巴塔和彼得壹世的糖蜜酒的原料;二水物與新鮮石灰水混合時,析出吞糖結晶,殘渣粘稠,大部分糖分混在成分復雜的殘液中。在當時是無用的廢物,被視為“底料”或“廢蜜”。到了底料階段,殘渣已經開始酵母發酵,而且很臭,人們不敢靠近。
另壹方面,原本在歐洲貴族中小範圍流傳的古代糖蜜酒也被帶到了新大陸——對了,新大陸最初其實沒有甘蔗,是殖民者帶來的經濟作物。挪威海軍開始釀造自己的“古糖蜜酒”,並將其生產方法傳授給同樣致力於新大陸殖民的法國人。在史料記載缺失的時期,兩種釀造方法在新大陸發生了奇妙的生態逆轉。
先說壹個不算特別冷的知識:大航海時代中後期,遠洋水手領取的船跑工資都是用朗姆酒扣的。這是因為在歐洲殖民者掠奪新大陸的第二階段——蔗糖時期,糖蜜“底料”唯壹可以處理的方式就是釀造糖蜜朗姆酒。然而,歐洲殖民者及其奴隸對糖蜜的再加工並不是原創,而是新時代的二次重復。經過貴族們精心釀造的精釀和奴隸們苦心鉆研的大眾口味的結合,過去糖蜜反應物中可能存在的怪味也被隔離去除,呈現出多重朗姆酒,最高品質的黑色和金色,突然有了陳年白蘭地的味道。在壹些文獻中,記載了早期黑奴釀造的朗姆酒會引起胃痛,這是事實——甘蔗中的壹些化學物質在發酵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令人不快的物質,但隨著朗姆酒生產的系統化,這種現象逐漸消失。
短短十年間,新英格蘭殖民地工業的支柱被朗姆酒取代,而羅德島開發的“淡朗姆酒”,即白色朗姆酒,喝起來像威士忌,很受歡迎,尤其是在買不起高品質威士忌或葡萄酒的水手中。結果幾十年來,水手的工資都是朗姆酒,朗姆酒和黃金成了普遍等價物,需求巨大;在西非海岸,4英制加侖的朗姆酒可以換壹個奴隸,而3英制加侖的朗姆酒足夠雇傭壹個水手半年。這反過來刺激了制糖業。此外,歐洲人對糖的喜愛到了瘋狂的程度,糖業爆炸,進壹步促進了朗姆酒業。直到美帝獨立前夕,在加勒比群島、西非海岸和新英格蘭之間,出現了許多糖廠和朗姆酒廠老板賺得盆滿缽滿的“新三角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