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季的雨
夏季是溫暖作物生長最快的時期,也是農村田間蟋蟀數量最多的季節。在中國的壹些地區,人們有飯後鬥蟋蟀的習俗。酷暑也是雷暴最多的季節。有句諺語說:東方沒有壹滴閃電,西方也來不及走。意思是夏天的下午,如果東方出現閃電,這裏就不會下雨。如果閃電在西邊,雨很快就會來,逃都來不及。
人們常把夏季午後的雷雨稱為西北雨,形容為西北雨,落在無車道上。《夏雨過田埂》、《夏雨過牛背》生動地說明了雷陣雨往往是這裏下雨,那裏晴,就像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東有雨,西有雨,無雨則晴。
夏季氣候炎熱,炎熱多雨,暑濕易乘虛而入,暑氣逼人,心氣易失,尤其是老人、小孩和體弱者,往往會出現中暑等疾病。如果出現明顯的乏力、頭暈、心慌、胸悶、註意力不集中、大汗淋漓、四肢麻木、口渴、惡心等癥狀,多半是中暑的前兆。
壹旦出現上述癥狀,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並給予壹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夏季預防中暑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註意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曬;註意室內降溫;睡眠充足;註意飲食衛生。有條件的人應經常服用壹些祛濕清熱的方劑,如廣藿香、飛機草鮮葉10g,飛滑石30g,炒麥芽30g,甘草3g,煎湯代茶飲。在炎熱的夏季,妳也可以服用壹些任丹和十滴水。
2.夏季酷暑時節,宜夏季治療冬病。
酷暑是壹年中氣溫最高、陽氣最高的季節。保健中常說冬病夏治,所以治療那些冬季發生的慢性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病等,是最佳時機。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夏季尤其要精心調養,重在防治。
以慢性支氣管炎為例,可以內服,也可以外用。具體方法是服用溫腎壯陽的金匱腎氣丸和左歸丸,每日兩次,每次壹丸,連服壹個月。外敷可選用白介子20克,元胡15克,細心12克,甘遂10克,研成細粉,調姜汁,分六份。壹份塗在油紙或塑料薄膜上,每次直徑約5厘米,貼在背部或雙肺的舒菲、心俞、舒歌等穴位上。壹般堅持4-6個小時。如果覺得燙,可以提前脫下來。如果覺得癢或者溫暖舒適,可以再堅持幾個小時。需要註意的是,三伏天(夏季三伏天)貼壹次,壹年三次,連續貼三年,可以增強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力,減少機體的過敏狀態。這種內外結合的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根除或緩解癥狀。
3.夏季的飲食原則
在夏季,利用飲食的營養功能養生益壽,是減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證。夏季飲食調理是根據夏季的氣候特點。由於夏季氣候炎熱,容易傷津耗氣,所以經常可以用藥粥滋補身體。《黃帝內經》有壹種說法,藥要去,食要隨,食蔬要竭。名醫李時珍特別推崇藥粥養生。他說:每天吃壹大碗粥,空腹也能做,但是不細,很軟很膩。它與腸胃兼容,是最美妙的飲食。藥膳粥適合老人、小孩和脾胃功能較弱的人食用。所以古人說天下第壹是粥,月食兩米,勝過壹大包的腎氣。《醫學六書》盛贊:糯米粥用於昆丹的生化栽培,糯米粥是溫補養胃益氣的奇品。可見粥對人的重要。藥膳粥雖然對人體有益,但也不是萬能的。要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和疾病選擇合適的藥物,熬粥,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
4、夏季飲食禁忌
第壹,避免吃大量生冷的水果和蔬菜。
大多數中暑的人都屬於脾胃虛弱。如果大量食用寒涼的水果和寒涼的食物,會損傷脾胃的陽氣,使脾胃虛弱,寒濕凝滯。嚴重時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癥狀。
第二,避免吃很多油膩的食物。
夏季應少吃油膩食物,以適應夏季胃腸道的消化功能。如果吃了很多油膩的食物,會增加胃腸道的負擔,使大量血液停留在胃腸道,輸送到大腦的血液會相對減少,人體會感到疲勞,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第三,避免大量飲水
中暑的人應多次少量飲水,每次飲用不超過300毫升為宜。永遠不要喝太多。因為大量喝水不僅會稀釋胃液,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亢進和出汗。這樣壹來,體內的水分和鹽分會大量流失,嚴重時可促進熱痙攣。
第四,忌單純進補
人中暑後,熱度還在。雖然他們有不足,但也不能簡單的服用補品。認為自己身體虛弱急需進補是大錯特錯。因為如果進補過早,會使暑熱難以消退,或者已經逐漸消退的暑熱又會卷土重來,那就更劃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