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多了智慧就少了。為什麽這麽說?如果壹個人的內心無時無刻不被各種各樣的事情占據,想著東想西,或者手裏忙著這件事,心裏卻在擔心另壹件事,那他怎麽會有時間去開發自己內心的智慧呢?宋人詩曰:“不知廬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這很有哲理。內心被外在的現實深深迷住了。當然,不可能看清現實和現實世界的真面目,所以明智就不用說了。
經常有人問:“佛和眾生有什麽區別?有什麽區別?佛是眾生,眾生是佛。眾生穿衣吃飯,佛也穿衣吃飯;大家每天都上班,佛也是。釋迦牟尼佛天天念經,說他壹天講八個小時,壹年到頭不休息。那不是工作嗎?區別在於:每個人在穿衣吃飯上都會很挑剔,在品質、尊嚴、厚薄上也會有所不同,但是佛有什麽吃什麽,穿什麽。他活在當下,不關註,壹切都是快樂的;眾生工作,都會對工作的報酬不滿,貪圖名利。但佛陀講經時,全神貫註於經文,心中無雜念,因為他做事完全是出於慈悲。
《六祖壇經》說:“自執是眾生,自知是佛。可見眾生與佛的區別只在於心:佛的心是清凈的,是廣大空明的,是包容的;壹生的心,像壹面布滿灰塵的鏡子,什麽也看不見。他們看不透這個世界,也看不清自己,所以活得迷迷糊糊,沒有智慧。
我在江西佛學院的時候,經常有僧人跟學生說,“要時時提下壹念,凈化心靈。”什麽是赤子之心?息心除妄,壹念不生,即凈化心靈。簡單來說,就是擺脫多余的想法,全神貫註,全心全意活在當下。不管我們做什麽,哪怕只是吃飯睡覺,我們都能全神貫註,盡力做好。有些人吃飯的時候不是在做別的事情,而是腦子裏充滿了迷茫、焦慮和對食物的無知。這不叫專註,因為他們的心不幹凈。
吃飯的時候好好吃飯,睡覺的時候好好睡覺,擁有壹顆幹凈的心。誰能困擾妳,什麽能迷惑妳?這個道理早就說過了。唐朝有壹位禪師叫大竹慧海,他的修為非常深厚。有人問他怎麽好好學習,他就張嘴回答:“餓了就吃,困了就睡。”別人不理解,說妳這叫努力?誰不餓著吃,困著睡?如果這麽容易修行,豈不是人人都能成佛?禪師大竹慧海說:“我和他們不壹樣!普通人吃飯都不好好吃飯,各種想法都有;睡覺都睡不好,妄想萬千。」
吃飯的時候不吃飯,睡覺的時候不老實睡覺。這是心裏不幹凈,亂搞。無論妳在做什麽,專註於每壹個瞬間,少想少爬,少計算少追求,妳的心就能像水壹樣沈澱雜質,回歸寧靜通透的狀態,心平氣和,大腦就好用了,智慧也就自然呈現了。
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心煩焦慮的時候,處理不好事情。壹旦妳靜下心來,思路清晰了,妳可能會輕松處理;很長壹段時間,我都想不通這個問題。有壹天出去散步,看到壹朵花開了,或者壹片黃葉落了,心裏空空的,大概馬上就想通了,壹下子把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這就是清凈帶來的智慧。
智慧不是指妳能掙多少錢,有多少名氣,職位比別人高多少等等。而是妳有能力安定下來,掌控自己的生活。這個世界上有壹些人非常有才華和能力。他們知道如何獲得財富、名譽和地位,以及如何過舒適的生活。但是他們沒有真正的智慧,不知道如何獲得高質量的生活。他們常常被困在忙碌、攀比和貪婪中,與健康、快樂和幸福隔絕,吃不好,睡不好,連壹杯茶都嘗不出來。
現在的人特別容易陷入無所事事的境地,所以更需要純粹的智慧。每個人在被不沾地的忙碌和揮之不去的煩惱追逐時,可能都會努力坐以待斃。在安靜的狀態下,把自己的想法理順,分類,然後放下不必要的想法,放下自己不能強求的妄想,放下不適合自己的欲望,給自己的內心騰出空間,讓快樂、自由、平靜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