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起來,中醫的養生之道有以下幾個方面:
根據春季氣溫、夏季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的時間序列變化,人們總結出了春種夏種、秋收冬儲的發展規律。“蘇祥。四氣調神》說“陰陽四時,是萬物終始,生死之本。反之則為禍,而從之,則不起。”
中國古代醫學很早就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和諧相處,並提出養生原則以適應春夏秋冬的氣候變化。春天,人要“早臥早起,庭廣而行”;夏天“夜臥早起,百日不厭”;秋天“早臥早起,與雞同樂”;冬天“早臥晚起,靜待太陽。”
養心養性,防止精神刺激過度刺激,會對身體的正常活動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引發疾病。蘇祥的陰陽相象理論說:怒傷肝,喜傷脾,悲傷肺,恐傷腎。《蘇文舉通論》說:“怒則氣生,喜則氣滯,悲則氣消,恐則氣郁...休克導致氣機紊亂...思維導致氣滯”。
這些都說明七情內傷會導致紊亂,甚至疾病。說明過度興奮和抑制對健康有害。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心情舒暢,樂觀向上,有助於延年益壽。
老年人飲食要註意營養適度,但由於老年人胃腸功能減弱,禁止暴飲暴食,沒有節制。《蘇文碧論》說:“飲食加倍,胃受傷害。”“前進方毅。《老年食療學》說:“飲食當季宜儉,貪則多傷。老人肚子瘦,但不需要。”吃飯要定時定量,不要太餓太飽。
此外,中醫強調飲食要合理分配,忌食肥甘,否則容易導致肥胖、濕重、疲勞,引起局部高血脂、動脈硬化、糖尿病。
元代高力《十書》說:“宜多食五谷少肉,不宜食肉汁。””方。《論養性》說:“不想太寒。”“千足金藥方。道林舉乙曰:“莫羌酒。”喝少量,“不要喝醉。”《滇南本草綱目》等記載:“辛熱毒性大”,“衛生工作者宜遠離”。
簡而言之,飲食要適度、多樣化,才能相輔相成,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蘇祥。《論藏氣之法》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以補精氣”。這是事實。
不要太緊張和過度勞累。適當的體力勞動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增強體質。《做好壹千塊錢的準備》裏說:“修性情之道,在於努力,而不在於精疲力盡,而在於堅強。且流水不腐,家不尷尬,故亦因其動。”
但是過度疲勞消耗能量,傷害形體。“蘇祥。《論給予痛苦》說“勞動導致汽油消耗。”蘇祥玄冥五氣論說:“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這些都說明老年人壹定要註意適度作息,按時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堅持體育鍛煉,重視體育鍛煉,是養生防病的積極方法之壹。漢代華佗創造了“五禽戲”來鍛煉身體,以促進體力,達到防病的目的。散步、跑步、太極拳、氣功和保健按摩都是有效的健身方法。
節制性欲和適度的性生活對健康有益。但是過度放縱是有害的。所以要對性生活有壹個正確的認識。老年人腎精虧虛,如果不懂得節制房事,“做自己想做的事”,“竭其精氣消散其道理,不懂得憋足,時不時,快其心,逆其樂”,就會導致腎虛,影響身體的許多功能,使疾病叢生,加速衰老。
總之,中醫養生防病的指導思想是以“扶正祛邪”和“治未病”為基礎的。實踐證明,這對保健、防病、抗衰老、延年益壽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