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深入研究了春秋戰國以來各個學派的思想。通過研究、批判和掌握,荀子真正成為“博采古今之變,成壹統之說”的偉大思想家,開啟了壹代新的學風,尤其是對道家和法家的學風。荀子關於“人定勝天”、“掌握命運並加以利用”的思想,閃耀著唯物主義的光芒,照亮了後人。
荀子的養生思想貫穿著他的“人定勝天”和“掌握命運並加以利用”的唯物辯證法,荀子並沒有籠統地講養生。荀子對養生之道的論述,具有“治氣養心”、“虛靜”、“陰陽最大化”、“壹切以命為主”、“與時俱進”、“修身養性”等壹系列特點。《荀子勸學》具體論述了養生修道中“鍥而不舍,金石可刻”的堅強意誌和毅力。荀子是學術與教化並重的儒家代表。他在養生和修道方面提出了博采眾長的理論。
縱觀歷史,中國的儒家思想,從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探討過養生之道。孔子提出“仁者長壽”,孟子提出“養浩然之氣”,荀子強調“治氣養心”、“修身養性”等壹系列養生之道。荀子的養生理論比孔孟的養生理論更加博大精深、凝練博大。要理解荀子的養生思想,就必須對荀子的著作進行深入的研究,然後加以超越和借鑒,才能得其要義。
荀子的養生理論涉及面很廣,所以我們重點講三個方面。難免壹家之言有失偏頗,只求招玉。
“治氣養心”與“虛靜”
荀子在《修養》中說:“治氣養心”。對於“心”這個詞,壹般的提煉者可能並不知道它更深的玄機。2500多年前,老子寫了《道德經》,說“心使氣壯”。“使”字可以做動詞,可以理解為用心調動氣。“心”指的是頭腦和心智。用“心”調氣的煉者,才是強者。這個“勁”可以是對煉器者的致敬,也可以理解為“煉氣”功夫境界高的標誌。中國的儒釋道都有* * *,儒家說:“以誠待人”;道家說:“養心養神”;佛家說:“以清明之心見自然”。
唐代著名的道教八仙之壹呂純陽有壹句話:千言萬語只找到了煉心。單晶的《唱真》說:“煉心”二字,是成聖的壹貫學問。中國歷史上早於孔子的管仲,專門寫了《心》,裏面說心在人體內處於主權地位,心的活動保持在正道上,使九竅按套路運轉,進入寧靜的境界。天是正的,地是平的,人是靜的,能正能靜,才能安身立命,耳目靈動,四肢強健。精是氣的本質,氣的聯系是生命。有了生活,就有了思想,有了思想,就有了知識。
管子《心法》中的理論,對解讀荀子的“治氣養心”理論很有啟發。
荀子講了“治氣養心”之後,接著講“虛靜”。這四個字很深奧,不好理解,但大道總是簡單的。我覺得可以參考老子的思想來理解荀子的“虛靜”。老子的《道德經》有精辟的解讀。他說:“萬物生而壹命”,“要空,要靜,要信”。
《中國道教養生內丹學》說得更清楚:“宇宙和人的生命是動與靜的生化,生化的終點必然是死亡。”沒有空靈的兩極,人是無法煉成純陽的。“空寂”是指人通過修煉進入空靈大法的光明境界。養生是人類對動物的自控,是養心養性的主動。
荀子“治氣養心”理論中的“心”字,是深邃而神秘的。看“治氣養心”的“治”,不妨編壹部道家經典《宣彤經》來理解:“人有順心之氣,心則治氣,心則亂。.....得道者心緒不寧,失道者心緒紊亂,“壹團正氣,壹片單鑫”,“心和正氣相合”,“心孤月在天”,“心無所依,心無所定”。另外,《性本圓滿》壹書說得好:“欲學道,先談修心。”由此可見荀子“虛靜”論的深度。
“陰陽”與“萬物皆生”
荀子在《天論》中說:“星宿繞轉,日月過?四時帝王,陰陽大,風雨寬厚,萬物自有支撐。”荀子的“陰陽”是指宇宙中的陰陽。陰陽放大,萬物皆可產生。根據陰陽氣化,養生修行之道才是真正的道。易經說,“壹陰壹陽就是道”。宋代丹氏泥灣真人寫《大道之歌》,曰:“真陰真陽為真道”。道家煉氣經典《黃庭經》有壹句話:“佟麗華精調陰陽”,講壹個字“調”。呂純陽在《智玄篇》中說:“玄篇有各種陰陽,字謂萬法之王”。很多丹家* * *都知道“不知陰陽不可亂來”。莊子說:“人聚則生,人散則亡。”。“陰陽最大化”和“萬物依命”講的是宇宙的作用和人體氣的變化。
“與時俱進”與“修身養性”
荀子在《修身》中說:“治氣養生,彭祖在後,修身養性,無愧於余姚。與時俱進,扶貧濟困,彬彬有禮,值得信賴。凡用血,用誌,用慮,禮必依規,不用則亂。;吃喝、衣著、起居、動靜皆因禮而和諧,不禮則亂。”意思是人的血氣要通暢,飲食、衣著、住所、運動都要有節制地進行。還談到養生中的“與時俱進”和“修身養性”,體現了“吾命在我不在”的唯物主義養生思想
荀子強調養生中的“溝通”二字。《魯春秋》有雲:“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六腑,而...血管想穿過它。”《生肌總錄》說:“人的五臟六腑、骨骼、九竅,都是壹口氣連在壹起的”。荀子的“與時俱進”之說可謂用心良苦,特別強調“宜”和“時”兩個字。“易”理解為最好,“時”可以解釋為每時每刻。“與時俱進”的具體點是,在養生上,最好是血脈時刻暢通。
要“及時”,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荀子深知養生不能“抄近路”,不能投機取巧。提出持之以恒的精神。荀子《勸導》說:“積土成山,風雨繁盛;水滴匯成海洋,龍誕生了;積善成德,神明自得,聖心備。所以,不積跬步,不可行萬裏路;不積小流,不成江海。飛躍,不是十步;這是對馬旭成功的巨大貢獻。堅忍不拔,朽木不可雕也;鍥而不舍,金石可開。”荀子說,有恒心才能有堅定的意誌和毅力。
因此,荀子"治氣養心"、"修身養性"的思想深深地融入了"人定勝天"、"天命之用"的思想中,對今天的養生和修身養性仍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