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中醫養生的境界不僅滋養身體,也滋養心靈

?中醫養生的境界不僅滋養身體,也滋養心靈

導讀:通則長壽,順則健康,順則長壽健康,不通則不健康。不僅要生理上暢通,心理上也要暢通,才能遠離糾纏。怎樣才能讓自己的身心順暢?

姜良鐸,出生於1948。北京藥科大學東直門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善於處理難題。

我知道姜良鐸教授是七八年前的事了。他的名字因他開發的排毒養顏膠囊暢銷而走紅。姜良鐸說話帶著濃重的陜北口音,說話時不時發出笑聲。他的聲音像秦腔壹樣洪亮直白。姜良鐸從醫以來,幫助過別人藥物研發,也遇到過名利雙收的機會,但他壹直堅守在臨床。他想起了清代醫家吳鞠通為他抄寫的導師、國醫大師張學文先生的《文條編》中的壹段話:“以濟世之心,掌握超悟之理,學而不厭,刻苦學習,虛心向古人學習。”為了提高生意。

總的規律是,不生病就不行。

姜良鐸近年來潛心研究,提出了“通則不病,病不可通”的學術觀點。他認為世界上“總的道理是長壽,通暢是健康,通暢是長壽健康,不通是不健康”。對於便秘的老年人,他的養生良方是:註意飲食結構,多吃水果和或含有大量植物纖維的渣滓;每天早上空腹喝1杯淡鹽水,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加強活動,量力而行。同時也可以采用自收腹的方法:以肚臍為中心,輕輕* * *順時針,每天1 ~ 2次,每次10 ~ 15分鐘。

飲食因年齡而異。

少食或暴食意義重大,同時對保持消化道通暢也有積極作用。姜良鐸說,相當壹部分人生病是因為長期飽腹或暴飲暴食。只要控制好飲食,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認為“飲食自加倍,傷胃”,即先吃多了增加胃的負擔。人進入成年期,使命已經完成,對食物的需求只是維持新陳代謝的平衡。如果攝入過多的營養物質,多余的就會在體內堆積,有些營養物質就會變成“毒藥”,比如高血糖、高血脂,對人體的很多器官都有毒害作用。現代醫學證明,經常飽腹,尤其是暴飲暴食,不僅影響胃腸功能,引起消化不良,導致胃炎和胰腺炎,還會使體內脂肪過剩,血脂升高,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另外,吃多了之後,腸胃裏的血液會增多,量也會相應減少。長此以往,會讓大腦遲鈍,早衰。

為了預防、延緩和減緩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姜良鐸建議根據不同的年齡段確定食物的量。40歲前可以吃九分,40歲後可以吃八分,50歲後可以吃七分,60歲後可以吃六分。當然,不同的人要根據自己的活動量合理確定自己的食量,保持相對穩定的體重。對於老人和病人,特別是患有消化系統,妳不應該壹次吃太多,以及應采取的方法。這是因為老人和病人的消化能力減弱,只有適當增加餐數,才能保證人體對營養的需求。

有人認為節食就是少吃或者不吃主食。姜良鐸解釋說,這是壹個明顯的誤解。他說,碳水化合物應該占人體能量供給的65%左右,脂肪在碳水化合物不足時供給能量,新陳代謝不完全,會在血液中積累有毒廢物——酮。近年來,酮引起的惡心、疲勞、腦損傷等疾病明顯增多,這與不以糧食為主食的動物性食物攝入量劇增密切相關。因此,如果妳想健康長壽,妳必須有合理的搭配和均衡的飲食。

鍛煉筋骨,調理臟腑。

“流水不腐,家屬不別扭,搬家。齊也是如此。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適當的運動可以活動筋骨,疏通氣息,疏通經絡,達到調和臟腑的作用,從而使人健康長壽。姜良鐸談到了他自己的理論。他分析說,如果人體缺乏必要的體力活動,體內氣血運行就會緩慢不暢,排毒管道就會停滯,體內的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體外,積累的毒素就會對健康有害。長期缺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頭暈目眩,心悸乏力,等癥狀隨之而來,所以有“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之說。

姜良鐸說,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和運動量。年輕人可以選擇爬山、足球、遊泳、攀巖、跑步等運動;中年人可以選擇跳舞、跳太極拳、練健身球等。老年人可以選擇打太極拳、散步、練氣功、敲牙、吞口水、梳頭、擦臉等方法,註意保證安全。

中醫:擺脫不良心理

中醫認為,小欲、私欲對身體有害,為了控制這些欲望,達到目的,必須戒掉以下不健康的心理:

1.太自私了

以自我為中心,世間的利益只有自己心甘情願地撈出來,否則妳會怨聲載道。有了這種心理,整天憂心忡忡,憂心忡忡,必然有害無益。

2.戒備

“人比別人強,讓人生氣”,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優越於自己。這種心理行為不僅容易引起同齡人、同事、鄰居、家人之間的摩擦,還容易使他們整天焦慮不安,情緒低落,有害健康。

3.貪婪心理

重財利,貪欲過度,勞傷脾,導致百病叢生。

4.陰險的心理學

心胸狹窄,陰險狡詐,以矯正他人為樂。這種居心叵測的人,不僅過不上瀟灑輕松的生活,而且最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5.憂郁

郁悶不樂,思緒萬千,唏噓哀嘆老了。眾所周知,“怕老得快,怕嘆氣,怕生病。”如果不摘除這顆心臟,疾病會更容易糾纏。

持懷疑態度

對親戚朋友同事缺乏起碼的信任和尊重。需要註意的是,過度猜疑是造成家庭不和諧、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

7.回歸心理學

總是沈湎於過去的回憶,倚老賣老,適應不了壹切新事物。這顆心不除,就落伍了,就疲憊了,就不思進取了。

小貼士: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擁有樂觀積極的心態,是擁有健康生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