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常生活中早睡早起。
秋天尤其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即使比以前早10分鐘也是進步。尤其是女性朋友,更要註意早睡早起。夜越深,寒氣越重,寒氣很容易侵入體內,為腰腿疼痛埋下隱患,也導致咳嗽等疾病。
2、飲食壹定要溫潤。
壹場秋雨壹場感冒。秋分過後,氣溫驟降,氣候幹燥。許多人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鼻子幹燥、喉嚨幹燥、喉嚨發癢、皮膚幹燥、呼吸道疾病和秋季腹瀉等問題。飲食上要特別註意預防秋燥。秋分時節最重要的是充分補水。這個補水應該是全方位的,包括正常飲水和皮膚保濕。總之,從頭到腳,盡量讓自己的身體感覺濕潤舒適。
3.這些運動主要是輕松和溫和的項目。
秋高氣爽,也是鍛煉身體的好季節。但由於陰精和陽氣都處於收斂和內養的階段,運動也要遵循這個原則,即運動量不能過大,尤其是老人、小孩和體虛者,以防出汗過多而損失陽氣。運動要選擇輕松溫和,運動量小的項目。
4、情緒調理要多走路才能擺脫抑郁。
入秋後,從“天人相應”的角度來看,肺屬金,與秋氣相對應。肺主氣機,誌在憂。肺氣虛的人對秋季氣候的變化比較敏感,特別是壹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雨寒涼,花木雕零,深秋萬物蕭條,使人產生壹種長在心頭的悲涼、蒼涼、暮氣沈沈的感覺,容易產生抑郁情緒。因此,重視秋季的精神保健是壹項重要的任務。
秋分保健註意事項:
1,潤肺
“燥”是秋季的主氣,中醫稱之為“秋燥”。秋燥會導致皮膚幹燥、大便幹燥、流鼻血、咳嗽等癥狀。因為秋燥容易損傷肺,所以秋分保健要“潤燥”,可以多吃些潤燥的食物,如雪梨、蓮藕、蘿蔔等。
2、養陰
秋天氣候越來越幹燥,氣血損耗很大。保健要註意補血養陰。尤其是陰虛體質的人,往往會出現面部燥熱感、舌苔少、口幹咽燥、手足心潮熱等癥狀。他們可以吃滋陰的食物,如山藥、百合和無花果。
3、健脾
夏天人們更喜歡吃生冷的食物,寒濕困脾胃,容易導致脾胃虛弱,所以秋分要健脾。可以通過食補來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比如茯苓糕、豇豆、小米等。此外,應少吃生冷食物和反季節涼性水果,如西瓜、哈密瓜等。
4、補腎
秋季是哮喘的高發期。中醫認為,腎具有納氣的功能,哮喘是腎功能虛弱引起的氣短、呼吸過度、吸氣少的癥狀。所以,秋分要補腎。黑芝麻、核桃、枸杞、蓮子都是補腎的好食物。