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結束了壹天的學習,打開電腦想寫壹篇文章,但是在電腦前硬生生的坐了快十分鐘,還是什麽字都碼不出來,大腦壹片空白,只好放棄睡覺,但是我萬萬沒有想到,這種狀態延續到了第二天的學習中——看到沒多久,眼睛就開始悲傷,精神開始渙散。
堅持到下午三四點,我沒辦法,只好打電話給我媽,抱怨考試要涼了。
聽了我的描述,我媽對我說:“當妳真的學不會的時候,就放松壹下,出去走走,轉壹轉,清醒壹下頭腦。”妳現在學不會是因為腦子真的太累了。"
我喃喃自語:我還是很放松的。前面打了那麽多,挖了那麽多坑,不能放松。
但我停下來仔細想想,最近兩周我突然加大了學習強度:時不時只睡六個小時,偶爾學習到深夜。在過去的半個月裏,我壹天只睡八個小時,中午也不願意睡很久。以前在瑜伽墊上躺65,438+05分鐘,現在只是在桌子上躺65,438+00分鐘,然後起來去肝。...
我真的活該。我不能進去。
打完電話,我接著反思,為什麽以前管用的運動減壓不適用了——因為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我變成了壹個有目的性的人。
舉個例子,以健身為例,我反復區分過“訓練”和“鍛煉”的區別。
但其實在目前的學習壓力下,我只需要運動的概念,不需要訓練,也沒必要每組有氧運動都要逼自己到什麽強度。沒有強度,似乎就沒有效果。
增添妳的煩惱。
這兩個月我比較好的壹個習慣就是不在社交網絡上花太多時間:主要上ins,偶爾看看微博,不看老友記。
另壹方面,這兩天壹直心慌,為了放松,甚至開始反復刷微博。
當然只能增加大腦和精神的負擔。
分析完自己的例子,我們就認真談談題目想分享的思路吧。
事實上,現在,我認真地感覺到休息是我們最難做的事情。因為泛娛樂化的嚴重,我們在不斷的侵蝕自己的空閑時間,甚至是本該用來休息的時間。該睡的時候不睡)是在不斷創造欲望和需求。
而如果我要給這句引語加上點什麽的話,那就是“除了無聊,還有我們精神世界的蒼涼和疲憊。”
所以其實最好的休息狀態,除了充足的睡眠,可能就是單純的放空。
什麽都不做,什麽都不想,只要不玩不娛樂,相信我,這種選擇帶來的收益遠遠高於後者——用不了多久,妳就會開始覺得無聊,自然會選擇做生意,而因為這個時候,我們的身體處於壹種空虛的狀態,自然得到休息,即使狀態是0.1,也比進壹步消費(值
至於玩這個選項,最近停下來發現,它遠不是小時候能帶給我們發自內心的快樂的選項。
它開始成為我們逃出來的小黑屋,成為商家創造需求,為社會經濟貢獻價值的載體。
請大家短時間思考壹下,是小時候春秋遊快樂,還是現在和朋友或室友出去逛個街,和朋友開個黑派對更好?
我寫了,發現這可能不是個別問題。誠然,妳不會像我壹樣極端,但以玩樂代替休息或者混淆概念,甚至是不由自主的選擇的問題,很可能是* * *現象。
如果這個問題發生在妳身上,希望妳看完這篇文章後,能放下手機,出去走走,放松壹下眼睛和大腦。
回來完成未完成的工作。晚上早點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